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紅色音樂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譜系的重要構成,是承擔重要功能的藝術類型。山西擁有豐富的紅色基因,各歷史階段以不凡的貢獻予以響應。在培育太行精神、呂梁精神等寶貴精神財富的歷程里,逐步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與深厚歷史底蘊的紅色音樂文化體系。
如何使山西豐厚的紅色音樂文化資源在新一代中“活起來”“傳下去”,并有效服務于增強文化自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地方文化繁榮,成為一個具有重要理論與實踐價值的時代課題。本研究旨在對山西紅色音樂文化的價值內涵進行系統闡釋,對其傳播困境進行精準診斷,提出一套科學、可行、具有創新性的傳播策略,為文化強國建設助力。
一、山西紅色音樂文化概述與歷史脈絡
山西紅色音樂文化,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山西地域為主要發生地或流傳地,內容反映革命斗爭、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鮮明政治導向、時代特征和地方風格的音樂文化現象及其成果的總和。其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革命戰爭時期
該時期是山西紅色音樂創作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尤以抗日戰爭時期最為突出。山西作為華北抗戰的戰略支點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吸引了洗星海、呂驥、賀綠汀等大批音樂家。他們深入根據地,汲取斗爭生活和民間音樂的養分,創作或傳播了《在太行山上》《游擊隊歌》《黃河大合唱》等不朽名篇[1]。這些作品以其雄壯的旋律、真摯的情感和強大的號召力,成為團結人民、打擊敵人、爭取勝利的銳利思想武器。在解放戰爭時期,反映土地改革、人民解放的《翻身道情》等作品,以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生動的內容,記錄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性變革。
(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山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投身于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以大寨為代表的農業戰線和以西溝申紀蘭為代表的勞模精神,成為紅色音樂創作的重要源泉。《學大寨趕大寨》《大寨的山大寨的水》等歌曲,以及反映勞模先進事跡的地方戲曲,如上黨榔子《西溝女兒》選段,謳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融入了山西民歌、綁子戲等地方音樂元素,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烙印和地域特色的山西紅色音樂風格[2]。
(三)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改革開放持續深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更先進的階段,山西紅色音樂文化在堅守原有傳承基礎的同時,通過多重探索實現創新實踐,此中一部分經典作品借由多種形式再度演繹而使其生命力得以延續,另一部分則圍繞“右玉精神”、生態文明建設和轉型發展等新主題,創作出《唱給右玉》《太行奶娘》等多件作品,這些作品在題材、風格與表現手法之上嘗試新路,進一步讓紅色血脈在新時代的賡續與拓展以更具象的方式展現[3]。
二、山西紅色音樂文化的價值內涵
山西紅色音樂文化不僅是藝術審美的對象,更是承載政治功能、歷史敘事、教育功能以及潛在經濟動能的復合體。綜合現有研究成果及政策導向,可將山西紅色音樂文化的價值內涵歸納為以下相互關聯的維度。
(一)塑造政治認同的引領價值
紅色音樂一直承擔黨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導向的傳播職責。山西紅色音樂,先有抗戰時期的《在太行山上》以激發民族齊心抗敵的情緒,再有建設階段的《學大寨趕大寨》宣揚自力更生的精神,隨后進入新時代后,作品《唱給右玉》又彰顯綠色發展理念,全程緊貼黨的核心任務與時代基調[4]。社會成員之認同意識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增強,青年群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接受度也不斷加深。
(二)傳承歷史記憶的見證價值
在特定時代條件下形成的山西紅色音樂,恰似活著的史冊,經由聲腔與旋律存留了三晉兒女在社會和人心的變遷之中留下了印記,同時凝聚了集體記憶的堅強意志。如《黃河大合唱》常被當作抗戰呼聲的集中表征,并在更深層面上折射出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繼承和弘揚此類音樂,仿佛是在回望往昔、珍重歷史,在構筑國家與民族敘事時產生鞏固情感與塑造精神,引發人們對歷史脈絡的清醒意識與家國情懷[5]。
(三)立德樹人的教育涵育價值
紅色音樂所蘊含的崇高情感之中,愛國主義意識與堅韌意志仿佛珍貴的精神養料,往往能引發更強烈的心靈震動與難以平息的情感回響,一旦將這類資源系統納人學校美育和德育框架,便契合了藝術陶冶與思想涵養相互貫通的教育思路,讓學生在接觸音樂的過程中逐步提升道德修為與審美觀念。
(四)獨特地域審美的藝術價值
創作者以山西民歌、綁子、鼓書或民間器樂等為素材,形成了兼具革命關切與地域韻味的紅色音樂風格,許多抗戰題材曲調融入太行山歌的高亢音色,那些反映農村生活的作品,更是散發著質樸的鄉土氣息,這般地域特征使中國音樂寶藏得以擴充,同時也塑造了風格獨特的藝術表達,既值得從音樂學或美學層面繼續追溯與探究,又有助于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別具一格的審美魅力[6]。
(五)文化產業驅動的經濟價值
山西區域內留存著多樣紅色遺址與紅色音樂傳統,蘊含著難得的轉型潛能,不少音樂演藝、實景演出或音樂節等項目在深挖此類資源時,也會吸引更多群體參與,為地方經濟帶來增長機會和更多就業崗位,同時讓紅色音樂文化通過產業化的形式獲得維護與傳播,釋放更靈活的現實生機,并促成社會和經濟層面的雙向互惠。
三、新時代山西紅色音樂文化傳播的現實困境
盡管山西紅色音樂文化價值深厚,但在新時代傳播實踐中,依然面臨一系列亟待破解的困境。
(一)代際傳承中的認同弱化與情感隔閡
歷史語境變遷導致當代青少年成長于市場經濟和網絡化社會,與紅色音樂產生的革命戰爭或集體主義建設年代的社會語境存在顯著差異,導致對作品背景、內涵及情感的理解隔膜,難以產生自發的深度認同和情感連接,使紅色音樂在年輕群體中“失語”的風險增大「7」。
(二)傳播模式滯后與媒介失配
傳播技術迭代挑戰,現有傳播手段仍較多依賴于傳統的課堂教學、節慶演出、官方宣傳等,形式相對固化,互動性不強。對于以互聯網、移動終端為主的新媒體傳播生態適應不足,未能有效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播客等青年常用媒介進行精準推送和創新呈現,傳播效能受限[8]。
(三)內容創新乏力與形式僵化
藝術生命力激活不足,對經典作品的演繹往往停留在懷舊式復刻,缺乏能引起現代聽眾審美共鳴的高質量改編和再創作。新作品在數量和質量上均有提升空間,部分作品存在概念化、口號化的顯著傾向,現有的創作未能很好地平衡政治性與藝術性、時代性與人民性,難以形成新的流行熱點[9]。
(四)資源整合分散與共享壁壘
山西紅色音樂的樂譜、音像資料、歷史文獻、研究成果等寶貴資源分散于各級文化、教育、檔案機構及個人手中,缺乏統一、權威的數字化數據庫和開放共享機制,研究者、教育者、創作者難以便捷獲取和利用,嚴重制約了系統性研究、教學應用和創新開發[10]。
(五)價值轉化路徑不暢與融合表層
產業思維與融合深度欠缺,紅色音樂的教育價值未能全面、深度地融人各級各類教育實踐;其文化旅游價值的開發多停留在背景音樂、小型演出等淺層應用,缺乏將音樂文化與旅游體驗深度融合、形成核心吸引力的創新產品和模式,文化資源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未能得到充分釋放。
四、新時代山西紅色音樂文化傳承創新的策略路徑
針對上述困境,必須采取精準、系統、創新的策略,激活山西紅色音樂文化的時代生命力。
(一)實施內容創新與活化工程,精準對接代際需求
啟動“山西紅色音樂經典煥新計劃”,鼓勵高水平藝術院校、院團和音樂人對一些經典作品進行多元化、高品質的現代化改編。設立“三晉新聲”紅色主題音樂創作扶持基金,面向全國征集、孵化反映新時代山西精神風貌和當代審美的優秀原創歌曲、器樂曲、音樂劇等,積極探索運用前沿科技,開發互動式、沉浸式的紅色音樂數字體驗項目,以新穎的形式吸引年輕群體,讓他們在交互中理解歷史、感受精神。
(二)構建多元融合的立體傳播矩陣,打破渠道模式壁壘
傾力打造“山西紅色音樂”官方融媒體傳播平臺,布局主流新媒體平臺矩陣,策劃制作系列化、精品化的短視頻等內容產品,強化社交傳播和用戶參與。深化與中央及地方各級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媒體的戰略合作,聯合策劃大型專題報道、紀錄片、音樂文化類綜藝節目,提升紅色音樂影響力。拓展線下公共文化服務渠道,推動山西紅色音樂進人圖書館、文化館(站)等常態化展覽活動,利用重要節慶日、紀念日組織主題快閃、街頭展演等活動,營造“處處可聽、時時可感”的社會氛圍。
(三)深化教育體系融入與創新實踐育人,強化價值內化功能
鼓勵省內高校開設“山西紅色音樂研究與傳承”“紅色經典作品賞析與演繹”等通識教育選修課或專業方向課程并建設相關在線開放課程。大力支持學校成立或發展紅色經典合唱團、民樂隊、戲劇社等學生藝術社團,常態化開展排練、展演、創作活動。創新實踐育人模式,廣泛開展“行走的音樂思政課”,組織學生深入太行山、呂梁山革命老區、大寨、右玉等地,開展紅色音樂主題的田野調查、采風創作、志愿服務演出、口述史訪談等社會實踐與研學旅行活動。定期舉辦全省大中小學生紅色歌曲傳唱大賽、紅色主題藝術作品展演、紅色音樂知識競賽等,以賽促學、以賽促傳。加強相關學科師資隊伍建設,將山西紅色音樂文化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和崗前培訓內容,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能力和育人意識。
(四)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與品牌塑造,提升綜合效益
結合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麻田八路軍總部舊址、大寨、右玉干部學院等核心紅色地標,打造一批以山西紅色音樂為靈魂和亮點的標志性文旅產品。例如紅色主題實景演藝、沉浸式音樂戲劇等,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生動展示音樂背后的歷史與故事。開發系列化、高品質的紅色音樂文創產品,如復刻版樂譜集、經典唱片、主題音樂盒、樂器模型、數字藏品、聯名款地方特產等。組織“山西·太行紅色音樂節”“大寨豐收歌會”等活動,探索“紅色音樂 + 鄉村旅游”“紅色音樂 + 康養度假”“紅色音樂 + 研學旅行”等新業態融合模式。
(五)健全資源整合共享平臺與政策協同保障,破解機制障礙
建設統一權威的“山西省紅色音樂文化資源數據庫與共享平臺”,制定統一的資源普查、采集、著錄、數字化、存儲和開放共享標準,整合各級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高校、研究機構、文藝院團及民間收藏的樂譜、錄音、影像、文獻、口述史等資源,實現“一庫通覽、一網共享”。研究出臺《山西省紅色音樂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促進條例》或將其納入省級層面文化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法律地位、保護名錄、傳承機制、扶持政策。建立由省委宣傳部、文化和旅游廳、教育廳、檔案局、文物局、廣電局等相關部門組成的跨部門協同工作領導小組或聯席會議制度,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各項工作。
結束語
山西紅色音樂文化,猶如跨越時空的回響,又宛若映照前程的光源,當新時代面臨多重呼喚與挑戰時,更需以深切的文化自覺和創新勁頭對其進行系統開掘,將多樣價值充分延伸,同時針對傳播受限之難點開展精準化應對,并從科學維度規劃傳承路徑,使這份可貴的精神積淀進發更瑰麗的光華,為民族夢想之實現添注極具特色的山西力量。
參考文獻:
[1]魯玲.山西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傳承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4(18):179-181.
[2]麻峰.紅色文化視域下江西紅色音樂的價值與啟示:評《江西紅色音樂文化系列叢書》[J].人民音樂,2024(2):87-89.
[3]靳迎春.紅色音樂文化在學校思政教育中的傳承[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44):116.
[4]張亞麗.紅色音樂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發展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1):113-114.
[5]張利.紅色音樂文化在中小學思政教育中的滲透與融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0):88.
[6]王顥.高校思政教育傳承紅色音樂文化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7):99.
[7]郭艷燕.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2):107-112.
[8]羅雪邇.紅色音樂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6):61-67.
[9]趙曉琳,曾艷.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教育學術月刊,2022(9):61-67.
[10]韓晉松.新時代山西紅色音樂文化傳播研究[J].藝術評鑒,2022(16):13-16.
[11]朱昭宇,青科.新媒體時代高校音樂思政教育賽續山西紅色音樂文化研究[J].藝術評鑒,2022(14):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