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8.048
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政策的指引下,學校作為文化教育的主陣地,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初中音樂教師承擔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使學生感受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使其真正傳承傳統文化并勇于創新,從而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一、傳統文化在音樂中的具體表現形式
傳統文化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瑰寶,其核心價值體現了社會的精神追求。傳統文化在音樂中得到具體表現,形成了獨特的音樂形式、內容與精神。在音樂形式方面,傳統音樂以其獨特的旋律風格展現藝術魅力。傳統樂器以其獨特音色和技法豐富了音樂表現力,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在音樂內容方面,傳統音樂以歷史事件、民間故事、自然景觀為題材,運用音樂語言傳遞情感。音樂內容融人詩詞意境,將唐詩宋詞的文學意境與音樂表現力相結合,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在音樂精神方面,傳統音樂強調和諧與內斂的美學特征。和諧不僅體現于音律的協調性,還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內斂則運用含蓄而深刻的音樂語言傳遞情感,其中美學特質與儒家思想的中和之美密切相關。
二、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音樂教學的作用
1.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蘊含了歷史積淀與人文精神。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運用旋律、節奏、樂器等形式,展現了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念。初中生在認知發展的重要階段,對文化符號的感知尤為敏感。教師開展音樂教學,使學生接觸到的不僅是曲調與技法,更是文化背后的深刻內涵。傳統樂曲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傳遞了中國傳統的哲學理念。教師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賞析,可以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使其形成對中華文化的情感共鳴。這種認同感不僅體現在對音樂作品的喜愛,更延伸到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認知。
2.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傳統文化中的音樂作品蘊含豐富的美學價值,為初中生審美能力培養提供重要資源。教師在教學中,帶領學生進行作品賞析,使學生逐步感知音樂中的美學元素。學生進行深人學習,理解傳統音樂追求自然與和諧的境界,感悟“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初中階段,學生認知能力快速發展,音樂作為情感藝術,能有效激發其情感體驗與審美意識。欣賞傳統音樂,學生能夠感受其中深刻的情感表達與文化意蘊,這種情感共鳴與美學熏陶,有助于培養其審美能力與藝術感知力。
3.拓寬學生的文化知識視野
傳統音樂不僅是藝術表現形式,更是歷史、哲學、文學等多種文化元素的綜合體現。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風格,了解音樂作品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古琴音樂以其深邃的意境與文人精神緊密相連,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哲學思考。民間樂曲則采用樸實的旋律,展現了普通民眾的生活情感。這些音樂作品的學習讓學生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文化的多樣性。
4.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音樂不僅是藝術表現形式,更是道德觀念與核心素養的載體。教師將德育有效融人音樂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傳統音樂作品如古琴曲《幽蘭》、琵琶曲《霸王卸甲》等,兼具藝術價值與深厚人文精神。教學中,教師分析解讀這些作品,引導學生理解音樂背后的文化意義。通過教學中的人文體驗,學生逐步形成對真善美的理解。這種音樂與德育結合的方式,契合初中德育目標,助力學生全面發展。融入傳統文化,音樂教學不僅培養學生藝術技能,還推動其核心素養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接受文化熏陶與道德啟發,為其未來成長奠定文化基礎。
5.促進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
傳統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然而,隨著現代文化的沖擊,傳統音樂面臨著傳承困境。教師開展音樂教學,將傳統音樂引入課堂,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其藝術魅力,還能激發其對傳統音樂的興趣。傳統樂器的學習與演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音樂的文化內涵。經典樂曲的欣賞與創作,則鼓勵學生在傳承基礎上進行創新性表達。這種教學方式為傳統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現代社會得到延續與發展。
三、傳統文化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1.創設文化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文化情境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沉浸式的學習環境,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可以創設情境,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文化意義。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教師在實施這一策略時,需要借助音樂相關的文化背景,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助力學生深刻理解音樂與文化的關系,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以魯教版“藝術·音樂”六年級上《校園的早晨》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創設古時學習環境的文化情境,幫助學生感受傳統文化與音樂的聯系。課堂開始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一幅古代學堂的畫卷,畫面中書聲瑯瑯,學生圍坐學堂,手持竹簡沉浸在清晨的學習中。畫卷中,學堂建筑采用傳統木結構,學生身著寬袍大袖,頭戴儒巾,周圍自然景物營造出寧靜清新的氛圍。教師以此作為切入點,播放《校園的早晨》作為背景音樂,令學生仿佛置身于古代學堂的清晨情境之中。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卷中的細節,特別提示注意學堂的建筑風格、學生的服飾特點以及周圍自然景物的描繪。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古代學堂的清晨與今天的校園早晨有何異同?”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學生展開討論,結合畫卷內容與自身經歷,對比分析古代學堂與今朝校園的不同之處。討論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幫助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比較,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理解。討論結束后,教師再次播放《校園的早晨》音樂片段,分解片段中的旋律線條,幫助學生理清音樂的結構。音樂開頭部分的旋律以鋼琴輕快的跳躍開始,教師提示學生注意鋼琴高低音交替的節奏。弦樂部分隨后加入,旋律線條逐漸上行,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弦樂的流暢性,將其與晨風中飄動的樹葉聯系起來,展現自然界的生機與活力。接著,木管樂器以歡快的節奏演奏主旋律,教師示意學生體會這一部分對學子腳步的模擬,強調節奏的輕快與步伐的活力。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創設了古代學堂的沉浸式情境,這樣的設計不僅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傳統文化與音樂的聯系,更使其在學習音樂的同時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2.挖掘傳統元素,豐富教學內容
傳統元素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音樂教學中的挖掘與運用能夠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傳統音樂中的旋律、節奏、樂器等元素進行深度挖掘,將其有機融入課堂。教師借助此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掌握音樂知識的同時,還能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這種策略的實施,既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又能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以魯教版“藝術·音樂”六年級上《我和我的祖國》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式挖掘教材內容并融入傳統音樂元素。教學開始時,教師可從歌曲的旋律結構切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其音階組成,對比傳統音樂中的五聲音階,幫助學生理解歌曲如何運用宮商角徵羽等傳統音階元素,展現民族音樂的獨特風格。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入傳統樂器,展示古箏和二胡這兩種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樂器,并詳細講解古箏的構造特點,包括其21根弦的設計與調音方式,以及二胡的兩弦結構與弓法的運用。教師示范演奏讓學生直觀感受古箏音色的清透與二胡音色的婉轉,體會這些樂器在表達情感上的獨特魅力。在學生對樂器有初步了解后,教師重點講解樂器在《我和我的祖國》中的應用。教師用古箏演奏歌曲的主旋律段落,緩慢而清晰地表現出歌曲的起伏。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古箏滑音、顫音等技巧對旋律悠揚的展現。接著,教師用二胡演奏歌曲副歌部分,將歌曲中的愛國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兩種樂器的演奏效果,學生不僅理解了不同樂器的表現特點,也直觀感受到傳統樂器在音樂表達中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傳統樂器與歌曲情感表達的關聯,啟發學生思考古箏的輕柔音色如何表現祖國山河的壯美,二胡的深沉音色如何渲染對祖國的深情。為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在課堂中播放《我和我的祖國》的改編版本,配以古箏、二胡、笛子等樂器的合奏,并引導學生對比原版與改編版的音樂效果,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傳統樂器在豐富歌曲表現力方面的獨特作用,教師重點分析合奏中每種樂器的角色,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樂器在現代音樂創作中的多元可能性。
3.結合理論實踐,拓展文化認知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文化認知。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音樂與文化的關系。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計適合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如音樂表演、創作等。同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將實踐經驗升華為文化認知。這種策略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還能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以魯教版“藝術·音樂”六年級上《西風的話》一課為例,課堂開始時,教師播放《西風的話》的經典版本,引導學生關注歌曲的旋律特點,并介紹這首歌曲以其優美的旋律與深情的歌詞展現了秋日西風帶來的思緒。然后,教師播放不同版本的演唱,讓學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音樂風格。接著,教師詳細講解歌曲的節奏模式與音階構成,重點分析其四三拍的節奏特點以及五聲音階在旋律中的應用,并與傳統音樂中的經典旋律對比,教師幫助學生理解《西風的話》如何借鑒了民族音樂元素,使其旋律既具有現代感又不失傳統韻味。這種理論講解使學生在認知上對歌曲形成初步理解,為后續的實踐活動奠定基礎。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教師設計實踐活動,準備笛子作為主要樂器,并講解使用笛子時手指位置與吹口角度的正確性。接著,教師示范笛子的吹奏方法,從簡單的音階練習,逐步過渡到《西風的話》的主旋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先簡短地進行音節練習,然后嘗試吹奏旋律的片段。隨著練習的深入,學生逐步熟悉旋律的變化,最終能夠完整演奏整首歌曲的主旋律。為拓展學生的文化認知,教師結合中國傳統戲曲中的鑼鼓節奏特點設計改編活動,引導學生將傳統節奏元素融入歌曲中,并提供典型的節奏模式供學生參考。在《西風的話》的改編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將鑼鼓的節奏特點與歌曲的旋律相結合。教師指導學生在歌曲的副歌部分可以加入鑼鼓的強烈節奏,以增強情感的爆發力;在旋律的舒緩部分運用鑼鼓的輕敲節奏,營造靜謐的氛圍。學生進行節奏與旋律的配合練習,逐步掌握如何在保留原曲旋律的基礎上融入傳統節奏元素。教師進行現場示范,幫助學生理解節奏與旋律的配合關系,并指導其在實踐中體會傳統元素與現代音樂的融合。
4.引入社會資源,深化文化體驗
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引入社會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師與博物館等社會資源的合作,可以使學生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從而深化文化體驗。教師在實施這一策略時,需要積極尋找并整合社會資源,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校外教學活動。
在以魯教版“藝術·音樂”六年級上《黃河船夫曲》為教學內容的課程中,教師與當地博物館設計了一場文化參觀活動。活動開始前,教師與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了充分溝通,確定了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參觀路線,重點圍繞古代船只模型、船夫工具以及描繪黃河生活的傳統繪畫展開。這些展品與《黃河船夫曲》的主題緊密相關,能夠為學生提供直觀的文化背景與藝術體驗。在博物館的參觀活動中,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前往黃河文化展區,由文物講解員詳細介紹黃河船夫的日常生活。在介紹古代船只模型時,講解員重點講解船只的結構與使用場景,讓學生了解船夫在黃河上的勞動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在參觀描繪黃河生活的傳統繪畫時觀察畫面中的場景與人物表情,體會畫作視覺語言所展現的黃河船夫精神。接著,教師帶領學生進入博物館的音樂展區,在展區內,教師播放《黃河船夫曲》的不同版本,引導學生對比不同版本的旋律、節奏與演唱風格,體會歌曲在不同演繹方式下的情感表達差異。教師需特別指出傳統民歌版本中運用到的特殊唱腔,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元素在表現船夫勞作情感中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教師安排學生在展區內分組扮演船夫的角色,模擬劃船的動作與呼吸節奏,配合歌曲旋律進行表演。學生在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活動中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黃河船夫的樂觀精神。
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能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學生在掌握音樂技能的同時,還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只有教師不斷地探索與實踐,才能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合,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文化自信與藝術體驗的大門。
參考文獻:
[1]王巖彥《傳統文化與初中音樂教學的融合實踐探究》,《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5年第1期。
[2]張平渠《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初中音樂教學》,《中學課程輔導》2024年第34期。
[3]羅哈娜《初中音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琴童》202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