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古典舞在幾千年的演變歷程中,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精華,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體系,是一種特殊的舞蹈形式。該舞蹈以“圓”為主要身法,是與其他舞蹈進行區分的顯著標志之一。“圓”在舞蹈動作形式、內在情感表達、文化觀念傳達、藝術形象建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對中國古典舞動作中“圓”的文化內涵和意象溯源展開深入研究,不僅能深化人們對中國古典舞藝術魅力的認知,還能了解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審美理念、哲學思想和文化傳承等。
一、中國古典舞“圓”的身法特征
(一)運動軌跡
中國古典舞中“圓”的身法運動軌跡主要表現為三種基本形式(平圓、立圓、八字圓),其既是舞蹈動作的主要特征,也是體現古典舞韻律美的方式之一[]。其中,平圓指在進行水平面動作時畫圓。在中國古典舞中,平圓動作常伴隨身體平移或旋轉出現,如“云手”系列中的基本云手一一將兩臂交握于胸前,手背貼背,流暢地劃出一個平圓,從而彰顯古典舞的優美與從容。立圓指在豎直方向上畫圓。古典舞中的立圓動作主要表現在肢體伸展和收縮方面,如做“風火輪”動作時,舞者需要以腰為軸,手腳為輪,利用腰部的擰、斜、仰、提等動作帶動手臂擺動,在身體前后形成兩個立圓運動軌跡,以此展現古典舞的剛柔之美。八字圓則是平圓和立圓的結合,其運動軌跡為數字“8”形態,是典型的圓形運動軌跡,主要出現在手臂和身體的組合動作中,如“雙晃手”,兩條胳膊在前、后呈一個連續的“8”字圓,從而體現古典舞的流暢感與節奏感。
(二)身體形態
中國古典舞強調體態動作飽滿、圓潤。在中國古典舞中,舞者需做出旋擰、前傾、仰敞等動作,使自己的身體形態看起來圓潤且富有彈性,并與音樂節奏卡點一致。這種體態既符合人體美學原理,又能表現中國古典舞的柔美韻味[2]。在形體塑造方面,中國古典舞既注重整體協調性,又注重局部細節。舞者通常以核心力量帶動肢體動作,進而實現全身的協調統一。同時,舞者還要借助手臂和手指等局部細節動作,力求使舞蹈動作更細膩流暢。
(三)發力方式
中國古典舞中的“圓”身法動作發力原則為“以腰為軸,力達指尖”。舞者需借助擰腰、前傾、后仰、上舉等動作帶動其他肢體動作,將力量由腰轉至手臂、手指等末端部位[3]。這種發力方式既符合人體力學原理,又能展現中國古典舞的剛柔之美。舞者在發力時,時刻關注力道的分配和控制,既要保證力量充沛和穩定,又不能過分集中或分散。與此同時,舞者還會根據舞步要求,靈活使用不同的發力方法以應對動作節奏變化,使舞蹈更加生動,更有表現力。
二、中國古典舞身法中“圓”的文化內涵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中國古典舞的形成、發展和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影響。在中國古代的認知體系中,天地間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和諧有序的圓融方式運轉的。從宏觀角度來說,日月星辰在浩瀚的天空中按照固定的圓形軌道運轉,其屬于宇宙的基本運動形式。從微觀角度看,四季變化具有明顯的周期性:春之萌動,夏之繁盛,秋之沉蘊,冬之蟄伏,循環往復間宛如一個完整的封閉圓環,詮釋著大自然的節奏和輪回[4]。“圓”在中國人心中,是宇宙和諧有序的象征,是對自然界長期的觀察與深入的體驗。中國古典舞通過“圓”的運動語言,能在舞臺這一特殊空間,搭建人與自然交流融合的橋梁。舞者以靈活的身體為媒介,在立體的空間中勾勒出豐富多彩的圓形循環軌跡。在演繹平圓動作時,舞者的雙臂如同靈活的飄帶,在水平面上悠閑地舞動,又仿佛天上的云彩,既輕松又有節奏,完美契合大自然的運行節奏與規律。立圓動作更具立體感和空間感,舞者雙臂隨著身體擺動,從身體的一側向上揚起,隨后經過前方、下方,最后落到另外一側,該過程象征著世間萬物在自然循環中所歷經的萌生、成長、衰落與重生的生命周期。在中國古典舞身法“圓”的精妙詮釋下,舞者仿佛與大自然高度契合,每個動作都堪稱大自然力量的延續與象征「5]。例如,許多以山水意境為題材的中國古典舞,借助流暢的圓形運動,巧妙模仿連綿的山川、蜿蜒的水流,用舞蹈的形式將自然風光呈現在舞臺上,這是對“天人合一”文化思想的深刻理解,也是中國人對自然法則的尊重和敬畏,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順應自然規律的精神追求。
(二)生命哲學
中國古典舞身法中的“圓”蘊含著獨特而深刻的生命哲學。“圓”的形體特性與生命的基本性質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其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特性,是人生之路的鮮活映照。從生命的最初孕育到逐漸成熟,再到衰老、消逝,直至再次誕生新的生命,整個生命歷程如同一個無限延展的圓環,能夠不斷延續與發展。中國古典舞身法中的各種圓形動作,如“云手”“風火輪”等,在做動作時都需一氣呵成,不可出現絲毫停頓,這些動作如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河,始終充滿勃勃生機。舞者以優美的肢體節奏,將頑強的生命力傾注到每個“圓”身法動作中。通過身體旋轉、四肢變幻向所有人展現生命價值、訴說人生故事[6]。“圓”身法動作的精妙運用,既是對生命外在形式的意象再現,也是對生命內在精神的深入挖掘和闡釋。觀眾在觀看舞蹈時,能夠對生命產生深刻的認識,進而鼓勵他們在人生的起起落落和艱難險阻面前,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相信生命如同一個“圓”,在絕境中一定會出現新的希望和生機,這屬于中國人對生命哲學的深刻思索和獨特認識。
(三)民俗信仰
中國古典舞身法的“圓”動作具有深厚且鮮明的民俗信仰。在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體系中,“圓”始終與吉祥、圓滿、團圓等美好寓意相連,成為人們的情感寄托和心靈向往。例如,在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一家人圍坐在圓桌旁,一起享受豐盛的年夜飯,并在餐桌上擺放湯圓等食物,表達了對家庭和睦、團圓美滿的美好祝愿。中秋之夜,一輪圓月懸掛在天空,人們通過賞月、拜月等傳統風俗活動,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中國古典舞以身法“圓”為載體,巧妙而精準地融合民間信仰與舞蹈藝術,從而形成獨特的文化內涵[7]。舞者通過塑造不同的身體姿態,形成典型的“S”“C”等曲線體態,配合連續、平滑的圓形運動軌跡,具象化地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執著追求。“圓”這一動作在許多傳統節慶和祭祀類古典舞中出現得較為頻繁,具有重要的意義。以民間社火類古典舞為例,舞者借助復雜多變的圓形隊形編排和肢體動作,營造熱鬧祥和的氣氛,象征生活富裕美滿。在祭祀類古典舞中,舞者采用莊嚴的圓形動作,表達對先輩的崇敬和深切懷念之情,并祈求家族平安興旺。這些舞蹈作品既能展現出中國古典舞的美學價值,也是民間信仰的具體表現,蘊含著人們深切而真誠的情感。“圓”在中國古典舞身法中的傳承和演繹,在一定程度上可傳承民間信仰,更能持續增強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使人們在領略舞蹈魅力的同時,也能深刻地體會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深厚底蘊。
三、中國古典舞身法中“圓”的意象溯源
(一)身體技術轉譯
中國古典舞身法中的“圓”意象,與身體技巧演變與轉譯有著密切關系。從歷史的演變過程來看,經過漫長的實踐和傳承,中國古典舞身體技術系統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傳承,“圓”也逐步成為其核心元素之—[8]。在中國古典舞發展初期,舞蹈表演中就已經出現了以循環圓形軌跡為特征的身體技巧雛形。如中國古典舞最初借鑒中國戲曲中的表演動作程式一圓場,通過圓場步呈現古代女子優雅地在庭院中漫步的場景,或者在群舞中營造一種流動的美感。這種對身體圓形運動的表現并非偶然,其與當時人們對人類身體運動規律的認識和美學思想形成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古典舞身體技術不斷完善,“圓”的轉譯也越來越精準、多樣。在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中,對身體各個部分完成“圓”運動時的要求越來越高。以手臂的“圓”動作為例,從肩部、肘部和腕部的協調動作,到肌肉控制和力量的先后爆發次序,皆具有一套完整的訓練體系。以肩膀為起點,既保持穩定又不失靈活性,肩膀旋轉帶動手臂延伸和滑動,手肘為銜接和過渡,使動作更順暢,手腕則是實現對動作精準控制的關鍵部位。通過對身體技術進行精確的轉譯,可使“圓”意象在中國古典舞作品中得到更好的呈現。與此同時,身體技術的發展使“圓”在舞蹈動作空間中得到擴展。舞者不但可以在二維平面內做出各種平圓、豎圓等動作,還可通過身體起落、旋轉等姿態,在三維空間構筑繁復多變的圓形軌跡,使“圓”的意象實現升華。
(二)情感表達載體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圓”蘊含著豐富的感情意蘊,如和諧、圓滿等。舞蹈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以“圓”為核心的動作語匯可以向觀眾傳達上述情感。為了表達歡樂和喜悅的情緒,中國古典舞演員們經常采用流暢、輕快的圓舞步進行表演[9]。例如,在以豐收為題材的中國古典舞中,舞者利用身體快速反復旋轉,雙臂有力劃圓,且動作幅度較大,節奏較快,以此營造熱情歡樂的氣氛,充分表達收獲的喜悅。“圓”在中國古典舞身法中表達思念、眷戀等較為含蓄的情緒時,呈現得更細膩、柔和。舞者通常以微微彎曲的身體姿態,配合小幅度的雙臂圓擺動作和更緩慢的移動速度,訴說無盡的相思之情。“圓”在中國古典舞中所表現的情感意象,可使觀眾更深入地體會舞蹈所表達的情感波動。從心理上講,圓形運動不僅可給人們帶來一種柔和、舒適的視覺效果,更能使人們產生情感共鳴。通過“圓”形運動表達舞蹈情緒,觀眾易在潛意識中感知和諧、圓滿的情緒氛圍,從而沉浸式融入舞蹈構建的情感世界。以《梁祝》為例,在男女主角互明心意的部分,舞者通過牽手旋轉、身體纏繞形成圓形空間,使觀眾在欣賞時,體會到愛情的甜美和圓滿。
(三)典型動作符號
中國古典舞中包含眾多具有代表性的身體動作符號,它們是“圓”意象在舞蹈中的具體呈現[10]。其中,“云手”屬于極為典型的動作。在完成“云手”動作時,舞者雙手在身前交替起范,形成連續的“8”字形圓形運動軌跡,體現了舞者的協調性和靈活性。“云手”的圓形運行軌道寓意陰陽循環、萬物生生不息,反映了人們對自然法則的認知和理解。同時,“風火輪”也是“圓”動作體系中的經典范式。在完成該動作時,舞者需迅速轉動身子,雙臂劃出強勁的圓圈,進而產生較強的動態效果。該動作的力量和速度給人一種氣勢磅礴的感覺,圓的動作軌跡如同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展現著勃勃生機。“風火輪”常被用來表達人物強烈的情感、壯麗的場面、英雄的豪邁氣概等。例如,在某些戰斗場景中,舞者連環舞動“風火輪”,以此展現勇士英勇奮戰的身姿,其圓形運動軌跡仿佛硝煙彌漫的戰場,增強中國古典舞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吸引力。此外,在中國古典舞中,“旋子”也是表現“圓”意象的重要動作。在完成“旋子”時,舞者身體在半空中迅速轉動,劃出一道漂亮的圓形弧線。該動作對舞者的身體素質和舞蹈技巧具有較高的要求,必須具備出色的平衡感和爆發力。“旋子”呈現的圓形軌跡彰顯了舞者的精湛技藝,呈現出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精神追求,可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使觀眾產生深層的情感共鳴。
結束語
總之,中國古典舞身法中的“圓”以獨特的身法特征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圓”不僅是中國古典舞的核心藝術元素,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凝聚著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哲學思想與情感寄托。在當代社會,深入研究和傳承中國古典舞身法中“圓”的文化內涵和意象,既能推動中國古典舞的創新發展,又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蘇婭.基于視覺建構的中國古典舞身體運動形態演變[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4(5):18-24.
[2]王梅.“提、沉”動律元素訓練中的文化特征[J].舞蹈,2024(3):92-95.
[3」李秀梅.中國古典舞三大技術技巧的審美意蘊探析[J].四川戲劇,2021(2):130-132.
[4]李珂玉.漢唐古典舞編創手法與服飾研究[J].棉紡織技術,2021,49(2):90.
[5」閆文生.中國古典舞創作中的視覺建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3):104-107.
[6]金浩.數智時代下的中國古典舞審美觀察[J]:藝術評論,2023(9):88-97.
[7]王曉萍.中國古典舞身法韻律與現代舞蹈理念的融合教學:評《中國古典舞的形式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1):137.
[8]唐興華.中國古典舞長穗劍舞表現性探究[J].四川戲劇,2022(4):151-153.
[9]崔建雯.儒家美學品格在中國古典舞中的動態顯現[D].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23.
[10]趙麗.文化自信視角下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協同發展研究[J].名家名作,2025(5):37-39.
作者單位:武漢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