在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領域中,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理念以其獨特的跨學科融合性和實踐導向性,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STEAM理念與REL機器人教學的融合,不僅契合當前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還滿足社會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通過STEAM理念,REL機器人教學不再局限于單一學科知識的傳授,而是將多學科知識有機融合,形成了一個綜合性的學習平臺。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構建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跨學科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STEAM理念下的REL機器人教學強調實踐與動手能力的訓練,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斷試錯、反思和改進,從而鍛煉出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團隊協作和項目式學習,學生還能學會與他人溝通、合作,共同完成任務,這對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至關重要。因此,在STEAM理念下的REL機器人教學具體實施中,教師應注重課程設計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確保教學內容涵蓋機器人基礎知識、編程技能、組裝調試以及項目實踐等多個方面。同時,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小組合作法、任務實踐法、項目式學習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此外,教師還應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為教學改進提供有力支持。
一、基于STEAM理念的REL機器人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原則
(一)知識問題化
知識問題化是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首要原則,是實現課程目標、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強調將原本靜態、孤立的知識點轉化為具有探索性和實踐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在REL機器人課程中,教師應注重通過設計一系列與機器人技術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多學科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充分體現了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價值。
(二)學習具身化
學習具身化這一原則強調學習者通過身體與機器人進行直接互動,從而獲得更深刻和全面的知識體驗。在REL機器人課程中,學生不僅要理解和掌握機器人的理論知識,還要通過實際操作,親自編程、調試機器人,以身體力行的方式深化對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各領域知識的理解。學習具身化學習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因此,在REL機器人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習具身化原則,設計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與機器人的互動中不斷成長和進步。
(三)活動項目化
活動項目化原則,即將機器人課程的學習內容轉化為一系列具有明確目標和需求的項目活動,這一原則強調以項目為載體,通過規劃、組織、實施和管理,系統、有序地推進機器人課程的教學。遵循活動項目化原則,能有效提高課程的效率和質量,確保學習達到預期效果。在項目化的活動中,學生需要明確任務目標,制定實施計劃,分工協作完成任務。這一過程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通過參與項目活動,學生能親身感受機器人技術的魅力和應用價值,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
(四)評價多元化
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實際表現和成長軌跡。這種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還重視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赟TEAM理念的REL機器人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多元化評價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學習,因為學生明白只要獲得優異的表現,就能獲得認可和肯定。評價多元化有助于教師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評價多元化還能促進課程的持續改進和優化,為課程的不斷完善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因此,在REL機器人課程開發與實施中,教師必須堅持評價多元化的原則。
二、基于STEAM理念的REL機器人課程開發與實施路徑
(一)小組合作,激發學生的團隊意識
小組合作在基于STEAM理念的REL機器人課程開發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還能通過集體智慧的碰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團隊意識。在REL機器人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分組任務、角色扮演和共同解決問題的形式,確保每個小組成員都有明確的職責和分工,同時鼓勵他們相互支持和幫助,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在課程的項目實踐中,小組合作能讓學生共同設計、搭建和編程機器人,還能在實踐中深化對STEAM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在相互學習和借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識水平。
例如,在一次機器人足球比賽項目中,學生被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負責設計、搭建和編程一個能自主踢球的機器人。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分工明確,有的負責機器人結構設計,有的負責編程控制,還有的負責調試和優化。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相互支持、啟發,不僅高效地完成了項目任務,還深化了對STEAM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機器人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還學會了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優勢,與他人有效溝通和協作。這有效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提升了他們的團隊意識和溝通能力。
(二)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及探究精神
科學探究不僅是技術學習的關鍵,還是培養學生全面素質、促進其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人才的重要途徑。在基于STEAM理念的REL機器人課程開發與實施路徑中,通過引導學生對機器人技術背后的科學原理進行深入探究,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將學會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這種精神將促使他們在面對社會問題時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勇于擔當。
以“機器人機械結構原理”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機器人的外觀,猜測其內部可能的結構,并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將機器人拆解,詳細講解各個部件的名稱、功能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在了解基本原理后,學生被分成小組,進行機器人模型的重組;他們需要運用所學知識,確保機器人能正常運轉。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掌握了機器人機械結構的基礎知識,同時學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在面對問題時,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思考、積極探究。這種精神將促使他們在面對社會問題時積極尋求創新解決方案,展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三)技術應用,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
在基于STEAM理念的REL機器人課程開發與實施路徑中,技術應用是提升學生技術技能的關鍵環節。通過整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多領域知識,學生能在實踐操作中深化對技術的理解和應用。技術應用不僅使學生掌握機器人編程、傳感器應用等核心技術,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的能力。這一過程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不斷試錯、修正,最終實現技術技能的飛躍,為未來的科技探索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在編程基礎教學中,編程基礎作為技術與數學融合的重要環節,被巧妙地融入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生動的實例,向學生展示了機器人編程的基本概念和邏輯結構,如順序、循環和條件判斷等。這些概念不僅與數學中的邏輯思維緊密相連,還為后續的機器人編程實踐奠定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采用了項目式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分組設計一個簡單的機器人任務,如讓機器人沿著特定路線行走并避開障礙物。學生需要運用數學知識,如幾何圖形和坐標系統,來規劃機器人的行走路徑;隨后,他們利用編程軟件,將數學邏輯轉化為機器人可執行的代碼。在編程過程中,學生遇到了不少挑戰,如因代碼錯誤導致機器人行為異常等。但是這些挑戰激發了他們不斷探索和修正的熱情。教師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共同分析問題,并通過不斷試錯和調試,最終實現了機器人按預期路徑行走的目標。通過這一教學過程,學生不僅掌握了編程基礎知識和數學邏輯的應用,還在實踐中培養了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他們學會了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如何在面對困難時尋找解決方案,這些能力對他們未來的科技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四)任務實踐,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任務實踐是鍛煉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環,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的橋梁,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和創新性的實踐任務,學生能綜合運用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多領域知識,親自動手操作機器人,解決復雜問題。這一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團隊協作和問題解決能力。
例如,在REL機器人課程中,教師以“未來城市守護者”為主題,設計了一項外觀創意設計任務。學生需要綜合運用科學、技術與藝術等方面的知識,為機器人設計獨特且符合主題的外觀。其中一小組選擇了“環保衛士”作為設計理念,他們利用數學中幾何圖形和比例關系,并使用環保材料,為機器人設計一款流線型且充滿科技感的外觀。在創作過程中,學生不僅深入研究了不同材質的特性,而且通過團隊協作,共同解決了設計中的諸多難題。這樣的實踐任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藝術審美,還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了STEAM教育的魅力。通過親自設計并制作機器人外觀,學生掌握了相關知識,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問題導向,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問題導向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實問題時,更從容不迫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決策。在基于STEAM理念的REL機器人課程開發與實施路徑中,問題導向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通過設定具有挑戰性和真實性的問題情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質疑判斷和反思能力。
例如,在REL機器人課堂上,教師采用問題導向的教學方法,為學生設計了一個充滿挑戰的任務:制作一個能自動避開障礙物的機器人。這個任務不僅涉及機器人編程、機械設計等STEAM領域的知識,還要求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先展示了一個復雜的障礙物場景,然后提問:“如何設計一個機器人,讓它能夠在這個場景中自動避開所有障礙物?”學生面對這個問題,開始主動思考、分析和討論。他們不僅要考慮機器人的機械結構,還要思考如何通過編程來實現自動避障的功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斷質疑和判斷,通過反復試驗和調整,不斷優化機器人的設計和程序。他們不僅學會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鍛煉了自身的邏輯推理、質疑判斷和反思能力。最終,學生成功制作出能自動避開障礙物的機器人,并在課堂上進行了展示和分享。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掌握了STEAM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還提升了批判性思維能力。
(六)多元評價,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在機器人課程教學中,多元評價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表現,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項目評價、同伴評價、自我評價等,可以更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發現學生的優點與不足,從而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這種評價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在一次以“智能小車”為主題的項目中,學生需要設計并制作一輛能自動避障的小車。在項目初期,教師采用了項目評價法,通過觀察學生在設計、搭建和編程過程中的表現,對其知識掌握和技能運用進行了初步評估。隨著項目的深入,教師又引入了同伴評價,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分享作品,并從創意、實用性、美觀等多個維度對彼此的作品進行評價。在項目完成后,教師還組織了一次自我評價活動,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整個項目中的表現,總結成功經驗與不足之處。通過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教師不僅全面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成效,還發現了學生在創新思維、團隊協作等方面的閃光點。由此可見,多元評價不僅有助于教師更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促進其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結語
總之,基于STEAM理念的REL機器人課程開發與實施路徑的研究中,教師不僅深入剖析了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原則,還成功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見證了學生在機器人制作、編程、創新思維及團隊合作等方面取得的顯著進步。這一研究不僅豐富了STEAM教育的內涵,還為機器人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教師應繼續深化STEAM理念與機器人課程的融合,拓寬應用范圍,提升教學質量;同時,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方法,以期培養出更多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未來科技人才。
注:本文系2024福州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學REL機器人課程設計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ZDJ2024B42)的主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