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陜北地處陜西北部,東邊緊臨黃河,北面與內蒙古相接,南望千年古都長安。這片土地山峁起伏,舊時交通閉塞、山道崎嶇,車馬難行。正是在這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文化背景之下,這里的民風比中原地區多了幾分不羈,文化更自由。陜北民歌風格粗獷豪邁,內容通俗直接,生動彰顯了陜北人民豪放率真的獨特風情。
陜北民歌根據其音樂特征和體裁分為信天游、勞動號子以及小調。信天游,亦稱山曲或順天游,是陜北人民的即興創作。其音樂曲調高昂,歌詞語言樸實無華,韻腳變化多端,這些特點共同鑄就了其獨特的地域風情,例如《趕牲靈》《蘭花花》等。勞動號子是伴隨勞動演唱的歌曲,主要自的是協調勞動步伐、調節勞動情緒,特點是吆喝與吶喊。小調作為一種在人們休息、娛樂以及慶典場合中廣泛傳唱的歌曲形式,其主要內容側重于敘事,深入描繪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引人人勝的故事情節以及生動具體的場景畫面。其曲調結構嚴謹規整、旋律流暢自然、節拍規范有序,整體呈現出一種和諧統一的美感。其中,《走西口》便是小調中的杰出代表,充分展現了小調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
一、《三十里鋪》的創作背景
《三十里鋪》作為一首表達愛情的經典小調,其背后承載著一段真實的愛情故事。這首歌曲講述了女主角鳳英(又名四妹子)與男主角郝增喜(又名三哥哥)這對鄰家青年的深情厚意。在封建觀念的束縛下,他們的愛情并未得到社會的認可,男方家庭的堅決反對,使他們只能將愛意深藏心底。
當增喜為保衛國家毅然決然地選擇加人八路軍時,鳳英心中的不舍與煎熬達到了頂點。在增喜臨行的村口大路上,盡管鳳英對增喜依依不舍,但在眾人的注視下,她無法上前表達自己的情感,只能默默地凝視著心愛的人漸行漸遠[1] 。
這段愛情故事深深地打動了作者常永昌,他目睹了鳳英和增喜從相識、相知到相愛,再到因社會壓力而分別的全過程。這段曲折而真摯的愛情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即興創作了數段小曲,并將其命名為《三十里鋪》[2]。
后來,“魯藝”的音樂工作者在采風過程中發現了這首歌曲,對其優美曲調與地方音樂特色的結合贊不絕口,同時樸實無華卻情感真摯的歌詞也令他們深受感動。于是,他們對這首歌曲進行了精心收集、整理與創編。20世紀50年代,王方亮對《三十里鋪》進行了改編,將其整理成一首無伴奏合唱歌曲,并親自指揮陜北民歌合唱團在北京公開演出。
《三十里鋪》以其獨特的曲調、引人入勝的情節和真摯的情感贏得了觀眾的熱烈反響,并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流傳開來,成為一首廣受歡迎的經典民歌[3]。
二、《三十里鋪》的藝術特征
(一)音樂特征
《三十里鋪》的曲式結構嚴謹而富有變化。全曲為單一主題變奏體三段結構,歌曲以起承轉合為基本框架,在旋律的展開和節奏的變化上富有創意。歌曲的旋律線條流暢、起伏有致,既有悠長的抒情段落,又有緊湊的敘述部分。
A段(1一17小節)中包含三段唱詞(見表1)。首段旋律自由奔放,滿是山歌獨有的悠揚韻味,唱腔自然順暢,將贊美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緊接著,第二、三段的節奏稍稍加快,節拍也變得更加鮮明。在前三句的抒情詠唱中,情感慢慢沉淀、發酵,隨后平穩過渡到第四句。前后情感的強烈對比,營造出極具沖擊力的藝術效果。這樣精妙的編曲設計,不僅使整首音樂的層次感更加分明,更讓歌曲所蘊含的情感內涵愈發豐富。
表1《三十里鋪》A樂段曲式結構

進入A1段(18—27小節),3/8拍的節奏為歌曲奠定了明快輕松的基調,營造出活潑的氛圍(見表2)。這段旋律通過兩組不同的唱詞,精準地勾勒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語氣和情緒變化。在唱段的末尾,反復出現兩句歌詞,第四句節奏陡然變慢,將那種深深的憂愁和依依不舍的眷戀之情緩緩道來。就像歌詞里唱的“三年二年不得見面”,這種節奏與歌詞的巧妙編排,既貼合人物情感的起伏轉折,又讓歌曲的表現力更上一層樓,余味悠長。
表2《三十里鋪》A1樂段曲式結構

在A2段(28一49小節),深刻描繪了鳳英送別三哥哥時,獨自抒發內心難以言表的情感,營造出一種飄逸柔美的意境(見表3)。特別是在最后重復唱出“有心再拉上兩句知心話,又怕人笑話”時,音樂的力度巧妙地由強轉弱,精準地勾勒出人物內心那份既渴望傾訴又害怕被誤解的矛盾情感。
表3《三十里鋪》A2樂段曲式結構

《三十里鋪》作為一首經典的陜北民歌,其旋律舒展、獨特,結構特征顯著,尤其是其下沉的特質,在陜北民歌中尤為常見,如“上行二度與下行三度”的旋律模式。這首歌曲還突出地展現了純四度與五度音程之間的跳躍。這種跳躍方式呈現出一種直接而有力的特性,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陜北人民那種豪爽不羈的性格。將此種跳躍手法融入歌曲之中,能更有效地引導情感的抒發,使歌曲更具感染力[4]。
(二)歌詞特征
作品中襯詞與疊字的巧妙運用深刻地彰顯了其獨特的風格特征。在《三十里鋪》的第一句歌詞“提起個家來家有名”中,這里的“個”作為襯詞增加了歌詞的字數。第28—35小節中的“三哥哥”“灰塌塌”等疊字的使用在七言的基礎了發生了一點變化,但總體上并不影響歌詞的結構。
歌詞中頻繁出現的陜北本土方言,如“有心拉上兩句知心話”中的“拉話”即指代兩人間的誠摯交流。而“灰塌塌”,則描繪了人們處于尷尬或窘迫狀態時的自我形象,暗含對他人可能的竊笑的擔憂。歌詞中這些襯詞、疊字以及方言的廣泛運用,不僅凸顯了陜北民歌的獨特魅力,更使聽眾在聆聽時自然聯想到陜北民歌中所蘊含的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5]。
三、《三十里鋪》的演唱技巧
(一)呼吸技巧
聲樂作品的完整性和獨特魅力,絕非日常練聲曲與視唱練耳曲可比擬的,關鍵在于其旋律的千回百轉和節奏的豐富多樣。在這類藝術創作中,每一個音符的音準、時長、音量、節拍的精準度,以及情感表達的細微變化,都需遵循嚴格的藝術標準。
演唱者要達到這些標準,首先要能穩定控制呼吸,也就是精準操控氣息。在演唱時,呼吸調節必須和作品要求高度契合,演唱者需依據作品特定的情境,靈活調整呼吸方式,保障歌曲表達自然流暢、完美呈現。以《三十里鋪》的演唱為例,這首歌曲的每句歌詞都較短,歌唱者要學會控制呼吸,讓氣息既穩定又有彈性,要用完整的呼吸來演唱。在歌曲第一句開始前,演唱者應深呼吸,把氣息深深吸入肺底部。在演唱“提起個家來家有名”時,每個字都要均勻分配好氣息,采用較慢的呼吸節奏和較淺的呼吸深度,用平腔唱法,找準合適的演唱位置,通過精細的氣息調控讓歌聲自然傳出。尤其是遇到高音區旋律,如作品中多次出現的 g2 高音[6],演唱者要提前預備呼吸,確保有足夠的氣息支撐高音展現。在氣息管理方面,演唱者構建發聲位置時,要找到無阻礙的氣息支撐點,讓氣息在腹腔、胸腔、口腔間順暢流動,為展現明亮、通透的音色打好基礎。如此處理,既符合演唱技巧要求,又能保證音樂表達準確且有感染力。
呼吸節奏和深度還要依據歌詞情感調節。如歌曲第3段歌詞情感變化激烈,節拍從2/4拍變為6/8拍,歌唱者要采用更快的呼吸節奏和更深的呼吸深度。從“叫一聲鳳英你不要哭”開始,演唱者要深吸氣息,讓肺部空氣能適配變奏后的速度,用斷腔演唱,表現出歌曲情感的緊張激烈。這種呼吸方式有助于歌唱者更好地把握歌曲節奏和旋律,讓聲音更加自然流暢。
到歌曲尾奏部分,出現自由延長音,這對演唱者的氣息控制與分配要求極高。為保證演唱全程穩定飽滿,演唱者要仔細計算每個音符對應的氣息用量。同時,為精準展現情感的細微轉變,氣息流轉要隨音樂旋律和情感波動靈活調整。這種精細化處理,既能保持演唱的連貫流暢,又能有效地傳遞音樂所蘊含的情感。「7]
(二)咬字吐字
陜北民歌的演唱方法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平腔唱法、高腔唱法以及平腔與高腔相結合的唱法。其潤腔技巧多元,涵蓋倚音、嗖音、直音、嘟嚕音、阻聲式潤腔等。不同的演唱方法會給聽眾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
以《三十里鋪》這首民歌來說,它最突出的特點便是旋律舒緩流暢。在聲腔運用上,它并沒有采用陜北民歌常見的那種高亢風格,而是以平和的聲腔為主。這種聲腔通過細膩的潤腔技巧得以完美呈現,使歌曲在聲音的高低起伏與力度變化過程中,展現出豐富的情感層次。歌曲里大悲大喜的情感波動以及音色的巧妙轉換,賦予了音樂深刻的藝術美感,極大地增強了歌曲的情感表現力。「8]
在演唱《三十里鋪》時,咬字吐字的技巧必須嚴格遵循陜北方言的發聲要點。具體來講,演唱時要格外重視兒化音與鼻音的靈活運用。以首段歌詞“人人說咱們二人天配就”為例,“人”字發音不能簡單發“r-en”,而要突出鼻音,發“r-i-eng”。在“他是我的知心人”這句中,“我”字要用陜北方言特有的“e”音。到了A2部分“三哥哥走起上坡坡里下”,“下”字發音要變成“ha”,以此凸顯方言的獨特韻味。[9]
演唱者若想準確地呈現這些發音特點,在整個演唱過程中,聲音需始終保持在高位,同時要有穩定且充足的氣息作為支撐。兒化音發音要清脆流暢,不能有生硬的過渡感。發鼻音時,演唱者在咬字瞬間將聲音焦點后移,舌頭輕輕抵住上顎,自然而果斷地發聲。總的來說,咬字吐字的過程要干脆利落、精準無誤。
演唱陜北民歌,方言處理至關重要。如果演唱者對陜北方言的把握不夠準確,建議提前學習陜北方言的發音特點,通過反復朗讀歌詞掌握吐字行腔的規律,盡可能展現出陜北方言的獨特魅力。在處理語氣詞時,要符合陜北當地人的日常習慣,比如“三哥哥走了回來哩”中的“哩”,要輕輕帶過,不要過度強調。另外,按照榆綏地區的發音習慣,“哩”的發音應為“lie”,而不是普通話里的“li”。[10]
結論
《三十里鋪》憑借其匠心獨運的曲調、構思精妙的歌詞以及風格鮮明的唱腔,共同展示了陜北民歌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入探究這些特色,對精準把握陜北民歌的內核、挖掘其蘊藏的獨特文化藝術價值有著極其關鍵的作用。
這類研究不僅能助力我們更透徹地領略陜北民歌的藝術風姿,還能為陜北地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隨著時代的持續前行,中國藝術也在持續蛻變與進步。身為新時代的聲樂演唱者,我深切體會到保護和傳承優秀聲樂作品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之上,還要在傳統文化的堅實根基上不斷探索創新,日復一日地為傳承民歌、弘揚民族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楊悅.陜北民歌藝術特色分析:以《三十里鋪》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3(2):66-68.
[2]李璟然.陜北民歌《蘭花花》與《三十里鋪》的特點分析[J].黃河之聲,2022(8):14-16.
[3」康世進.三十里鋪的故事[J」.當代戲劇,2017(3):37-39.
[4]周超男.陜北民歌的藝術特征與演唱方法研究[J].大眾文藝,2021(12):58-59.
[5]周妍孜.淺析陜北民歌《三十里鋪》的藝術特征及演唱處理[J].戲劇之家,2020(25):88-89.
[6]張子微.陜北民歌起源地三十里鋪[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發現》雜志社.第十八屆中國科學家論壇論文集.北京泛亞智庫,2021:9.
[7]石洋.談陜北民歌《三十里鋪》的演唱風格[J].黃河之聲,2022(16):140-142.
[8]句鵬.潤腔技巧的運用及表現[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9]劉冰.陜北民歌演唱的語音特點[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22.
[10]吳佳貝妮.論陜北民歌的演唱特征與藝術處理[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