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8.051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應在促進學生身體發展的基礎上,重視價值觀引領及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功能,與體育教育的目標具有高度契合性。初中階段是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同步發展的時期,體育教學需要在技能訓練的基礎上,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在鍛煉身體的過程中感悟文化的意義。因此,將傳統文化融入體育教學,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路徑之一,也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體現。
一、探源一立足時代背景需求,明確文化融合方向
“新時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標志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體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此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體育教學需立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扣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秉承文化自信的戰略理念,以文化與體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見表1)。教師應系統梳理中華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選取與初中生身心發展特點相契合的內容,并優化傳統體育項目的呈現形式,使其符合新《課標》要求。同時,深挖傳統體育文化的核心價值,以禮儀精神、和諧理念、意志培養等為切入點,將文化內涵與教學目標融為一體,形成貫穿始終的課程思路,并注重從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多方面統籌設計,構建全方位的教學框架,體現傳統文化的教育優勢。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需對文化內容分類,并創設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文化興趣。另外,教師也應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人文功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并內化傳統文化。
二、筑路一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創新體育教學模式
1.以器物為引,挖掘道具文化
傳統體育器具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形制、材料、工藝皆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以及審美追求,既是體育活動的實用工具,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教學中,教師需精心選擇契合教學目標的傳統體育器具,以文化內涵為核心設計教學環節,將其運用貫穿教學始終,并講解道具的來源、寓意等,利用實物展示激發學生的文化興趣,同時組織學生參與道具制作環節,拓展學生的文化體驗。除此之外,教師應搭建具有傳統韻味的體育場景,在特定氛圍中完整呈現器具文化,隨后結合道具的功能設計互動環節,讓學生在游戲化體驗中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表1明確融合方向示意表
以傳統弓箭為例,教師可利用傳統弓箭的精美形制開設實物展示環節,將弓身的弧度設計、箭羽材質、弓弦的制作工藝等融人文化講解中,展示如雕刻紋飾中的龍鳳圖案或色彩搭配的象征意義,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講解完成后,教師搭建模擬古代射藝場地,結合歷史場景布置場地邊界,以古風背景音樂渲染氛圍,并裝飾旗幟、弓架等道具強化傳統韻味。隨后引導學生動手制作簡易弓箭,選用安全材質模擬傳統工藝,同時提供制作流程圖與參考樣式,分步驟完成調整弓身弧度、固定箭羽、安裝弓弦等工序。教師需在制作過程中強調傳統射藝文化的技藝傳承,結合工藝步驟講解與弓箭相關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體會傳統技藝中的智慧。完成制作后組織學生在布置的場地中體驗射藝活動,將制作的弓箭用于教學任務中,教師設計基礎拉弓練習或目標射擊任務,并安排不同目標距離的積分規則,鼓勵學生熟悉弓箭的使用技巧,同時融人如賽前整裝、禮射三發等傳統射藝中的禮儀規范。在每個射擊任務后教師可增加講解環節,展示弓箭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功能演變,從狩獵工具、軍事裝備到禮儀象征,穿插歷史故事或人物背景使文化內容更加生動。結束活動后教師設計道具裝飾任務,提供彩繩、毛筆等裝飾材料,鼓勵學生結合傳統紋樣為弓箭繪制獨特圖案,在創造性實踐中強化器物的文化認知。
2.以技能為媒,傳授文化技藝
我國傳統體育項目種類豐富,涵蓋龍舟、太極拳、圍棋等,這些項目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承發展,融人了儒家、道家等思想體系,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以技能傳授將文化技藝滲透到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分階段設計傳授步驟,并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科學規劃教學內容:從基礎動作開始分解技能要點,將文化內涵融入每一個動作的練習中,強化學生對技能背后文化價值的認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親身示范,運用精準的動作分解,使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感受其文化深度;教師還要注重過程評價,通過不斷調整動作細節或難度層次,幫助學生在體驗中領悟文化內涵。
例如,在八段錦教學中,教學可從“兩手托天理三焦”動作展開,教師從站姿準備開始引導學生進入狀態,強調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身體重心放穩的重要性,并結合道家養生理念講解動作中貫穿的“天地合一”之意,在動作示范中將雙手上托的動作分解為三個部分:手臂自然抬起至肩部水平、手掌緩慢轉向掌心朝上、動作連貫向上托舉直至頭頂。傳授過程中配合呼吸調整,引導學生在托舉的同時體會吸氣貫穿胸腹的感受,運用語言提示強調放松肩頸,避免動作僵硬。第二段教學選取“左右開弓似射雕”,教師以重復練習幫助學生掌握雙臂拉伸的力度,并講解拉弓動作時的力道均衡,同時分解步驟為單手虛握弓弦、另一手成箭指狀向側方拉伸,步法從并步逐漸過渡到弓步,結合動作講解“射雕”象征勇猛果敢的文化意義。在教授完整八段錦動作時,教師將整套練習融入背景音樂中,以古琴樂曲烘托八段錦的文化氛圍,并引導學生進行冥想放松,以靜默內觀、緩慢的收勢動作深化對八段錦“內外調和、身心統一”理念的感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滲透到技能傳授的每一環節。
3.以節慶為橋,設計特色活動
節慶文化憑借其象征性活動凝聚情感,傳遞代代相傳的行為規范,然而,由于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初中學生對傳統節慶內涵的理解存在片面化傾向,往往停留在娛樂層面,忽視了節慶所承載的文化精髓,這種認知的局限性使得學生難以借助節慶活動深刻感悟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教師應立足于節慶背后的文化核心,創設具有文化意義的體育活動主題,并搭建沉浸式場景,利用節慶中富有象征意義的道具或服飾,營造濃厚的節慶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圍繞端午節,教師以龍舟文化為主題,構建沉浸式場景,利用象征龍舟競渡的傳統道具營造濃厚氛圍。場地布置選取寬敞的操場或體育館,劃分模擬水域的比賽區域,采用藍色防滑墊鋪設并繪制波浪紋理,增加場景視覺效果。同時,在區域兩側設置竹制龍舟模型,懸掛印有龍頭以及傳統紋樣的旗幟,并搭建龍舟槳道具展示區,布置端午特色的香包,用以強化文化氛圍。活動內容圍繞龍舟競渡主題,分為身體協調性、團隊合作、節奏掌控三項核心練習,教師將參與者分組排成兩列隊形,使用竹竿模擬龍舟槳,每人手持一根,完成同步劃動訓練,其他教師可指導隊伍分解劃槳動作,從雙臂擺動的節奏入手,強化核心肌群的控制力。隨后,教師配合鼓點節奏訓練隊員的步調一致性,在操場上模擬龍舟競速,設計賽道并在終點設置與龍舟文化相關的標志性目標,如懸掛的“屈原詩牌”,用以鼓勵學生全力沖刺完成任務。競賽設計需突出節奏感,可安排模擬龍舟拉力賽,以繩索牽引裝飾輕便滑板的方式,讓隊員以劃槳動作合作推進滑板前行,并在場地中設置關卡,結合端午節習俗設置如“投粽射箭”環節,要求學生在劃動中途投擲手工制作的粽形沙包擊中標靶,完成任務后方可繼續前進。活動中加入文化講解,將劃槳動作與龍舟精神所強調的協作性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理解龍舟競渡象征的團結精神。
4.以禮儀為核,滲透競賽精神
禮儀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禮樂文化,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規范。禮儀既體現于日常交往中,在體育競賽中同樣發揮著塑造規則意識、彰顯公平正義的功能。教師構建以禮儀為主題的課堂氛圍,設計賽前儀式、敬禮動作、交流環節等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并在場地布置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增強儀式感。
例如,在足球比賽中,教師以足球比賽為基礎布置活動場地,增添禮儀文化的氛圍,可在球場入口設立禮儀展示區,懸掛印有“禮之用,和為貴”的橫幅,并在場地兩側擺放標志牌,標注禮儀規則,將傳統禮儀文化融入視覺環境。比賽開始前組織“禮儀熱身環節”,教師要求參賽隊員列隊站定,在裁判的引導下齊聲朗誦關于“禮”的經典句子,隨后向對手和觀眾行鞠躬禮,并用規范的姿勢進行隊伍間的握手,表達友好、尊重。在熱身階段,教師要求隊員之間使用規范的溝通方式,以點頭、微笑等禮貌動作和用語協調隊伍動作,強化團隊內部的禮儀氛圍。比賽過程中設置“禮儀指導環節”,裁判會給予即時提示,鼓勵隊員在比賽中保持遵守規則,當發生身體接觸或比賽爭議時,隊員需迅速調整狀態,以標準動作表示兼意或請求,避免情緒化表達。對于助攻、進球或防守成功的隊員,可鼓勵其他隊員以拍手或豎大拇指的方式表示認可,營造互相支持的團隊文化。比賽結束后教師組織“禮儀總結環節”,參賽隊員列隊向裁判、對手和觀眾行謝禮,并與對手隊伍互換禮儀徽章作為友好象征,教師則根據比賽中的禮儀表現進行綜合評分,突出禮儀在競賽中的重要性。
5.以評價為策,深化學習體驗
布魯姆于1956年提出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指出,教育目標包括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評價作為教育目標達成的重要手段,既需關注結果,更需注重過程性。在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評價是教學反饋的關鍵環節。教師應依據課堂教學目標設置多維評價指標,將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分為技能達成、文化理解與禮儀規范三個維度,運用動態記錄工具追蹤學生進步。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課堂即時評價,以口頭反饋或課堂激勵正向強化學生的行為規范以及參與積極性。
以武術教學為例,教師設置技能達成、文化理解、禮儀規范三大評價維度,結合課堂實時反饋,全程記錄學生表現。
技能達成維度以武術動作的規范性、力道控制為評價重點,教師設計動態評分卡,記錄每位學生在每個動作練習中的表現,并以顏色標記三種等級,如綠色代表動作完成優秀,黃色代表需改進部分細節,紅色提示需重做的動作環節。教學過程中需實時更新評分卡,可結合口頭反饋指出具體問題,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動作。
文化理解維度以課堂中的“武術文化問答環節”展開,教師將武術的歷史背景、精神內涵等融入課堂內容,設計針對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回答內容將以團隊得分反映在組內評價表上,團隊成員共同記錄組員的文化理解得分情況,以此激勵學生在討論中深化文化認知。
禮儀規范維度從課堂開端的儀式化環節開始,每位學生參與班級的“禮儀儀式表演”,具體包括行禮動作、語言表達和隊列秩序三部分。禮儀表現由教師與學生觀察員共同評分,觀察員運用專門設計的禮儀記錄表記錄各組成員在隊伍列隊、行禮動作中的表現。課堂練習中,教師需強調尊重隊友并遵守規則,設置禮儀示范任務,要求學生以禮儀標準完成合作環節,最終通過團隊評分進行評估。
整節課結束后,綜合三大維度的評價結果,教師以“武術成長排行榜”展示學生的整體表現。
綜上所述,教師挖掘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教學模式,既能夠豐富課程的內涵,也彰顯了體育教育的文化引領功能。未來,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體育教學應在體系化建設中更加注重文化融入,為文化傳承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劉超《中華傳統武術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體育風尚》2024年第2期。
[2]王為民《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6期。
[3]李智勇《中華傳統武術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探討》,《智力》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