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培養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不僅關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還強調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的提升。在這種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和法治觀念的關鍵課程,面臨著有效融合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挑戰。跨學科主題教學作為一種創新模式,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方法,提升學生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素養。基于此,本文探討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價值與實踐路徑,旨在落實教育改革發展目標,整合更豐富的學習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一、核心素養引領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價值
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各學科教學的重要指引,推動著教育目標的深刻轉變。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如何在教學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為教育實踐中的關鍵任務。而跨學科主題教學作為一種新興模式,憑借其獨特的視角和方法,展現出了獨特的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跨學科主題教學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核心素養框架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要傳授學生基礎的法治知識,還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通過與歷史、社會學等學科的結合,學生可以在更廣闊的背景下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從而形成全面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第二,跨學科主題教學有助于知識的遷移與應用。通過整合道德與法治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內容,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增強知識的操作性和應用性,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提升面對復雜問題的決策能力和判斷能力。第三,跨學科主題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學生能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理解社會現象,形成對知識的深度理解,例如,道德與法治和地理學科相結合,探討熱點環保事件,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可持續發展這一現實問題,還能促進他們從不同的視角進行獨立思考,從而激發創新思維,提出新的觀點和解決方案。
綜上,跨學科主題教學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創造性等特征,對培養具有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未來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精研教材,合理選擇跨學科教學內容,確保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有機融合;在實施過程中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學習方案,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與實踐活動,確保學生通過跨學科綜合性學習,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二、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教學實踐路徑
(一)明確核心素養目標,確立跨學科主題
明確核心素養目標是確保跨學科教學有效性的基礎,它不僅能幫助學生聚焦在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等關鍵素養,還能整合各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理解和應用能力。因此,教師應根據課程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明確每個教學階段的核心素養目標。教師應選擇能連接道德與法治學科與歷史、社會、語文等跨學科主題,設計具體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不同學科的交叉中獲得綜合性的知識,進而提升其綜合思維能力。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中“認識自己”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根據課程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每個教學階段的核心素養目標。在初期階段,教師可以重點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幫助其認識自己的優缺點、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征。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反思和交流,逐步形成對自我的基本認識;在中期階段,教師側重情感態度的培養,幫助學生理解自尊和自信的重要性,同時鼓勵其接受自身的不足,樹立健康的自我價值觀。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使其能理性看待自己,并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自我;在后期階段,教師可以將重點轉向學生的社會適應與責任感,幫助學生理解如何在與他人互動中保持自我、實現自我,同時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通過這一分階段目標設置,確保每一階段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成長需求相契合,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確立核心素養目標后,教師需要確定跨學科學習主題,將學生的學習經驗擴展到多個學科領域,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語文學科中,教師可以通過經典文學作品幫助學生理解成長中的心理變化及自我認知的重要性。例如,教師帶領學生閱讀“繁星·春水”中的一些散文,引導其感受作者在成長過程中如何通過文字表達內心的沖突與感悟,從而激發學生對自己成長經歷的思考與自我反省。在歷史學科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歷史人物的成長故事,引導學生思考自我發展的不同路徑。例如,教師向學生講述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人物的成長經歷,幫助其了解這些人物如何在困境中堅持探索自我、實現自我價值,并通過歷史學習明白自我發現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往往是在時間與努力的積淀中逐步顯現的,從而激勵其在自身成長中更堅韌與自信。這些做法為學生創造一個多維度的學習體驗,使其能從不同的學科角度更加全面地認識自我,從而提升其綜合素養。
(二)圍繞跨學科主題,設計融合教學活動
圍繞跨學科主題設計融合教學活動,是實現核心素養目標的關鍵步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單一學科的教學往往難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設計融合性的教學活動能幫助學生在多個學科的知識框架中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教師應根據所確定的跨學科主題,結合各學科的特點,設計互動性強、情境感濃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角色扮演、創新實踐等教學活動,進而幫助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理解理論知識,并培養其在多角度、多視角下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促進核心素養全面發展。
在開展“認識自己”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圍繞選定的跨學科主題,設計多樣化的跨學科主題活動,幫助學生深化自我認知,提升綜合素養。活動一:教師可以組織“個人成長檔案”項目,結合教材中“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的核心理念,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成長經歷、采訪家庭成員、記錄日常生活等方式,系統梳理自己的成長軌跡。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心理學知識、自我認知理論和情緒管理技巧,分析自身性格特征、情緒變化和行為模式。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記錄自己在面對成功或挫折時的典型反應,并結合心理學理論,反思這些反應背后的原因及改進方法。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撰寫自傳體短文或繪制成長圖譜,用文字和圖像的形式呈現自身成長故事,從而深化對自我的認識,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與藝術創作能力。
活動二:教師可以設計“人生劇場”的跨學科角色扮演活動,結合教材中對社會角色的認知,引導學生通過模擬真實情境來體驗不同角色的心理狀態和行為選擇。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扮演與父母溝通的青少年角色,模擬討論學業規劃的場景。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尊重與理解”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溝通中平衡自我需求與他人期望。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學會換位思考,提升對他人情感需求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活動三:教師可以組織創意型活動。例如“自我認知主題攝影展”。在攝影展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可以拍攝反映自己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或成長故事的照片,并配以簡要文字說明,闡釋照片背后的意義。同時,教師可以提供技術指導并組織展示活動,讓學生通過分享創作成果與同伴交流,從多角度深化對自己的認識,鍛煉其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融合教學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還能提升其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自我認知的全面發展。
(三)搭建多元化展示平臺,激發創新潛能
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搭建多元化展示平臺有助于學生展示自身學習成果,提升其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跨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搭建校內和校外多元化展示平臺,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收獲的機會,使其深化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的理解,并在跨學科的語境中激發創新潛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進行“認識自己”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通過搭建校內和校外多元化展示平臺,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與表達思想的機會,從而激發其創新潛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和辯論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在“發現自己”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我是誰”“我的優點和缺點是什么”等主題,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在小組內,每位學生可以從不同維度分享對自我認識的看法,同時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這一互動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在彼此的視角中獲得更多的認知啟發,還能有效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合作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辯論環節,讓學生圍繞“人的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后天養成的”等與自我認知相關的話題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使學生對自我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在校外,通過組織校外參觀和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與真實社會接觸的機會,進一步激發其創新潛能。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心理咨詢中心、社區服務機構或企業,了解社會各界如何幫助個體發現和發揮自身潛力。在參觀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通過與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或企業專家的對話,獲取更廣泛的自我認知信息。此外,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者服務或社會調研。例如,教師讓學生通過擔任社區志愿者服務老人或幫助弱勢群體,在實踐中體驗責任感與成就感,同時反思自我價值。這一實踐經歷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自我的理解,還能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通過搭建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多元化展示平臺,學生能在多樣化的實踐中深化自我認知、提升綜合能力,并激發創新潛能。
(四)實施跨學科教學評價,落實核心素養
跨學科教學評價是確保教學效果、落實核心素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傳統的學科評價方法往往側重于單一知識的考核,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而跨學科教學評價則更關注學生在知識應用、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現。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設計形成性評價標準,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定期反饋和調整,關注學生思維過程的變化和成長。對學生參與的項目成果、課堂表現和合作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能全面反映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情況,確保教學目標的落實。
在“認識自己”一課的教學中,首先,教師需要明確跨學科評價的標準,確保教學目標與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方向一致。評價標準包括知識、能力和情感等多個維度,即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掌握以及自我認知、社會責任感和批判性思維的提升。通過明確評價標準,教師能有針對性地設計評價內容,確保評價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其次,跨學科教學評價應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課堂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引導其圍繞“自我認知”展開主題探討,并鼓勵每位學生分享自身優點與不足。教師在觀察學生發言的同時,根據評價指標記錄其思維深度和表達邏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適時提出“你認為哪些性格特點幫助了你的成長”等問題,以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在課堂結束時,教師布置個人反思日志作為結果性評價作業,要求學生詳細記錄討論中的收獲和改進計劃,并將自我認識與學到的理論相結合。通過對日志的批閱,教師能評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跨學科整合的能力,同時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反饋。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引入同伴評價,以提升學生的反思與互動能力。在小組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同伴評價表,包括如“表達的邏輯性”“參與度”“對他人反饋的接受度”等具體維度,并讓學生按照表格內容為組員打分,并寫下改進建議。
最后,教師結合以上過程性、結果性、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的結果,為每位學生生成綜合性評價報告。該報告包括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學習成果以及教師的具體反饋與改進建議。例如,“你在小組討論中提出的觀點具有深度,但表達較少。建議在下一次活動中主動發言,分享更多想法。”這一形式的反饋既能幫助學生明確自身優點,又能直觀指引其未來的努力方向。實施以上措施不僅促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還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反思意識,從而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落實。
三、結語
核心素養引領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跨學科教學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其不僅有助于全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還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教師通過明確核心素養目標、設計融合教學活動、搭建多元化展示平臺和實施跨學科教學評價等實踐路徑,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還可以幫助學生在多學科交叉學習中提升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與社會責任感,促進其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展望未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科特點,靈活調整跨學科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培養出更多具備核心素養的優秀人才。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常規課題“核心素養導向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學習實施策略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ZX24-2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