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甘肅這片遼闊而又神秘的土地上,生活著回族、藏族、裕固族及東鄉族等多個少數民族,這里自古以來便是多民族融合共生的地方。在此處,民俗類非遺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與少數民族的生活、慶典儀式等密切相關,有著極高的文化研究價值。
一、促進甘肅民俗類非遺傳承的意義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作為非遺大國,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擁有著數量眾多的世界級非遺。現階段,已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非遺項目數以千計。[2]其中,中華民俗類非遺與少數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不僅承載著少數民族的基因與血脈,更關系到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了“應持續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3]。甘肅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的交匯地,保護這片土地上承載著的生活類、靜態的藝術形式,能使民俗類非遺在新時期得以創新發展。
隨著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移動設備的廣泛應用,甘肅省民俗類非遺因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外加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開展具有單一性、片面性、淺表性,造成其傳播效果難達預期。面對少數民族民俗類非遺瀕危的問題,需要文化工作者加強責任感與使命感,找準現代生活與民俗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切入點,按照對各民族民俗非遺的分類,加強其與民眾生活的聯系,舉行富有少數民族特點的社會性活動,增強群眾的熟悉感,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避免民俗類非遺與民眾生活的關系漸行漸遠。[4]
為此,可積極發揮新時期青年一代在民俗非遺傳承中的積極作用,響應國家關于大力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讓更多的民眾走近民俗類非遺,了解其蘊藏的民族情感與內在精神,增強他們的認同感,為構建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保護和傳承民俗類非遺文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甘肅省民俗類非遺傳承的問題
(一)缺乏創新開發意識
甘肅民俗類非遺包括社火、乞巧節、花兒會、少數民族服飾以及民俗知識等。當地開展民俗非遺宣傳的主要方式是借助宣傳片、引導游客參觀民俗博物館,但所取得的宣傳效果甚微。民俗非遺與飲食、慶典、傳統節日等緊密相連,促進更多的人了解甘肅非遺,應當采用內部創新與外部宣傳、開發有機結合的方式。只有兩者兼顧,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了解甘肅,使他們因對當地不同民族的節日、服飾、信仰等感興趣,繼而走進甘肅,讓這里的民俗類非遺文化煥發新的光彩。「5]
目前,甘肅非遺發展多依賴于當地政府與相關企業,如民俗文化村、展廳建設,或建立地方性保護示范基地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信息采集者主要是官媒,發布的民俗非遺信息內容也多是圖文結合的新聞稿,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信息接收者的觀感或感興趣程度。另外,因相對保守的民俗非遺開發與宣傳思路,日常各地所組織的帶有民俗類非遺特色的活動較少,與民眾生活聯系不緊密,也會影響社會文化形態、民俗類非遺文化的傳播。因沒有對當地民俗類非遺的系統性利用與開發,外加少數民族民俗資源創新發展能力亟待提升,使得甘肅民俗傳承人難以將經典的民俗非遺文化與旅游、新業態發展形勢充分融合,無法吸引游客,也沒有形成符合年輕人審美的獨特文化資源。[6]
(二)宣傳工作有待優化
舉辦特色活動,進行創意民俗類非遺的開發,能夠吸引游客進入甘肅,了解這里的別樣民俗娛樂方式,體驗傳統服飾、節日,助力文旅事業發展。而事實上,這里的民俗類非遺傳承還存在著主體較為單一、傳播力度不足的問題。[7]
在甘肅的莊浪縣,高抬社火走紅網絡,吸引外地游客到此處觀看、游玩;在肅北縣,祭火儀式連續舉辦十余年,此類慶典活動使更多人認識和了解了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多樣性;在西和,乞巧節成為當地女性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舞臺;在肅南,裕固族獨特的生活習慣與民族服飾成為廣大游客關注的焦點。此類活動既是甘肅民俗類非遺文化的代表,也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但是因內容形式的創新性、宣傳力度均待加強,并未形成濃郁的民俗非遺文化傳播氛圍。
(三)多元文化發展差異
面對新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及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應用,人們休閑娛樂的方式更加多樣化,民族民俗非遺發展空間被壓縮。那些寓意美好、與民眾生活相關的文化內容、民俗類非遺依然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如:泉州一朵簪花熱,吹得滿城“繁華”開;在天水,麻辣燙也帶火了當地的回族小吃牛肉餅、“十三花”等。
面對各地少數民族民俗類非遺事業發展的差異,如何制造熱度源源不斷地吸引更多人到當地游玩、了解當地少數民族民俗非遺,是當地文旅工作者、文化傳承工作人員關注的焦點。在甘肅傳統技藝活動(跑旱船、剪紙、民族歌舞等)中,參與者多為當地人,外地游客的了解、參加熱情有限。此外,還存在民俗非遺傳統內容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同質化嚴重的民俗非遺活動自然無法在一眾項目中異軍突起,甚至會引發大眾的審美疲勞,不利于甘肅民俗非遺的傳播。[8]
(四)民俗傳承存在困境
在民俗類非遺的傳承中,離不開傳承者的接力與付出。提高甘肅民俗非遺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了解民俗節慶、少數民族服飾、技藝比拼等文化活動的魅力,需要有更多技藝水平高、藝術表現力強、具有創新意識的傳承者。他們作為重要的民族文化傳承者與傳遞者,不僅要遵守行業規則,更應具有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向人們展示甘肅民間傳統技藝、器樂、服飾等的獨特魅力。因此,應重視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與庇護,才能更好地傳承技藝、傳播文化。目前,甘肅民俗非遺傳承人存在數量有限、年齡結構不夠合理、受教育水平不高等問題,民俗類非遺保護與傳承堪憂。特別是在智能化、現代化社會中,因很多非遺傳承人無法依靠技藝傳承獲得持續而穩定的收入,導致甘肅民俗非遺傳承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三、甘肅省民俗類非遺的傳承策略
為了積極有效地保護甘肅民俗類非遺,牢牢把握新機遇、直面新挑戰,使更多人了解、喜歡當地的民俗類非遺,促進民俗類非遺與其他產業的融人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應當結合當前社會發展新形勢,讓甘肅民俗類非遺在新時期大放異彩,實現在守正中的創新發展。
(一)完善頂層設計,形成交互性傳播主體
1.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甘肅民俗類非遺傳承對官方媒體、政府部門及當地文旅局等的依賴性較高,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完善頂層設計,提煉民俗類非遺的亮點,進行統籌設計,將民俗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寫入工作計劃中,并確保其能夠落到實處,從而增加民俗類非遺的曝光率、傳播率。[9]
例如:可以在電視臺融媒體中心進行民俗非遺人才隊伍、渠道以及平臺的建設,開展民俗類非遺傳播節目的制作。同時,還應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促進各部門之間的密切協作,形成文化傳承合力;發揮社會力量,吸引企業的參與,可以舉行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紀念活動、旅游活動、節日活動等,通過線下活動創新與線上高效推廣的結合,吸引更多的人觀看、了解甘肅民俗類非遺活動。
2.形成非遺傳承人機制
民俗非遺離不開傳承人的代代相傳。講好民俗非遺故事、賦予其深刻的內涵,并建立完善的非遺傳承人機制,才能讓更多人了解民俗非遺,參與到民俗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中。為此,一方面可以爭取與中小學教育活動的融合,豐富學生的課間活動形式,讓青少年成為民俗非遺的傳播者;另一方面,應適當提升傳承人的待遇,使其能全身心投入民俗非遺工作中,同時積極吸引高素質、高水平、專業過硬的人才,讓他們為甘肅民俗非遺傳承與發展出謀劃策。還可以定期組織民俗非遺經驗交流會,實現以老帶新,有序開展傳承工作。
(二)豐富傳播載體,構建多渠道傳播體系
1.多渠道傳播
相較于地方媒體,國家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度更大、受眾更多,其在傳播地方少數民族民俗非遺中有著更大的優勢。此外,還可以借鑒其他地區民俗非遺成功“出圈”的經驗,在媒體融合中進行多渠道、更快速的民俗非遺傳播。
例如:可以邀請經驗豐富的媒體人,制作甘肅民俗非遺短片,在國家主流媒體、知名短視頻平臺中投放;或是邀請甘肅本土明星,身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開展適合多民族群眾參與的慶典活動,使人們感受甘肅民眾的熱情,一覽甘肅的民俗非遺風采。此外,要深入挖掘民俗非遺資源,形成傳播矩陣,實現對甘肅民俗非遺的傳承與保護。通過優化、拓寬傳播渠道,形成良好的傳播效果,構建民俗非遺與旅游業、文化產業、制造業等協同發展新局面。「10]
2.以技術賦能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數字化、虛擬場景與人工智能為甘肅民俗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智能時代中,應用數字化信息技術,既有助于實現對甘肅多民族民俗非遺的記錄,避免技藝傳承中斷、古老民俗文化無證可考,還能通過建立數字民俗非遺博物館,使游客通過智能設備提前了解當地不同民族的民俗非遺。同時,VR技術還將呈現效果優良的現場參觀體驗,讓人們感受社火、火把節、祭火等甘肅民俗非遺活動的熱鬧非凡,使他們了解不同的民俗非遺故事,形成較為深刻的印象。
(三)促進公眾參與,發展民俗非遺愛好者
1.組織多元化的線上活動
要順應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潮流,讓甘肅非遺在守正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可以營造全民“我為本土民俗非遺”代言的熱潮。例如:當地媒體工作人員制作甘肅非遺特效視頻,吸引本地居民關注,使他們紛紛試用并上傳有助于甘肅民俗類非遺傳播的作品。此外,還要了解年輕人的喜好與關注點,引發他們對甘肅多民族聚集背景下多彩民俗非遺的關注,引導他們使用帶有不同民族特色的特效拍攝視瀕、到當地各景區打卡,讓甘肅民俗非遺傳承工作獲得強有力的支持。
2.創作優質民俗類非遺內容
在短視頻平臺中,很多博主靠記錄自己的旅居生活、分享自我想法而獲得數以百萬人的關注。新媒體不僅是人們記錄生活的工具,也對民眾的生活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為此,可以促進當地高水平民俗非遺傳承者、相關工作者與本土明星、網絡紅人等合作,輸出帶有甘肅民俗非遺特色的優質內容。通過構建專業的內容傳播團隊,提升視頻制作、軟文撰寫質量,以獲得更多用戶的關注。為了突出甘肅民俗類非遺的獨特性,使其在新時期得到弘揚與發展,可以對當地民俗非遺進行深入挖掘,打造多元化非遺內容新生態,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優化傳播效果。通過講述動人的甘肅民俗非遺故事,持續創作優質內容,讓更多的人關注甘肅民俗非遺,了解甘肅的風土人情。
結束語
對于甘肅民眾來說,民俗非遺是勤奮、勇敢的先輩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世代傳承的重要表現。因此,加強對甘肅民俗非遺的了解與認識,不僅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也能使更多人了解本土非遺,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發展。因此,應形成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讓民俗非遺傳承成為全民參與的實踐活動,從而形成社會合力,構建專業的團隊,并給予政策、人才、物質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充分展現甘肅民俗非遺文化的魅力,使更多的人心存走進甘肅的期待,在這里深切地感受不同民族的民俗非遺、各民族人民的獨特審美,促進多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包容。
參考文獻:
[1]項陽歡.遂昌縣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23.
[2]葉明勝.數智結合:引領非遺傳承與發展的新質生產力[J].天工,2024(21):1.
[3]陳瓊華,江丹燕.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以國家級非遺燈桿彩鳳習俗為例[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3(1):45-47.
[4]劉玉穎.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傳播[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3):89-96.
[5」鄧妮茹,梁思曉,李伊琳,等.粵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研究:以茂名電白區傳統民俗“年例”為例[J].南方論刊,2020(6):83-85.
[6]芮蘇,楊亞茹.鄉村振興背景下甘肅省優秀民俗文化品牌形象視覺優化建設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25(1):17-19.
[7]王計平,伍延基.甘肅省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5):104-108.
[8]梁博.甘肅省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路線構想[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50-53.
[9」龐亞平.把握數字賦能非遺傳承發展的實踐進路[N].貴州民族報,2025-02-25(B03).
[10]王宇琦,張佳一,趙浚如.持續升溫非遺成文旅新亮點[N].山東商報,2025-02-19(008).
作者單位: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黨城灣鎮文化旅游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