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千年智慧結晶,蘊含“道”的規律與“術”的方法,在立世層面引導樹立正確“三觀”,在方法論上提供破局之策。其在和合、民本、管理、處世、修身、為政等多維度具有重要意義:倡導和諧共生、人民至上,指引簡潔管理、溫潤處世,強調自省自律、清正廉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個人成長、社會和諧及國家發展至關重要。我們應重視傳承,從中汲取力量,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合之道;民本之道;管理之道;處世之道;修身之道;為政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有“道”的智慧,又有“術”的力量,既有立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又有立世的方法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斷汲取智慧和力量,要求我們既要練好內功、提升修養,又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本領,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一、堅守和合之道,臻至美美與共之境
“和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其蘊含的深邃智慧貫穿了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和”寓意和諧、和平、祥和;“合”表示聚合、合作、融合,強調將分散的力量匯聚,達成協同共生之目標。和合文化具有豐富且多層次的含義。其一,它倡導把相生的事物有機融合,催生出全新的事物,為發展開辟新路徑。其二,把相和事物進行整合,使它們各自的優點得以充分發揮,彌補單個個體的不足。其三,“和而不同”“平等相待”“合作共贏”,承認個體間的差異,倡導在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共同收獲成功?!秶Z·鄭語》對和合的意義有著深刻闡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明確指出陰陽相互調和才能孕育萬物,完全相同的事物則難以持續發展。這揭示了和合中蘊含著事物的差異性,正是矛盾多樣性的統一,才為事物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認為“禮之用,和為貴”,在他看來,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日常的禮儀制度,都應以和為價值追求的核心。同時,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強調君子能夠承認差異,與他人和諧共處,通過相互借鑒、彼此補益,達成和諧統一的理想狀態。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則認為,世間萬物皆背陰向陽,在陰陽的相互交合中孕育新生命、新事物。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指出,和合是處理人與社會關系的基本準則,天下不安定的根源往往在于家庭和社會存在離散之心。?“和合”思想是在儒家、道家、墨家等諸多文化流派相互交融、碰撞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文思想和精神素質。它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包容、友善、團結的性格特質,更為當今世界解決各種矛盾沖突、實現和平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借鑒。
和合文化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多方面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和合”思想已轉化成為“天人合一”理念,成為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自然觀與宇宙觀。人是自然的一分子,理所當然要尋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不是戰勝和超越自然。人若自作聰明,以為可以主宰萬物,就可能走向事物的反面,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和合”思想已演變成為“和為貴”理念,成為中華民族族群融合的民族觀。中華民族是大家庭,各民族是家庭成員。各民族之間通過交流融合,互補互助、共同發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格局;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和合”思想已具象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成為中國人的行為操守和道德規范;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上,“和合”思想已聚焦為“正心誠意”的理念,成為中國人修身的重要環節;在外交關系上,“和合”思想已上升為“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理念,成為中國人特有的對外交往觀。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便將實現中國社會公平正義、建立和諧社會作為使命。革命戰爭年代,黨帶領人民浴血奮戰,推翻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反動統治,無數共產黨人舍生忘死,只為打破舊世界,建立人民當家作主、和諧穩定的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一五”計劃到社會主義改造,始終以社會和諧為目標,調整策略,平衡關系,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破解改革發展中的復雜難題。在國際舞臺上,黨中央把握“和合”文化精髓,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各國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合作共贏,為中國和平發展創造有利環境,也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彰顯大國擔當。
二、堅守民本之道,篤行人民至上理念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之道,既是愛民思想的直接彰顯,從情感與道義層面體現出對民眾的深切關懷,同時也是統治階級維護政治統治的必要且關鍵策略。中國古代先哲很早就敏銳地洞察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一關乎國家興衰存亡至理名言的極端重要性,深刻認識到民眾力量的強大與重要性。中國歷史上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儒家、道家、墨家等諸多學派以及《左傳》《國語》《管子》等眾多經典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蘊含了“民為邦本”的思想。民眾是國家的根本所在,只有民眾生活安定,國家才能實現長治久安。民本思想在多個方面有著顯著的體現。在經濟層面,其要求富民??鬃釉浴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深刻揭示了民眾對于富足生活的向往。管子也強調“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清晰地闡述了富民對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意義,只有民眾富裕了,國家才易于管理。在政治方面,民本思想要求重民,認為獲得民眾支持的方法在于給予他們利益,而給予利益的途徑則在于用正確的政策來引導。孔子的仁愛思想,倡導統治者關愛百姓;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突出民眾地位高于君主;管子的惜民、愛民、治國必先富民的民本思想,從多個角度強調對民眾的重視;柳宗元提出“吏為民役”主張,明確官員應服務民眾的職責。這些思想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治國平天下的傳統思想,深刻影響著歷代統治者的施政理念與實踐。
民本思想貫穿中國古代歷史,許多統治者與賢能之士將其付諸實踐,推動社會發展。?經濟上,以富民為要。西漢初期,經歷秦末戰亂,民生凋敝。漢文帝、漢景帝推行輕徭薄賦政策,將田租從漢初的“十五稅一”減至“三十稅一”,甚至一度全免田租。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使得百姓生活得以改善,為“文景之治”奠定了物質基礎。唐初,唐太宗推行均田制,使農民獲得一定土地,能安心從事農業生產,促進經濟繁榮,人口數量穩步增長;政治上,重視民意。周公旦提出“敬天保民”,強調統治者要敬畏天命,關愛百姓。春秋時期,鄭國子產不毀鄉校,允許百姓在鄉校議論朝政得失,通過聽取民意改進施政措施。唐太宗廣開言路,魏征等大臣得以直言進諫,指出朝政弊端,輔助太宗調整政策,締造“貞觀之治”。文化上,注重教民。古代統治者通過設立官學,從中央的太學到地方的州學、縣學,為平民子弟提供受教育機會,傳播儒家經典與道德規范,培養民眾的道德素養,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自漢武帝后,各地官學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教學內容,培養了大批人才。民間則通過鄉約教化民眾,北宋呂大鈞制定的《呂氏鄉約》,涵蓋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等內容,規范百姓日常行為,促進鄰里和睦,凈化社會風氣,以文化引導助力社會治理,踐行民本理念。
中國共產黨創新發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黨的群眾路線方針。1929年,毛澤東提出和闡釋了黨的群眾觀點:“紅軍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擔負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秉h的政治立場就是人民立場?!盀榱苏l、依靠誰”的問題,就這樣被歷史性地提了出來。黨的群眾路線的實踐路徑是什么,這也是必須回答的命題。194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毛澤東起草的《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第一次較為系統地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思想的重要來源。正是源于人民立場,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才真正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擁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共同富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三、堅守管理之道,悟透大道至簡真義
“道”在中國哲學中指的是事物發展總規律,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體現出的是大境界、大智慧。老子《道德經》闡述了治國與管理的四個層級,其中蘊含了大道至簡的智慧:“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钡谝粚哟巍疤?,下知有之”。把制度建好后,讓人們遵照執行,這個層級是最高層級。按制度要求做事,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性和能動性,工作崗位上的事情就能完成好。管理者通常隱身其后,把精力放在謀局上,單位就會發展得越來越好。第二層級“其次,親譽之”。領導者是楷模和榜樣,靠德行和榜樣的力量激勵人,同時也會得到被管理者的尊敬和贊譽。這類管理者凡事走在前面,以自己的言行為大家立范。但這類管理也會存在隱患。人性具有動態可變性與不確定性,管理者一旦不再發光,單位就可能陷入黑暗,逐漸失去凝聚力,難免人亡政息。第三層級“其次,畏之”。管理者威嚴,賞罰分明,讓被管理者有懼怕和壓抑的感覺,單位便逐漸喪失活力和創造力。最低層級“其下,侮之”。管理者會受到詆毀。管理者德行不夠,對下屬賞罰不公,單位氣氛就會變得沉悶,可能產生負面評價。
“大道至簡”理念貫穿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展現出強大實踐價值。政治治理上,漢初統治者推行“無為而治”,減少對百姓的干預。如漢文帝廢除肉刑、提倡節儉,減輕百姓負擔,為“文景之治”奠基。唐太宗在貞觀年間精簡機構、裁汰冗員,提高行政效率,開創盛世。學術思想領域,道家“道法自然”,主張順應萬物發展;儒家“有教無類”的教育宗旨打破貴族教育壟斷;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摒棄繁瑣儀式,強調內心覺悟。生活處世中,傳統民居如四合院布局簡約實用;中國畫以寥寥數筆勾勒意境,巧用留白;詩詞創作追求凝練。古人以簡單的方式詮釋生活智慧,彰顯“大道至簡”理念的獨特魅力,在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大道至簡的理念貫穿于革命、建設和發展的實踐之中。政策制定以民生福祉為核心,追求簡潔高效。脫貧攻堅時,黨中央實施“五個一批”工程,精準幫扶貧困對象,助力數億人脫貧;鄉村振興戰略聚焦產業、人才等關鍵領域,以清晰路徑推動農村發展。工作作風倡導求真務實,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減少繁冗程序。黨員干部深入基層辦實事,如焦裕祿親力親為治理蘭考“三害”,以實干作風推動地方發展。理論傳播注重中國化、通俗化。從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的直白口號,到改革開放“關鍵一招”的生動闡釋,再到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均以簡潔易懂的語言,讓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深入人心,凝聚社會共識,有效推動群眾參與實踐,為各項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思想支撐。
四、堅守處世之道,涵養上善若水品格
古人將“上善若水”視作處世之道的最高境界?!兜赖陆洝分刑岬健八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默默滋養世間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高低、論長短,甘愿匯聚在眾人皆厭惡的惡臭低洼之地,源于此,水的品性與“道”最為接近。在為人處世方面,我們理應效仿水的這種特質,秉持與人為善的態度,多行善事。古人有云,但行好事,莫問前景。“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惫湃苏J為,水所蘊含的諸多美好品質,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這些品質不僅展現了水的自然屬性,更蘊含著深邃的哲學與人生道理。水具有包容萬物的特性,有容乃大,不管是涓涓細流還是泥沙雜質,它都能一并接納,這反映出水廣闊的胸懷和強大的包容性。水能自由流動,不受任何拘束,展現出它的自由和靈動性,激勵人們在生活中也要保持一種靈動的思維,不被固有模式所束縛。水在不同環境下均展現出其美麗和靈性,無論是晴天的波光粼粼,還是雨天的朦朧山色,水都能營造出獨特的景致。水的廣闊無垠,則讓我們感受到水的那種浩瀚與無限,啟示人們要有開闊的視野和宏大的格局。
“上善若水”的理念在中國古代社會各層面留下深刻印記。為人處世方面,賢士以水之德為范。鮑叔牙不計利益,多次舉薦管仲,助其成就霸業,滋潤萬物而不爭;藺相如面對廉頗挑釁,始終避讓,以國家大局為重,其寬容豁達終促成將相和。政治治理上,統治者領悟水之柔性智慧。漢文帝推行輕徭薄賦、約法省禁政策,減輕田租、廢除肉刑,以溫和政策滋養百姓,奠定“文景之治”基礎。唐太宗以民為本,廣納諫言,包容各方意見,開創貞觀盛世。文化藝術領域,“上善若水”亦有體現。中國傳統繪畫注重表現水的靈動柔和,傳遞包容意境;詩詞創作中,李白借黃河水的磅礴抒發人生感悟,王維以清泉展現內心寧靜。文人墨客通過對水的描繪,將上善若水精神融入作品,影響審美與價值觀,使這一思想在文化傳承中延續。
在當今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尤其需要踐行“上善若水”的處世之道。在多元文化交流頻繁的當下,不同地域、背景的人共處,尊重差異至關重要。日常人際交往里,對朋友、同事的小失誤保持寬容,不苛責,像水輕柔化解尷尬,溫暖彼此關系;面對競爭與挑戰,展現不爭與堅韌。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職場,不爭一時得失,專注自身成長,如水繞巨石,迂回前行,終達目標。遇到困難挫折,像水的韌性一樣,不輕易放棄。處理矛盾沖突,運用智慧與柔和。在鄰里糾紛、網絡輿論爭議等場景中,避免激烈對抗。在網絡世界,面對不同觀點碰撞,理性表達,以柔克剛,避免情緒化爭吵,引導積極交流,營造和諧氛圍,用智慧化解矛盾,像水一樣以無形之力調和沖突。
五、堅守修身之道,深悟自省自律精髓
修身之道的核心實踐路徑在于自省自律。儒家堅信“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從修身開始”,將修身視為一切的前提與基礎?!昂竦螺d物”始終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大力推崇的人格風范,它蘊含著兩層深刻含義。其一,只有道德高尚者才有能力承擔重任。“德不配位”“能不配位”的情況一旦出現,最終必然導致失敗。其二,君子應以深厚的德行來容載世間萬物。世間萬物,論厚道無出大地之右,大地默默承載萬物。因此,我們也應像大地一樣,以厚德對待他人,無論對方品性高低,都給予一定的包容與寬忍。“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睆娬{君子的操守在于通過修身來實現天下太平。王陽明認為“心即理也,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一個人內心的狀態決定這個人對世界的認知與理解,只有通過不斷修身正心,才能擁有積極、正確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實現個人價值。
古人將自省自律作為修身的實踐路徑??鬃拥牡茏釉鴧⑻岢觥叭∥嵘怼敝?,每日從為人做事是否盡心、與人交往是否誠信、學業是否復習等方面進行自我反省,通過不斷反思自身行為和品德,及時發現不足并加以改正。唐太宗李世民以史為鏡、以人為鏡自省自律。他常反思隋朝滅亡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重用敢于直諫的魏征,將其視為了解自己得失的“鏡子”,從諫如流,不斷修正治國理政中的偏差,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宋代理學家朱熹主張通過對日常言行和思想的細致審視,去除心中的雜念和私欲,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這些古人的自省自律實踐,為后世修身立德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堅守修身之道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鮮明品格。毛澤東告誡中國共產黨人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強調:“把維護黨的團結,純潔黨的思想,鞏固黨的組織,看作是自己最高的責任,絕對服從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無條件地執行黨的決議和決定;加強共產主義道德修養,發揚和提高無產階級正氣,克服一切邪氣;努力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努力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周恩來以《我的修養要則》檢審自己的言行。謝覺哉經常“跟自己打官司”。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國同構”的熏陶,堅持大我情懷、大我擔當,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最大的誘惑是自己,最難戰勝的敵人也是自己。一個人戰勝不了自己,制度設計得再縝密,也會‘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希望同志們,‘吾日三省吾身’,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p>
六、堅守為政之道,恒守清正廉潔本色
為政必須知道、明道、得道、守道。為政之道有眾多法則,清正廉潔是最基本的法則。廉潔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清正廉潔的為政之道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政治文化遺產。《晏子春秋·內篇》有云:“廉者,政之本也?!币鉃榱疂嵡逭菫檎母荆菍习傩盏幕輴?;貪污受賄是政治上的腐敗,是民眾的盜賊。《周禮》中記載了考核官吏的“六廉”標準,即“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體現了對為政者業務能力與品德修養的雙重要求。廉潔是從政為官之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清廉無私,居德之首。古代官箴書浩如煙海,最早的秦朝官箴《為吏之道》指出:“凡為吏之道,必清潔正直,慎謹堅固,審悉毋私?!睔W陽修《廉恥說》提出“廉恥,士君子之大節”。清廉是為官者必備的政治品格。漢代司馬遷提出“守法、清廉、行教”三條官箴。后來又有“清慎勤”三字箴言,還有“公生明,廉生威”之要論等等。清官廉吏一直是百姓心目中最為認可的好官典范。明朝官員郭允禮說:“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堪稱廉潔從政的至理名言。
在中國古代政治實踐中,清正廉潔被視為為政者的基本準則與重要操守。春秋至明清,無數官員以行動詮釋廉潔之道,成為后世典范。春秋時期,宋國司城子罕以“不貪為寶”的箴言,表明對廉潔的堅守,拒絕美玉賄賂,為后世樹立清正標桿。東漢楊震“四知拒金”,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鏗鏘回應,捍衛為官的廉潔底線。北宋包拯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不畏權貴,改革訴訟制度,打擊豪強,以“包青天”的美譽彰顯廉潔公正。明朝海瑞生活簡樸、剛直敢諫,嚴懲貪腐,即便遭受排擠仍堅守廉潔,積極整頓吏治。
這些古代為政者通過自身言行,踐行清正廉潔的理念,不僅贏得民眾的愛戴與尊敬,也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國家穩定發展貢獻了力量。他們的事跡代代相傳,激勵著后世官員堅守為政清廉之道,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共產黨人自誕生起,便將清正廉潔作為堅守為政之道的核心追求,貫穿于各個歷史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共產黨人嚴于律己,在物資匱乏、誘惑重重的條件下,始終保持清廉本色,以“矜持不茍,舍己為公”的精神,為革命事業注入強大動力。新中國成立后,黨對廉潔自律的要求更為嚴格,黨員干部以身作則,深入艱苦地區,將個人得失置之度外,用實際行動踐行廉潔奉公、一心為民的崇高精神。改革開放以來,黨持續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無數黨員干部在邊疆建設、地方發展中,堅守廉潔底線,無私奉獻,為國家發展與民族團結傾注心血。進入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黨員干部嚴格遵守黨紀國法,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中廉潔自律,勇擔使命。在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守清正廉潔的為政之道,贏得人民衷心擁護,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文化精髓,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文化基因,它蘊含“道”的規律與“術”的方法,在和合、民本、管理、處世、修身、為政等多維度具有重要意義。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個人成長、社會和諧及國家發展至關重要。我們應重視傳承,從中汲取力量,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責任編輯:鄧田田
作者簡介:吳傳毅,男,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教授(湖南長沙,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