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是幼兒接受學前教育的主要場所。幼兒時期是人身心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幼兒的各項能力發展十分迅速。然而,這個時期的幼兒存在注意力不夠集中、自控力較差、思維較為具體形象、抽象邏輯思維尚不發達等問題。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教學很難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幼兒認識世界、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游戲化教學順應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通過寓教于樂,在游戲中學習,在玩樂中成長,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全面發展。如何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有效開展游戲化教學,成為廣大學前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一、學前教育游戲化教學的理論基礎
(一)游戲教學的內涵與特點
游戲教學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把教育教學內容融入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在愉悅的游戲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游戲教學具有以下特點。趣味性和娛樂性:游戲教學寓教于樂,將枯燥的教學內容轉化為有趣的游戲,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在游戲教學中,幼兒是學習的主體,能在游戲活動中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從而培養幼兒的主動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有院蛥⑴c性:游戲教學為幼兒提供了與教師、同伴交流互動的機會,在協作與分享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幼兒積極參與游戲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生成性和創新性:游戲教學強調在具體情境中學習,注重發揮幼兒的創造力。在開放的游戲氛圍中,幼兒能生成新的認知,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與游戲教學
游戲教學與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高度契合,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方式。學前兒童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探索和嘗試。而游戲教學恰好能滿足幼兒的這些需求,讓他們在游戲中快樂學習、全面發展。游戲教學能將枯燥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使教學內容更直觀、形象、易于理解。幼兒的思維大多還處于具體形象階段,他們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游戲教學通過操作實物、扮演角色、模擬情境等方式,將知識具體化、情境化,有利于幼兒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學習數學時,教師可以設計“超市購物”的游戲,讓幼兒在購物過程中感受數量關系,學習簡單的加減運算。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游戲教學營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許多幼兒對學習存在著恐懼和抗拒心理,認為學習是一件無趣、枯燥的事情。而游戲教學巧妙地將學習融入游戲,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在這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幼兒能放下學習焦慮,全身心地投入游戲任務,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三)游戲化教學對幼兒發展的積極意義
在認知發展方面,游戲化教學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將知識融入游戲,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幼兒在具體的操作體驗中形成清晰的認知。例如,在教學“認識顏色”時,教師可以開展一個“顏色配對”的游戲。幼兒按要求在場地上尋找特定顏色的物品,并與手中的顏色卡片進行配對。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在視覺辨別、動手操作中加深了對顏色的感知和理解,掌握得更牢固。在能力發展方面,游戲化教學為幼兒提供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幼兒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在游戲中,幼兒需要根據游戲規則行動,需要動腦筋思考問題解決方案,這些都是鍛煉和提升能力的過程。例如,在“搭積木”的游戲中,幼兒嘗試搭建不同造型,在反復嘗試中探索積木的特性和搭建技巧,發展幼兒動手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在社會性發展方面,游戲化教學蘊含豐富的社會交往元素。很多游戲需要幼兒互幫互助、密切配合。在集體游戲中,幼兒學會了與他人交往、建立友誼。游戲也培養了幼兒的同理心。在扮演不同角色時,幼兒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例如,在“過家家”游戲中,幼兒分別扮演爸爸媽媽、醫生病人等角色,在角色扮演中學會互幫互助,學會關心他人。在情感態度方面,游戲化教學營造了民主平等、積極向上的育人環境。在游戲中,每個幼兒都是平等的,可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體驗情感的表達與疏導。游戲也是幼兒學會克服困難、勇于面對挫折的過程。游戲規則的遵循,游戲精神的弘揚,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使其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
二、幼兒園游戲化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一)幼兒園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些教師對游戲化教學理解不夠全面,認為只要安排游戲活動就是游戲化教學。這導致游戲與教學目標脫節,流于形式,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在設計游戲時,教師沒有很好地考慮幼兒的興趣需求和接受程度,過于追求游戲的復雜性和規范性,導致幼兒提不起興趣,參與積極性不高。有些教師為了掌控課堂,按部就班地進行游戲,缺乏靈活性和彈性,不能及時根據幼兒的反應調整游戲,限制了幼兒主動探索、創新表達的空間。
(二)幼兒園游戲化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游戲化教學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師缺乏游戲化教學的理論基礎,對游戲的內涵、類型、設計策略等缺乏系統認識,影響游戲化教學的有效開展。游戲教學需要多樣化的游戲材料和寬敞的活動場地作為支撐。在一些幼兒園,游戲材料陳舊單一,室內外游戲場地不足,限制了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的開展。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然而,很多幼兒園缺乏科學的游戲化教學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過于注重游戲的趣味性而忽視了教育性,未能客觀評估游戲化教學的效果。
(三)影響幼兒園游戲化教學的因素探討
從外部環境來看,幼兒園所處的社區環境、家長的教育觀念,都會影響游戲化教學的推進。重視應試、唯分數論的教育環境不利于游戲化教學的深入開展。同時,幼兒園領導的重視程度、對教師的支持力度,也關系到游戲化教學能否有效實施。從教師層面來看,教師的教育理念、知識儲備和專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游戲化教學的質量。一些教師存在對游戲化教學的認識不到位、知識儲備不足、設計和組織游戲的能力不高等問題,導致其難以開展高質量的游戲化教學活動。此外,教師的教學反思和研究意識,也影響著游戲化教學水平的提升。
三、幼兒園游戲化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轉變教育理念,確立游戲化教學目標
要想推進游戲化教學,教師就要更新教育理念,樹立以幼兒為本的教育觀念。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是游戲化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同時,教師要深化對游戲化教學的理解,不能將游戲等同于娛樂,而要認識到游戲是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重要方式,使幼兒能在游戲中學習,在玩中成長。在開展游戲化教學時,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游戲不是目的,而是達成教學目標的手段。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要全面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已有經驗和接受能力,既要面向全體幼兒,又要照顧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數學教學“認識圓形”時,教師可以設定如下目標:在尋找圓形物品的游戲中,讓幼兒從生活中認識圓形,使95%的幼兒對圓形有初步感知;80%的幼兒能在圖形中找出圓形;60%的幼兒能用鉛筆畫出圓形;30%的幼兒能說出圓形的基本特征。目標設定要循序漸進,其可以分為必須達成、應該達成和可以達成三個層次,為不同水平的幼兒都提供發展的空間。
(二)優化教育環境,創設游戲化教學情境
環境是幼兒學習的重要資源。優質的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發幼兒的主動探索。教師要充分利用環境,根據教學內容和幼兒特點,創設豐富多元的游戲化教學情境。一方面,要創設開放、自主的物質環境。無論是室內角落,還是戶外場地,都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和玩具,鼓勵幼兒自主選擇、自由探索。材料要定期更換,保持新鮮感。例如,在語言領域教學“認識蔬菜”時,教師就可以在區角投放各種蔬菜模型或圖片,以供幼兒進行游戲。投放蔬菜切片拼圖,讓幼兒動手拼裝,感知不同蔬菜的特征。教師還可以引入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分別扮演購買蔬菜、種植蔬菜的角色,在真實情境中學習蔬菜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要營造寬松、愉悅的心理環境。教師要成為幼兒的游戲伙伴,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參與游戲活動,引導幼兒遵守游戲規則,鼓勵幼兒大膽嘗試,體驗游戲的快樂。教師還要善于捕捉幼兒游戲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增強幼兒的自信心。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要耐心引導,給予適當幫助,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例如,在美工區開展“蔬菜印畫”游戲時,教師要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蔬菜的切面進行拓印創作。當幼兒創作遇到瓶頸時,教師可以進行適當點撥,啟發幼兒用蔥段的橫切面、豎切面印出不同的圖案。當幼兒完成作品時,教師要給予真誠的贊美,并組織幼兒互相欣賞,分享創作體驗,從而調動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喚起幼兒繼續探索的興趣。
(三)精心設計游戲,開展游戲化教學活動
教師要成為游戲的設計者和指導者,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富有趣味性、啟發性和教育性的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愉快地學習,在玩樂中獲得發展。游戲設計要把握好以下幾個要點。游戲要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素材,創設具有親和力的情境,喚起幼兒參與的欲望。游戲要有適度的挑戰性,引發幼兒思考和探索,在問題解決中形成新的認知。游戲要體現教育意圖,將知識融入游戲情境,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游戲要注重師幼、幼幼互動,在互動中加深情感,在合作中實現共同成長。例如,在教學“認識季節”時,教師可以設計“季節變變變”的游戲。每個幼兒扮演一棵樹,根據季節變換來展示樹的變化。春天,幼兒雙臂張開,手指微動,表現春風和煦,樹芽萌發。夏天,幼兒高高舉起手臂,并用腳尖轉圈,展現夏日被綠蔭環繞的景象。秋天,幼兒雙手舉過頭頂,手指微顫,模仿秋風吹落樹葉的情景。冬天,幼兒蹲下,雙手環抱膝蓋,展現樹木在寒冷冬天蟄伏的狀態。這樣生動有趣的游戲能將抽象的季節變化直觀地呈現出來,使幼兒在參與中感知季節的特點。游戲還融入了肢體動作表現,有助于發展幼兒的動作協調能力和節奏感。游戲中幼兒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樹的變化展示,培養了合作意識。可見,設計巧妙的游戲能在知識、能力、品格等多個維度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學活動的開展要遵循“導入——探索——升華——拓展”的基本思路。導入階段,教師通過表演、謎語、故事等形式導入游戲情境,激發幼兒興趣。探索階段,幼兒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游戲操作,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升華階段,教師引導幼兒梳理、分享游戲體驗,升華認知。拓展階段,鼓勵幼兒將游戲與生活聯系,拓展應用到更廣闊的領域。每個環節都要體現教師的教育意圖和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幼兒游戲過程中的表現,及時進行引導,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最佳的發展。
(四)注重教學反思,優化游戲化教學方案
教學反思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審視每一次游戲化教學,認真總結經驗,查找不足,不斷優化改進教學方案,提升游戲化教學水平。教學反思要聚焦幾個關鍵點:游戲是否達成了教學目標,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是否都有收獲。幼兒是否喜歡參與游戲,是否有足夠的參與機會。教師是否為幼兒提供適當的指導,扮演好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環境創設能否吸引幼兒主動探索、創造性地學習。例如,在反思“購物”主題的角色游戲時,教師發現在游戲初期個別幼兒還不太懂得扮演購物者、收銀員的角色,需要從旁指導。隨著游戲的深入,幼兒逐漸掌握購物流程,能用錢幣購買商品,體驗買賣的過程。有的幼兒還創造性地加入“打包”“寫購物清單”等新元素,豐富了游戲情節。游戲中,幼兒學會了生活技能,懂得了買賣常識。同時,在與同伴的互動中,幼兒學會了傾聽、表達、分享,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在反思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優化游戲方案:豐富超市物品,為幼兒提供更多選擇;引入真實的錢幣,讓幼兒練習點數錢幣;投放紙、筆,鼓勵幼兒嘗試寫購物小票;增加“快遞員”“銷售員”等角色,為幼兒創造更多社會交往的機會。優化后的游戲方案,更貼近幼兒的生活和興趣,為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更豐富的體驗和實踐機會。
四、結語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更是幼兒認識世界、實現發展的重要途徑。幼兒園教育要順應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遵循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游戲的獨特作用。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不斷更新知識,提升游戲化教學能力,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游戲體驗,讓游戲真正成為幼兒快樂成長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