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室里來了一位30多歲的年輕男子,他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由朋友攙扶著走進來。前一天,該男子在健身房里第一次嘗試高強度深蹲跳訓練,第二天即感覺雙腿酸痛異常,上廁所時,他發現尿液呈濃茶色。他虛弱地說:“醫生,我以為是運動太猛了,喝水后休息了一會兒,沒想到反而更難受了。”
檢查結果令人心驚:肌酸激酶“爆表”,腎功能指標急劇惡化。醫生給出了診斷,是典型的運動性橫紋肌溶解綜合征。經緊急處理后,該男子病情好轉,但大家應該引以為戒:運動后腿痛,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甚至隱藏著致命危機。
運動后12~24小時,可能會出現腿部肌肉酸痛,峰值出現在24~72小時,通常在5~7天逐漸消失。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嘗試新運動、顯著增加運動強度之后,表現為肌肉僵硬、酸痛、按壓痛、力量暫時下降。
遲發性肌肉酸痛的病因,是被醫學界廣泛接受的“肌肉微損傷理論”,即突然或不習慣的運動,尤其是肌肉離心收縮,如下坡跑、深蹲下放等,導致肌纖維和結締組織出現微撕裂,伴隨輕微炎癥反應,代謝廢物堆積,刺激神經末梢,就會引發酸痛感。這是肌肉變得強壯過程中的正常生理反應。
一般來說,遲發性肌肉酸痛無需特殊治療,休息、輕度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溫和拉伸、冷熱敷交替、保證充足的睡眠和營養等措施可緩解不適,大家無需恐慌。
運動后腿痛若伴隨以下任何癥狀,請立即停止運動,及時就醫。
劇痛難忍 疼痛程度遠超既往運動后的體驗,經休息也無法緩解。
不對稱疼痛 單側腿尤其是小腿劇痛、腫脹、皮溫升高。
尿液異常 尿液顏色變深,成為茶色或醬油色,是肌紅蛋白尿的強烈信號。
有全身癥狀 出現發熱、寒戰、惡心、嘔吐,伴有極度乏力、意識模糊。
局部體征 腿部異常腫脹、發硬(尤其小腿肚緊繃如木頭)、皮膚蒼白或發紫、感覺麻木或刺痛、足背動脈搏動明顯減弱或消失。
功能障礙 腿無法承重,或腳趾活動出現困難。
運動性橫紋肌溶解綜合征
運動性橫紋肌溶解綜合征是指骨骼肌(橫紋肌)細胞因過度負荷或其他因素(如高溫、脫水、擠壓)發生嚴重、快速的破壞崩解。細胞內大量成分包括肌紅蛋白、肌酸激酶CK、鉀離子等被釋放進入血液,可能導致急性腎損傷。肌紅蛋白在腎小管形成管型,直接損傷腎臟,低血容量和腎臟血管收縮都會加劇損害。嚴重者可快速進展為腎衰竭,需要緊急透析。患者還可能出現電解質紊亂,高鉀血癥可導致致命性心律失常;高磷血癥、低鈣血癥也很常見。
另外,肌肉破壞釋放促凝物質,可能引發全身凝血功能紊亂。運動性橫紋肌溶解綜合征患者往往存在過度運動、身體未適應高強度運動、高溫高濕環境因素、遺傳性代謝性肌病或使用某些藥物等高危因素。
下肢動脈急性缺血
這是指下肢動脈因血栓形成、栓塞或嚴重狹窄,導致血流急劇減少或中斷,肌肉組織因缺氧而壞死的現象。原因往往是運動時肌肉需氧量劇增,若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狹窄(老年人多見)或房顫等易形成血栓的基礎疾病,運動可能觸發動脈內不穩定的斑塊破裂,誘發局部血栓形成,或是心臟及近端動脈的血栓脫落,隨血流栓塞下肢動脈。
這類患者的典型表現有疼痛、皮膚蒼白、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感覺異常、運動障礙、皮溫低等。一旦動脈被完全阻塞,肌肉組織在4~6小時即開始不可逆地壞死。所以,我們要學會自我快速識別,并及時就醫。
1.循序漸進是鐵律。無論新手還是老手,增加運動量(時長、強度、頻率)都要遵循“10%原則”,即每周增量不超過前一周的10%。避免心血來潮時的報復性突擊訓練。
2.充分熱身與整理。運動前通過5~10分鐘的動態熱身提升體溫和肌肉彈性,運動后通過靜態拉伸緩解緊張,促進恢復。
3.水分補給不間斷。運動前、運動中和運動后都要及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飲料,尤其在高溫環境中運動或長時間運動后。觀察尿液顏色是簡易判斷法。
4.傾聽身體的聲音。運動中如感到極度不適、頭暈、胸悶、非尋常疼痛,要立即停止運動,勿盲目堅持。出現嚴重疼痛或全身癥狀時,要果斷就醫。
5.了解自身狀況。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特定藥物者,開始新運動計劃前務必咨詢醫生,評估風險。
6.警惕環境因素。避免在極端高溫高濕、嚴重空氣污染時進行劇烈戶外運動,正常時段運動時,也要注意穿著透氣、排汗的運動服裝。
7.均衡營養支撐。保證充足優質蛋白質攝入,補充碳水化合物,適量攝入富含抗氧化劑的水果和蔬菜。
8.重視休息與恢復。保證充足睡眠,安排休息時間,給肌肉修復和適應的時間。可結合泡沫軸放松、按摩等主動恢復手段。
忽視身體的警示信號,就可能將運動這副“良藥”變為“毒藥”。當腿痛超出了酸爽的范疇,伴隨異常腫脹、劇烈痛感、尿液變色、肢體蒼白冰冷或脈搏消失時,每一分鐘的延誤都可能付出肌肉壞死甚至生命的代價。希望每一位運動愛好者在追求活力與健康的同時,都保留一份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