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如何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已經成為美術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要堅持以美育人,重視藝術體驗,突出課程綜合,使學生在以藝術體驗為核心的多樣化實踐中提高藝術素養和創造能力。因此,相關教師應結合標志設計等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結合創新化的教學方法,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推進相關教學路徑以及策略的優化和改進,使標志設計相關課程內容能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育人作用,提升小學美術標志設計課程教學質量,助力學生創造力與思維的開拓和進步。
一、魯教版《認識圖形標志》課程內容分析
(一)教材內容分析
《認識圖形標志》是魯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美術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其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不同類型圖形標志的意義,掌握圖形標志設計過程中的具體要點,并實現對相關知識的靈活運用,使學生能在生活中對圖形標志進行準確辨識,從而有效提升小學階段學生的圖像識讀與表述溝通能力,增強學生的規范認知與安全意識。
在教材內容的編排過程中,充分立足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讓學生能將課本內容與生活實踐經歷進行緊密聯系,讓學生能針對生活中常見的公共標志進行認讀與分析,使學生能掌握不同類型圖形標志的基本特點,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習興趣。
(二)教學要求分析
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同時,教師應著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并積極推動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主動參與設計實踐活動,推動標志設計相關教學目標的進一步落實。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觀察與思考,讓學生逐步養成積極的學習習慣與端正的學習態度,并對圖形標志建立起系統化的感性認知。
二、美術課程標志設計教學的意義和作用
(一)引領學生了解視覺符號
作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視覺符號不僅發揮著信息傳達與提示的關鍵性作用,還能實現設計者與受眾之間的交流與共鳴。通過積極組織開展美術課程標志設計教學活動,教師能引領學生認識到圖形標志等視覺符號的價值、作用及其主要特點。學生可以基于標志圖形的組合搭配,傳達出差異化的情感態度與思想內涵,使學生能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到圖形標志的藝術性、實用性與情感性,促進學生思維表述與情感表達路徑的進一步拓展。
(二)提升學生設計審美水平
新課標指出,審美感知是對自然世界、社會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美的特征、意義與作用的發現、感受、認識和反應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美術課程標志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典型案例分析與動手設計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到圖形標志的人文與美學內涵,逐步引領學生形成積極的思想觀念與審美意識。教師可以在美術課程標志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滲透社會規范意識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對標志設計中所蘊藏的美學要素形成更深刻全面的理解。
此外,積極開展美術課程標志設計教學活動,還能讓學生對于不同類型標志的設計理念、要素以及要求具備相應的了解,掌握不同類型圖形標志之間的差異化特征,明確標志設計方案背后所蘊藏的藝術內涵,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設計審美,增強學生的設計意識,拓展學生的設計思路,確保相關標志設計教學方案契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審美成長發展要求。
(三)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新課標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了新要求。開展小學美術標志設計課程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結合生活經驗對圖形標志進行識別與判讀,讓學生感受標志作品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中外典型標志設計作品進行欣賞與分析,并了解不同地域環境對圖形標志設計產生的具體影響,細致探討不同形態標志所呈現的風格化特征,領會圖形標志設計對于社會發展與進步所作出的貢獻,幫助學生在美術課程學習中形成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學生尊重文化多樣性,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四)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在小學美術標志設計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設計和思考,結合生活當中的感知與經驗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標志進行創作,通過經歷完整的閱覽、分析、設計實踐等相關環節與流程,讓學生的設計思路實現不斷完善,促進其設計實踐能力的全方位發展與進步。在組織開展小學美術標志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堂中合理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讓學生能選擇符合興趣取向的標志進行臨摹與設計,調動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設計作品的藝術表現水平。
三、強化小學美術標志設計課程教學質量的具體策略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學美術標志設計課程的教學成效以及教學質量,使新課標中提出的課程目標得到有效落實,學校與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情反饋,有針對性地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結合生活情境調動學生興趣
以往的教學實踐活動受到成長經歷以及生活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較為片面。如何調動并保持學生對課程學習內容的興趣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對的關鍵性挑戰。借助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既能促進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又能有效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充分開拓學生的設計思維,促進其創新力與想象力的不斷發散。學生能在小學美術標志設計課程中提升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進一步感受標志設計過程中的藝術魅力。
在構建課程情境的過程中,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換位思考,對小學生的興趣取向進行系統化分析與探究,并鼓勵學生參與情境實踐,使其能從中充分認識到圖形標志的作用與設計要求,提升學生標志作品的設計水平。
例如,在正式開展標志設計教學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校園中的圖形標志進行仔細尋找與總結,通過比賽的形式,讓學生掌握“安全出口”“無障礙通道”“禁止吸煙”等常見標志的分布情況以及設計思路,同時了解徽章標識、交通標志、公共標志、指示標志等不同類型標志的特點,讓學生能立足生活情境感受標志藝術的影響,引領學生逐步養成認真細致的觀察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針對既有的圖形標志進行重新設計與描繪,并將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交流,同時結合設計方案針對特定的信息進行表述,推動學生進行主動探究與思考,提升其設計水平與設計效果。
在此基礎上,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與認知,教師還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以及信息化技術,向學生直觀展示當前市場環境下各具特色的商業標志,并要求學生針對生活中常見商業標志的設計來源進行分析。為提升學生對商業標志的辨識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不同類型的標志圖片,并邀請學生猜想上述標志所對應的商品類型,加深學生對商業標志設計風格了解,使學生的設計意識得到充分鍛煉與強化。
(二)立足實際創新課程教學方法
在以往的美術學科標志設計教學實踐中,受到課程設置以及教師教學思維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教學方法往往較為單一,難以充分契合小學生的成長發展與學習需求,制約了標志設計課程的教學成效。因此,為了適應學生個性化的認知水平與審美差異,教師應立足實際推動傳統美術課程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讓學生能在教師的引領下實現設計思維與創新意識的拓展,有效激發學生的設計潛能,最終完成美術學科標志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
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引領學生參與標志設計課程。啟發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引領與支持下,結合課程主要內容以及小學階段學生的成長發展特點對其進行思維啟迪,激發學生對于標志設計的熱情和興趣,幫助他們初步掌握標志設計的相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從而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在開展啟發性教學前,教師應針對魯教版《認識圖形標志》相關教材內容進行充分梳理,并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思維發展特點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規劃與構建,使學生能初步掌握不同類型圖形標志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巧妙設置啟發性問題,系統化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讓學生能由淺入深地針對圖形標志的設計進行思考與分析,幫助學生深化對圖形標志的理解。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在垃圾分類標志當中,如果將可回收垃圾的標志與不可回收垃圾的標志采用同樣的設計方案,將會造成怎樣的后果?”這樣的問題能使學生充分理解圖形標志的設計意義與價值,讓學生能在思維發散與動手實踐的基礎上了解圖形標志設計過程中的具體原則,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入項目式教學法,讓學生能從中體會到圖形標志設計的各個環節,從而培養學生創新創造意識,促進全面發展,減少以往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造成的制約,突出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性。在正式進行教學前,教師可以結合魯教版《認識圖形標志》教材內容中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項目的主題內容以及具體要求,讓學生在活躍的氛圍中,自主完成相應的設計目標,強化學生對于標志設計與創作的興趣,拓展學生的創作思路。例如,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內日常管理與學習生活需要面對的節能問題,要求學生以隨手關燈與節約用水為主題開展圖形標志設計活動,并選取優秀作品在班級內進行展示,讓學生能從中感受到一定的成就感,強化學生的創作與設計熱情。
(三)基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能力
在開展小學美術課程標志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應引入小組探究教學法,讓學生能形成高效的分工與合作,解決以往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更好地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教學的要求。在小組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并幫助學生養成積極的學習習慣,提升其自主思考與設計創作能力,全面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
例如,在開展標志設計課程教學活動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分組,并要求各小組成員通過不同渠道對生活中的標志進行全面收集與整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分組對課前預習階段所收集的生活標志進行類別劃分,并總結其設計思路以及設計特點,在主題引領下對特定的生活標志進行協同設計。通過將小組探究學習模式融入小學美術標志設計教學活動中,教師能更具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增強其協同意識。
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學習的同時,教師應關注不同類型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學習特點,并遵循互補原則進行分組,讓學生能積極參與小組分工合作,有效提升課程的探究學習水平與教學質量。例如,一些學生的資料搜集能力較為突出,但動手實踐能力存在短板,而另一些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較為突出,但缺乏宏觀層面的組織協調意識。教師可以推動不同類型學生之間的互相配合,使其能在統一的設計要求以及設計主題下完成相關分工任務,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突出學生的優勢與閃光點,培養學生的設計信心。
(四)鼓勵學生參與動手設計實踐
新課標指出,創意實踐是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緊密聯系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創新和實際應用的能力。因此,教師應不斷鼓勵學生參與動手設計與實踐,使學生能突破以往教學模式的限制,鍛煉學生的創新設計思維。
在帶領學生進行設計實踐探究前,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不斷發散,教師應基于標志設計主題,帶領學生分別通過思維導圖以及頭腦風暴等方式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能從中了解到圖形標志的基本構成以及設計演變,使學生的設計靈感得到更進一步地激發與強化,探索更多元豐富的設計路徑以及設計方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班徽”為主題進行圖形標志的設計,并要求學生準確把握班徽設計過程中的具體流程與具體要素,明確班徽標志的設計形態,使相關標志呈現出規范化、標準化的外在特性,提升標志的藝術美感。此外,為了鼓勵學生進行設計表達,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將班徽設計過程中的具體思路以及標志結構進行解釋和闡述,并要求學生針對其作品進行評選和運用,使學生能從中感受到標志設計的樂趣。
為了提升學生參與標志設計實踐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應積極推動標志作品評價標準的優化與改進,分別引入自評、互評等不同評價模式與評價方法,并基于藝術美感、要素代表性、信息傳達性、設計完整性等方面對學生的設計作品進行統一賦分,讓學生能充分了解標志設計過程中的具體要求與注意事項,讓學生能在標志設計的基礎上掌握觀察美、欣賞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美術學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創新實踐能力具有關鍵性作用。相關教師應能立足于標志設計等教學內容,針對學生的思維與能力進行全方位培養,讓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與設計審美意識實現長足發展與進步,提升學生對于公共標志的辨識與理解能力,引導學生利用美術設計技能裝點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