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0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者合作撰寫的論文《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增長》中,第一次提到了“知識溝”理論。學者在文章中指出,在大眾傳媒傳遞的信息量日益增加的今天,相關信息并未被社會各個階層均勻接收,這些信息因為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存在傳遞差距。其中,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群能更迅速、更大量地汲取到高價值的信息,而地位較低的人群接收相關信息的速度和數量相對有限。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科技在信息傳播中的廣泛應用,我國居民在信息接收和新聞理解中的差異問題開始顯現,且相關問題越來越突出。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他們在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受教育水平、知識儲備、媒介接觸機會以及社交圈子等方面本身就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我國要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和保護,需要走大眾化、平民化的傳播路線。要應對知識鴻溝帶來的不利影響,通過提升非遺項目的公共可及性,切實打破信息傳播的壁壘,縮小文化傳播中的知識鴻溝,提升知識文化及其相關信息的傳播效率。
一、新時期非遺傳播面臨的問題
基于“知溝”理論,在當前信息化社會,考慮到受眾已經明顯地分化為“信息富人”與“信息窮人”兩大階層[1],特別是在互聯網、信息化普及的現代化社會,這種分化既體現在信息獲取的數量上,也體現在技術掌握與應用的巨大的差距上。
在新媒體語境下,信息的傳播主體日趨多元化,大量的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共同發展,信息交融和復雜度提升,每天都有海量新信息產生,這些大量的信息只有部分信息會被接收,而具體接收哪些信息必然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性導致受眾的知識信息分層特點明顯[2]。
這種信息接收差異主要受到經濟狀況、受教育程度以及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均衡等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互聯網時代知識鴻溝的主要表現。
數字化時代,大眾傳媒每天要傳播海量信息,相關媒介首先要進行信息的篩選和組合[3]。但是,“知溝”現象不會因為這種篩選而出現緩解的情況。就相關視聽資源信息而言,短視頻平臺在傳遞信息時往往存在加劇不同群體內容固化的風險。因為短視頻在傳播中,相關傳播平臺會對受眾進行喜好分析,從而為他們定制個性化的信息推薦方案,使得偏好信息的傳播差異顯著[4]不同群體通常只能接收到與自身興趣、認知相符的信息,而非遺等小眾文化的傳播空間則被進一步壓縮。
此外,數字鴻溝必然會導致受眾在獲取信息時出現差異現象。對于一些偏遠山區的低收入群體而言,他們的新媒體素養相對較弱,無法熟練操作智能手機甚至無法充分利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因此,他們也無法享受到豐富的信息資源,而這些群眾也是非遺的重要受眾之一,信息的傳播和接收差異導致他們接觸非遺并進行有效傳承的機會大大降低[5]
二、知溝理論在非遺傳播中的應用對策
知溝理論體現了知識和信息傳播不平等現象,這一現象必然會導致非遺在傳承和發展中面臨阻礙。要想解決這一問題,促進非遺跨越阻礙,需要從強化傳播教育、創新傳播內容與形式以及拓寬傳播渠道等方面采取措施。
(一)做好宣傳工作,提升數字媒體素養
目前的非遺受眾群體呈現多元化、分層化的特征,要實現非遺有效傳播,必須加強傳播教育、提升公眾信息素養。對此,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加速普及數字技術教育,以提升大眾的數字素養,幫助信息弱勢群體跨越數字鴻溝,提升他們的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7]。如,對于偏遠地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受眾,可以由政府牽頭組織開展“非遺數字橋梁”信息扶貧項目,在項目設計中增加多種多樣的創新舉措,由志愿者下鄉向受眾普及智能手機使用、網絡搜索等基本技能,提升公眾的數字和媒體素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泛傳播打好基礎。為了進一步提升項目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激發起群眾對非遺傳承和發揚的熱情,需要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如要對參與項目的志愿者進行專業培訓,讓他們能夠成為合格的非遺信息與數字技術的傳播者。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組織志愿者走村串戶,采用親切、易懂的方式向村民們展示如何利用智能手機訪問非遺相關的在線平臺,以及如何搜索和分享非遺知識,讓非遺的傳播范圍擴大,提升大眾對于非遺的可獲得性。項目還應設計一系列適合手機端的非遺在線視頻資源,滿足大眾直接獲取非遺資源的需要,相關資源應涵蓋非遺的歷史淵源、技藝展示、傳承故事等多個方面,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非遺需求。
(二)創新傳播內容與形式,提升趣味性
在非遺傳播過程中,創新傳播內容與形式是激發非遺興趣、擴大非遺影響力的必要措施。面對不同知識水平和興趣的受眾群體,要提升非遺傳播效果,必須為他們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傳播內容。針對能夠深入研究非遺的學者和愛好者,考慮他們渴望的是專業性強、學術價值高的研究成果和深度報道,可為他們量身定制一系列專題研究,涉及非遺背后的歷史淵源、文化意義以及技藝傳承等知識信息,以滿足他們對非遺深層次知識的需求。
對于普通大眾來說,非遺的傳播需要更加生動、有趣且易于理解的內容。因此,可以嘗試將非遺元素融入短視頻、動畫等新媒體形式中,通過直觀、易懂的方式展現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以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內容傳播非遺信息,提升非遺信息的大眾化傳播效率。如西安城墻新春燈會活動項目,成功地將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以技術賦權突破知溝理論的局限性,構建非遺傳承的代際對話場域,讓大眾能夠走近非遺。在活動中,傳統燈謎被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媒介,游客只需掃描燈面二維碼,即可進入虛擬的“唐代詩人賽詩會”。這種設計既保留了“燈月交輝”的古典意境,又通過AR技術構建了沉浸式的文化場景,使得65歲的老者與5歲的兒童都能在這個共享的文化符號體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
除了媒介融合創新,西安城墻新春燈會還設置了游戲化參與機制,如詩詞對答、飛花令闖關等互動環節,將非遺知識轉化為可累積的游戲積分,激發了代際之間的協作與交流。相關數據顯示,祖孫三代共同闖關的占比高達 37% ,遠超傳統燈會的代際參與率。此外,活動還通過數據驅動優化,根據用戶行為分析動態調整詩詞難度與呈現形式,形成了“文化供給一體驗反饋一內容迭代”的閉環系統。針對青少年群體開發的“詩仙李白全息對話”模塊,更是讓12~18歲用戶的停留時長提升了2.3倍。這種傳播范式不僅突破了傳統非遺傳播中“文化精英解讀一大眾被動接收”的單向模式,還借助數字技術將文化解碼權交還給了公眾,構建起了全民共創的文化空間。
此外,在非遺元素和傳播形式設計中,要充分結合當下流行的元素對非遺進行創新性解讀和現代化表達,體現非遺的現代化轉化。如通過與非遺傳承人緊密合作,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推出既具有時尚感又實用的文創產品。這些產品能讓非遺以更加貼近生活的形式走進千家萬戶,被更多人所接受和喜愛,也能為非遺傳承人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持和傳承動力,擴大傳承人來源范圍。在具體設計中,還應充分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先進技術手段,打造沉浸式的非遺體驗空間,讓受眾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中更加直觀地領略非遺的魅力。
(三)強化政策支持,實現信息公平流通
要打破信息傳播中的圈層壁壘,帶領大眾跨越知識鴻溝,在非遺傳播實踐中不斷拓寬非遺的傳播渠道,促進信息更公平地在大眾之間流通。而實現這一點,必須有政府的政策助力。主流媒體應繼續發揮其在信息傳播中的引領作用,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渠道及新媒體平臺,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網絡。如貴州省創新實施的“非遺云”工程,該工程借助構建數字化傳播矩陣,有效打破了知溝理論桎梏,為非遺傳承開辟了路徑。該工程以省級非遺數據庫為核心框架,通過應用用戶畫像建模與智能算法分發技術,搭建系統平臺,構建起“需求感知一內容適配一場景觸達”的閉環傳播體系,有效推動了文化傳播從“廣泛撒網”到“精準灌溉”的范式轉型。在知溝理論框架下,傳統非遺傳播常因地域阻隔、媒介接觸差異導致文化認知鴻溝。貴州的實踐通過三個方面的機制創新有效彌合了這一鴻溝:(1)建立包含128項國家級非遺、867項省級非遺的數字資產庫,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文化元素確權與解構,形成標準化“文化基因序列”。(2)開發智能推薦引擎,對700萬用戶進行多維度畫像建模,區分文化傳承者、研究者、愛好者、消費者四大群體,定向推送苗繡紋樣生成器、侗族大歌AI創作工具、蠟染工藝數字教材等差異化內容。(3)構建多模態交互場景,如侗族鼓樓營造VR體驗支持空間解構學習、水族馬尾繡AR試穿激發消費興趣,形成“認知一體驗一傳播一消費”的價值鏈條。該工程實施三年來,用戶覆蓋量突破2000萬人次,使深山中的非遺密碼轉化為可感知、可交互、可再生的數字資產。相關數據顯示,通過算法推送的非遺內容點擊轉化率是傳統傳播渠道的8.7倍,90后用戶占比從 12% 躍升至 41% ,印證了數字技術對代際認知鴻溝的消弭作用。“非遺新經濟”業態就是由這種精準傳播模式催生的,如苗繡數字藏品半年交易額達1800萬元,帶動23個非遺工坊脫貧增收。這種傳播革命的理論價值實際在于重構了非遺傳承的動力機制。
在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探索中,智能中介是連接傳統與現代的重要紐帶,所以必須高度重視這一中介作用的發揮。侗族歌師在虛擬空間中傳授“果吉”(牛腿琴)調式,水族匠人借助數字孿生技術指導銀飾鍛造,這些數字化場景既保留了文化的本真性,又創造了現代性的體驗接口,突破了非遺“口傳身授”的傳統局限,構建起跨越物理空間的知識共同體[8]。貴州的“非遺云”工程通過數字技術介人,構建了數字文化生態系統,讓非遺更加大眾化,通過將深山里的文化密碼轉化為全民共享的精神財富,跨越了知溝理論帶來的消極影響,為非遺的現代轉型提供了示范方案[9]。此外,地區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如文化機構、民間團體等通過多樣活動豐富非遺體驗,利用互聯網平臺如社交媒體、短視頻等,以碎片化、趣味化的形式傳播非遺并優化算法推薦,避免信息繭房,讓非遺觸達更廣泛受眾。
總結
非遺傳播和傳承創新是當前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新時期,非遺傳播中還存在很多阻礙,通過研究提出了針對相關問題的解決辦法,旨在為縮小知識鴻溝、推動非遺的有效傳播提供思路和參考。
參考文獻:
[1]黃虹寧.新媒體環境下訪談節目中的“知溝”現象及應對方法[J].新聞潮,2024(4):41-43.
[2]李金旭.基于“知溝”理論的公眾健康信息素養實證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1.
[3]朱哲璇.“知溝理論”視域下微紀錄片的傳播策略研究[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21.
[4]歐陽葉童.“知溝”理論視角下的“抖音”和“快手”平臺用戶階層差異[J].辦公自動化,2021,26(9):17-18,36.
[5]戴程.知溝理論視域下的微電影傳播效果研究[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9(11):21-27.
[6]高磊.中小企業自媒體傳播現狀調查:基于“知溝”理論的實證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34-139.
[7]王陽.基于“知溝”理論的線上與線下營銷品牌傳播效能差異性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8」趙奉軍.“知溝理論”審視下貴州民族地區媒介使用效果分析[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115-119.
[9]彭譯萱.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媒介變遷視角下的文化場域與動態轉型[J].藝術傳播研究,2025(2):87-98.
[10]廉同輝,陳佳,張璐.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策略探究:以蘇州為例[J/OL].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03-20:1-6.
作者單位:蘭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