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學評的銜接與實踐,《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注重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注重實踐一體化的教學評,并借此引出了教學評一致性與教學評一體化的概念。完整的教學活動主要由教、學、評的三個環節構成,分別指向教師講解知識與教授技能的過程、學生理解知識與體驗實踐的過程,以及教師同學生一起站在不同視角下評價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過程。對教、學、評的有效銜接有利于教、學、評的高效開展,對課程的發展及學生的成長也能起到促進作用。而本文介紹了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背景,概括了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原則,探究了新課標下構建初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策略。
一、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背景
教學評一體化模式的誕生,伴隨著新課標對課堂教學理念的更新,也伴隨著新課改對課堂教學實踐方式的調整。傳統的課堂教學普遍存在教、學、評相互割裂的問題,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雖然存在著對應關系,但在課堂上并沒有實現有效的銜接,因而難以真正達到理想的效果。根據實際情況不難發現,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就建立在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需要得到突出、課堂教學的效率效果需要提高、過往的評價機制過于片面和隨意以及過往的教學沒能發揮評價的價值等背景上。
(一)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需得到突出
學生是課堂上最重要的教學主體,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和主體價值的發揮能產生更具決定性的影響,新課標對課堂教學的改革就始于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需要。在教、學、評這三項活動中,學生在學這方面能起到主導作用,而在評這方面則能起到次要作用。課堂上教、學與評的有效銜接,是擴大學生主體作用影響范圍,更進一步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主要路徑。
(二)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需要提高
教育是以育人為根本目的的一項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活動,包含教給學生知識、開發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能力、塑造學生人格、升華學生思想等一系列任務。教師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需盡可能地達成更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不僅僅是做完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也需要始終保持在合格線上,并盡可能地實現提升。從這一角度出發,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就成為一種必然。
(三)過往的評價機制過于片面和隨意
作為完整教學活動的基礎構成之一,評價對于教學和育人來說,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與導向作用。無論是對教師和教學,還是對學生和學習,科學、全面的評價都能助推查漏補缺和創新優化。但綜合過往課堂教學的實踐來看,很多教師雖然也會在完成教學后積極推進評價,但大部分教師沿用的評價機制都存在著內容片面和形式隨意的問題,無法綜合、全面且準確地完成對教、學的評估,也難以得出有價值和有用的結果。
(四)過往的教學沒能發揮評價的價值
教、學、評共同構成完整的評價活動,而在完整的評價活動中,教、學、評這三項活動之間,存在著一種緊密關聯關系。教、學是需要評估的具體內容,評估后生成的結果則能指引教、學的優化和調整。教師參考評價的結果,能更高效地落實有針對性的育人措施。而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背景之一,就是過往的教學沒能發揮出評價的價值。教師需要調整課堂的樣態與教學的形式,以充分發揮出評價對教學的積極作用。
二、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原則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開展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儲備人才和向社會輸出可用人才。因為社會的發展是由人的主觀能動性驅動的,所以對人的培養和教育就直接關系著社會的發展。因此,要想培育出能適應且能推動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教育工作者也要立足實際,結合社會的樣態和需要,參考受教育者能力和素養的情況,科學規劃與合理推進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對新課標下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而言,初中歷史教師就應遵循以學生為中心、以過程為導向和以評價為紐帶的三項基本原則。
(一)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是對生本原則的解釋與拓展,而生本原則就是新課標下課堂教學在設計與實踐上,都應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新課標中每一項具體的改革措施在落實時,都應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因而,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的構建原則之一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具體到實踐中,教師就需要做到以學生實際的素養和能力為依據規劃教學活動,同時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為學生預留更大發揮空間和更多發揮機會。
(二)以過程為導向
教育本質上就是對人的培育,學生就是基礎教育階段主要培育的人,而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就決定了教育過程應具備動態性和靈活性。預先的規劃可以定位教育實踐的大方向,但實際教育中應教學什么內容、應怎樣開展教學都還是未知數,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表現和反饋來具體規劃。初中歷史教師在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時還應遵循以過程為導向的基本原則,結合教學活動的具體實踐來進行適當調整。
(三)以評價為紐帶
在教、學、評這三項活動中,教的活動與學的活動是一組對應的活動,分別由教師和學生主導,雖然在內容上存在著密切的關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致,但在實踐中卻不一定能保持緊密的聯系。而教學評一體化課堂上的教與學需要建立起緊密的聯系,教師與學生也應在互動與合作中同步推進教與學的有效實踐。所以,在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時,教師需要用一條合適的紐帶串聯教學,而評價就是最適合的紐帶,還能指導教、學的調整。
三、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策略
教學評一致性理念是針對評價的改革提出的,包含對教、學調整的新理念。踐行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關鍵就是從教學一致和以學導教出發進行評價。評價雖然是完整教學活動的基礎構成,但在過往的很長一段時間中都沒有被重視。不少教師對評價的認知存在著理解片面或表面的問題,這直接導致了課堂評價形式化,影響教師對教學及學情的認知。因此,在新課標下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時,初中歷史教師就要從兩個角度出發,落實對教、學和評的調整。在教、學方面,教師要立足教學一致,完成對教、學實踐計劃的科學規劃;要立足以學導教,在生本原則下落實對教、學實踐的動態推進。在評價方面,教師要著眼評價的促進作用,借助教學中的評價來驅動教、學創新;要著眼評價的導向作用,利用評價結果來指導教、學優化。
(一)在教、學方面
1.立足教學一致,科學且同步地規劃教、學實踐計劃
保持教、學的內容一致、目標一致、方向一致和實踐方式相契合,是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基礎和前提。教與學的一致也更利于評價的全程開展。而教、學本身就是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活動,需要預先制定實踐的計劃。所以,在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需要下,初中歷史教師就要立足教學一致,科學且同步地完成教、學實踐計劃的規劃。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2課《俄國的改革》的教學為例,在世界近代史中,俄國的改革有著至關重要的歷史意義,而這一課中學生需要了解與掌握的知識內容就包括“俄國兩次改革的背景、內容、性質和影響”以及“俄國兩次改革在背景、內容、性質、影響方面的共性與差異”。以教學一致為立足點,再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就可以明確教與學的基本邏輯、大致方向和核心目標。基本邏輯可以概括為“先了解、再思考,先提問、再討論”;大致方向則可以概括為“沿著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脈絡概括和總結俄國的兩次改革的具體內容和實際影響”;核心目標則可以概括為“完整建構對俄國兩次改革的理解與認知”。之后,教師就可以通過“直接講解+指導探究”的方式組織一致的教、學。
2.立足以學導教,基于生本原則動態推進教、學實踐
教學一致指向的是對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實踐形式的同步規劃,而以學導教指向的則是以學生的能力和需要為依據對知識教學及學習指導進行適應性調整,目的是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在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需要下,初中歷史教師還要立足以學導教,解構生本原則的內涵并積極推進動態的教、學實踐。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5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教學為例,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其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影響世界經濟、政治和軍事等的發展以及帶來社會結構和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等方面。因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尤其重要的一個知識點。在學習過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學生對工業革命以及工業革命對世界發展可能造成的影響已經建立了基本的認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基于以學定教的基本原則,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提問和討論,靈活規劃教學內容和推進教學實踐,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辯論、討論的方式自主完成對知識重點的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提供適當的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多元探究與思考。
(二)在評價方面
1.立足評價的促進作用,借評價過程驅動教、學創新
教學一致、以評促教和以評促學是教學評一致性的三層內涵。其中,評價對于教學起到促進作用。在指向育人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的開展和“學”的指導既需要內部的驅動,也需要外部的驅動,而評價就是一種關鍵的外部驅動。所以,在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需要下,初中歷史教師也要注重評價的全過程開展,以促進教、學創新。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9課《列寧與十月革命》的教學為例,列寧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締造者,也是世界歷史上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其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更是人類歷史中一個新紀元的起點,對世界范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應掌握列寧為俄國乃至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發展作出的貢獻以及十月革命的背景、過程、結果和影響。而在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就應著眼評價的全過程開展,先在導入階段全面評估學生對“歷史前情”的了解,再在教學階段實時評估學生對重點及難點知識的理解情況,最后在討論階段綜合評估學生對歷史人物及事件的認知情況,借助評價為教、學的創新提供外部驅動力。
2.立足評價的導向作用,借評價結果指導教、學優化
評價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對問題和收益的總結上。所以,評價的結果通常都能反映當下的問題和收獲,并能據此進行查漏補缺。以評價結果為參考,教師能明確教、學的優化方向,也能大致總結出具體的優化路徑。在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需要下,初中歷史教師還要注重對評價結果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以便為教、學的優化指引方向。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5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教學為例,站在國家立場上看,我國學生對世界近代史了解最多的重要事件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牽連國和勝利國的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了嚴重的外部迫害,國家不忘歷史但奮力向前的精神與發展方針鑄就了這一代的中國人。在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時,教師就應立足歷史學習的客觀性,結合對學生學習態度及基礎認知的評估結果來優化教與學的實踐,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歷史和解讀歷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著眼態度與思維建構的歷史教學能教會學生更好地使用歷史這面鏡子,而結合評價結果來指導課程的教、學優化更利于歷史育人價值的發揮,對課程發展與學生成長意義重大。
四、結語
綜上所述,踐行教學評一致性和有效銜接教、學、評都是新課標中向教學改革明確提出的建議。教、學、評的關聯和相互作用也隨著新課標的推廣正式進入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視野,而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就是新課標下踐行教學評一致性以及有效銜接教、學、評的可行路徑。而在新課標的導向下,初中歷史教師要想構建起教學評一體化課堂,就應在遵循以學生為中心、以過程為導向和以評價為紐帶的原則的基礎上,先從教、學的改革入手,將教學一致與以學導教的理念滲透到對教學的規劃和實踐中,從評價的改革入手,合理規劃教、學全過程中的評價實踐機制,以充分發揮評價的促進作用;再挖掘評價結果的深層內涵,以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