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語言是人與人交流與溝通的重要工具,它的存在不僅方便了社會文化的有效傳遞,還為推動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從廣義來看,語言是由瑣碎的符號、表達方式與處理規則逐步演變而形成的文字體系。其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十分漫長的道路,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沉淀的成果。語言與符號的關系十分緊密。舞蹈身體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符號系統,其核心在于通過肢體動作構建意義。在舞蹈表演中,舞者的每一個動作都承載著特定的象征意義,而這些意義的傳遞依賴于觀眾對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的理解與解讀。
一、語言與符號之間的關系
語言的奧妙在于其表達方式并非局限于文字或聲音,還可以以無聲的形式,通過意象來表達對現象的態度,傳遞多元的思考視角,從而增強語言的豐富性與藝術性。符號是可視化的信息傳遞載體,通常以視覺、聲音或觸覺等方式傳遞信息。正是因為符號的存在,各類信息才能實現跨語言的有效傳遞,讓人們更直觀地感知和理解其含義[]。在舞蹈表演中,舞者身體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一種獨特的藝術符號。這些符號通過特定的組合與排列方式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語言系統。舞者利用身體的動作、姿態以及面部表情傳遞情感與思想,而觀眾則通過自身的文化背景與經驗對這些符號進行解碼。舞蹈是一種通過無聲肢體語言實現溝通的表達形式。對舞蹈而言,它不僅是藝術形式的呈現,更可以通過舞蹈動作將線條、力量、情感、意象以及肢體運用表現出來[2]。
舞蹈身體語言符號本身具有抽象性,這一特點決定了它可以脫離語言而觸及人類對精神與思想的探討。在舞蹈表演中,舞者運用身體動作勾勒出一個動態符號,這種符號絕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一種關系網絡,舞蹈表演者需要將所有符號結合起來才能使觀眾懂得它的含義。觀眾在觀看舞蹈時并不是觀看某種動作的排列組合,而是通過對這種動作的解讀了解作品的內涵。符號的意義并不是永恒的,它會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而舞蹈作品是一個跨語言語境,即舞蹈本身的符號解讀往往是不確定的,正因為有此不確定性,它才擁有巨大的開放性,吸引觀眾參與到舞蹈詮釋中,由此激發觀眾更多的想象力。
二、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的構成元素
舞蹈的身體語言符號是由多個不同的元素構成的,主要涉及情感元素、動作元素和節奏元素三部分。

1.三角關系模型
(一)情感元素
舞蹈的身體語言具有抽象性,肢體如文字般自由抒發舞者的情感與沖動。由于角色定位不同,信息表述會存在差異,在表達過程中,需兼顧傳遞者、編舞者與接收者三方角色的特點。身體的展現與生活體驗緊密相關,它能反映出身體的內在需求。因此,如何在舞蹈作品中恰當地呈現身體意象成為編舞創作的核心命題。編舞者需從生活經驗與長期積累的創意中汲取養分,將虛幻與現實的認知、多元的綜合感受通過舞蹈情感編創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三角關系模型”的傳遞機制,以有效提升舞蹈作品的質量。在“三角關系模型”中,傳遞者、接收者、編舞者之間形成相互接收、相互關聯的關系,將肢體動作承載的情感升華為個性化的理解(見圖1)。
(二)動作元素
動作是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的核心要素,賦予舞蹈動態的生命力。動作的類型豐富多樣,包括移動、旋轉、跳躍、伸展、收縮等。舞蹈表演過程中的每個動作都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特點。在表演中,舞者通過協調身體與舞蹈動作,可將單個動作詮釋為符號,并賦予其文化、哲學等層面的含義。從本質上來理解,舞蹈動作并不只有單一的動作,還包括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過渡、轉換和組合的方式。各個動作之間的搭配猶如文字語言中的連詞,動作并非單獨存在的,而是通過串聯形成一個整體。在實際舞蹈藝術創作中,舞者將既有動作解構后重新組合成新動作,以此為新動作注入全新氣質,進而使舞蹈藝術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三)節奏元素
節奏元素作為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系統的靈魂,賦予舞蹈獨特的音樂性與節奏感。節奏是舞蹈動作在時間維度上的有序組織,通過動作的快慢、強弱等交替變化得以形成。節奏的變化不僅能增強舞蹈的視覺沖擊力,還能引導觀眾的情緒起伏,使觀者與舞者之間形成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在舞蹈表演中,節奏元素通過身體的律動與音樂的配合,共同構建出一個動態的時間框架。舞者通過對節奏的精準把控,將內心的張力與外在的表現融為一體,從而實現情感的最大化表達。
三、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的特性
舞蹈身體語言符號并非單一的視覺形式,而是音樂、舞蹈、舞臺、燈光等多種元素組合而成的產物。與其他符號相比,舞蹈身體語言符號具備以下特性。
(一)動態性與層次感
動態性即非靜止性,在舞蹈表演過程中,舞者的身體表現出各種動向,他們將自身的情感融人舞蹈動作中,使肢體動作更加生動、有力。舞蹈身體語言可通過傳達和暗示的方式,使觀眾憑借自身感受直接與動作聯結,并賦予其獨特的個性與韻律。時間與空間是展現肢體語言的基礎。舞者通過舞蹈節奏的動態變化與層次感,使舞蹈更生動有趣。在舞蹈語言的空間因素中,舞者對舞臺空間的運用能力是關鍵一他們將時間與個體情感記憶相融合,進而探索時間的意義及人類對時間的感知。舞蹈建構的表現形式,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藝術體驗。
(二)直觀性與象征性
非語言的肢體動作是在時間順序與空間維度的共同作用下,呈現出具有直觀性的藝術特點。借助靜態的站姿、服裝、配飾等元素,人們可以直觀感知舞蹈藝術的具體內涵;借助動態的舞蹈動作,人們可以透過身體語言感知舞蹈的藝術魅力,從而形成一種直觀的藝術美。象征是舞蹈身體語言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而舞蹈與其他表演藝術的另一個區別在于其虛擬性和象征性。從我國漢族戲曲來看,其舞蹈動作如騎馬、劃船、坐轎等,均具有虛擬性和象征性。事實上,舞蹈中的馬、船、轎等都是虛擬意象,僅以一根馬鞭、一支船槳等作象征性的示意,但這種假設性的舞蹈身體語言卻能被觀眾認可和接受。因此,象征性的舞蹈特征既體現為虛擬性,也蘊含著對自我價值的崇尚與追求。
(三)抽象性與文化性
舞蹈是一種全方位的藝術形式,需要舞者將身體各部位融入舞蹈實踐中,通過不同動作完成藝術展示。因此,舞蹈身體語言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許多舞蹈動作雖不依賴聲音的形式,卻能通過節奏(快慢、強弱、停頓)與姿態變化傳遞情感。如果口頭語言是字符串連的序列,舞蹈則是運動串連的序列。兩者雖形式不同,但運動過程均產生符號意義,與文字“以符號表意”的初衷一致。這些都是舞蹈抽象性特點的高度概括。此外,舞蹈與詩歌相似,具有多重象征性與朦朧感;亦如散文,可兼具模仿性與抽象性,其動作邏輯的復雜性與模糊性,與口頭語言有共通之處:文化傳播性(很多字符可預測)、具備生產力(動作結構在具體表達前已隱含表意邏輯)、對稱圖形屬性(物理運動中蘊含系統性意義)、淺在情感(直觀呈現情緒變化)[3]。舞蹈的身體語言符號還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舞蹈動作承載著特定的文化編碼,觀眾的理解主要依賴其文化儲備。以“云門舞集”作品《行草》為例,其以身體模仿草書書寫,肢體舞動不僅是一種動作組合,更需結合草書的筆墨韻律與哲學內涵而展開。如果觀者不了解草書,便只能感知動作的形式美感,而無法觸及作品的深層意境。
四、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的意義傳達
舞蹈作為一門學科,有連貫的知識體系作為支撐。在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的傳達過程中,既需借助符號學中的編碼與解碼機制進行解讀,同時也需要觀眾深入挖掘其內在價值,探析藝術內涵,方能更好地理解其美學價值。
(一)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的解碼過程
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的意義傳達本質上是“編碼一解碼”的動態系統。一方面,編舞者與舞者是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的編碼者。他們可以通過身體動作、空間調度等元素將內在情感與觀念轉化為可感知的符號;另一方面,觀眾是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的解碼者,在欣賞的過程中需要依據自身對舞蹈的理解,從文化背景、審美經驗、舞蹈知識儲備等角度對符號進行解讀。
舞蹈身體語言符號是人類有別于其他動物的一種本能活動(這里的本能是指天生而能、天賦而非動物的本能)。因此,德國哲學家卡西爾稱人為“符號動物”。符號的表現性特征在藝術符號中最典型,尤其以音樂、舞蹈為代表。這類符號的能指意義就是所指意義。能指本身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Benesh是一種以書面形式記錄舞蹈符號語言的體系,由英國伯明翰皇家芭蕾舞蹈團(BirminghamRoyalBallet)首創,旨在通過書面的方式記錄舞者運動中各位置的空間關系。這種完整的符號記錄體系,此前從未被任何芭蕾舞團系統應用過。例如,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團的作品LaFillemalgardée,便采用Benesh 符號對舞姿進行了標準化記錄(見圖2)[4]。

2.Benesh符號對舞姿的標準化記錄
由于僅呈現單舞者動作,書面記錄未陷入復雜體系。蝌蚪形狀頁面左側指示女舞者,其身體呈直立姿態,蝌蚪下方線條標明身體朝向右側——此構圖基于“觀眾從舞者頂部俯視”的假設。五線譜上的長線代表舞者的身體,而四個小虛線代表她的手和腳。若以“舞臺后方觀察者”視角看,五線譜五條紅線中間的小黑線標識腰部位置。在這種情況下,腳的位置是在另一個對角線并且以橫線方式標明,所以它不會與手混在一起。從這類舞譜記錄可見,舞蹈本質上是可以通過符號書寫的語言體系。借由圖形符號,既能解析舞者站位與手腳方位的協調關系,亦可快速定位動作問題。舞蹈中的一個姿勢、一連串動作,既是具有表現力的形式載體(能指),亦承載著抽象情感的表意功能(所指),形成“形式一意義”的符號化表達系統。
(二)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的信息傳遞
運用符號學理論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解讀舞蹈身體語言符號,從而實現高效的信息傳遞。情感表現是舞蹈身體語言符號信息傳遞的核心,其以情感精神為內核的“所指”,賦予舞蹈符號深層意義,使其成為情感的具象載體。
舞蹈身體語言中的能指與所指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身體對自然界中各種形態的模仿,在原始舞蹈中尤為顯著:如非洲舞蹈中對駝鳥動態的模擬,或是通過舞動展現動物的熱烈情感。掌握舞蹈身體語言,需在實踐中探索肢體變化,同時反思身體所呈現的各類形象,這些形象是信仰所表達的意義與情感。人類因渴望呼風喚雨創造出動作與儀式形態,進而推動了舞蹈藝術的發展。從符號學角度看,“能指”是舞蹈動作的外在表現,“所指”則是這些動作傳達的內在意義[5]。
舞蹈的“能指”和“所指”的關系表現主要以“符號”的傳遞為主,每一個動作都蘊含著一定的文化內涵與情感需求,這些符號在不同的語言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義「6]。例如,在民族舞中,舞者的腳步、肢體動作甚至眼神都能傳達出某種自然現象或者一段歷史故事,而觀眾只能在自身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加以理解。舞蹈身體語言的信息傳遞是雙向互動過程:舞者通過肢體動作將情感與思想轉化為直觀的符號表達,而觀者則經歷從感知符號到解讀意義,再到自我重構的認知過程。另外,空間與時間也是舞蹈身體語言符號信息傳達的重要維度。舞臺的空間位置、舞隊陣形、身體動勢的快慢、力度等元素共同構成了一種無聲的信息語言,它沖擊著人類本能反應的內心世界。快速柔和的舞姿,給人以安謐、恬靜、喜悅的感覺;而速度的突然加快,則會給人帶來緊張、興奮的情緒體驗。舞蹈并不是完全與符號化舞姿相對應的,也包括人類內在的難以用語言表現出來的內容,如舞隊陣形的氛圍和意象等。
(三)舞蹈身體語言符號與音樂的有效融合
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由多種元素構成,而單一動作僅是其基礎單元。音樂,廣義而言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音樂可分為創作、演奏、玲聽三個環節,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人們對音樂都有不同的理解[7]。音樂與舞蹈的結合不僅僅是藝術形式的疊加,還是情感與意義的深層次交融。例如,在西非鼓樂中,人人皆是參與者,人們不會對作曲者、演奏者和聆聽者進行區分。舞蹈是視覺化的動作敘事,音樂是聽覺化的聲音表達。以阿美族音樂為例,其以“演唱禁忌”為界,劃分為“生活的”或“祭儀的”兩種類型的歌謠[8]。“生活的”以熟悉的旋律輕松、自由地詮釋當下對周遭環境的感受,“祭儀的”用歌曲表達對祖先的敬仰與緬懷。阿美族音樂的“能指”體現為兩類聽覺符號形態:一是娛人的音樂,所謂“娛人”,指平時歡聚所唱的歌謠,如在聚會、飲酒等歡樂的氛圍時演唱,迎賓歌、作客歌、歡樂歌皆屬此類。表演方式除了應答唱之外,大多屬于齊唱。二是自娛的音樂,所謂“自娛”,指日常生活中即興創作的歌曲,如喂牛、上山、收割,乃至于縫衣、哄小孩等時刻所唱。在藝術呈現中,舞者依托音樂、燈光與舞臺藝術,通過持續調整動作的力度、速度與方向,將舞蹈藝術形式本身所能呈現出的層次感表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音樂會隨著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的變化產生一種視覺化的延伸效果,從而使觀眾從多維度感知作品的主題與內涵。
在融合過程中,編舞者需要充分考慮音樂的結構特點和情感走向,并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舞蹈身體語言符號。吳祖強在《舞蹈音樂的結構及其它》一文中也曾說道:“舞蹈和音樂的任務是共同努力通過塑造鮮明、有說服力的形象來展示企圖表現的內容,從總的方面來看,舞蹈和音樂最大特點應該是能盡力幫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確立,加強舞蹈形象的感染力”[9]。
結束語
對于舞蹈藝術形式來講,其本身屬于一種以可視化動作為主要形式的藝術符號。借助舞蹈身體語言符號不僅可以實現對各種基本舞蹈動作的傳遞,更能將舞者內心的情感借助身體語言傳遞出來。與其他符號相比,舞蹈藝術的動作語言符號往往需要通過特定的組合與排列方式進行展示,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語言系統。對于舞者來講,則需要借助身體的動作、姿態以及面部表情等對這些符號進行傳遞。
在傳遞過程中,舞者傳遞的不僅是一些可視化的動作,更是對自身情感與思想的傳遞。而對于觀眾來講,欣賞舞蹈的過程并不是單純地觀看舞者的動作組合,而是需要通過自身文化背景與經驗對這些符號進行解碼。整個解碼的過程體現了舞蹈藝術的開放性,反映出觀眾與舞者之間無形的互動關系。正是在這種互動中,舞蹈作品的意義得以延展和深化,形成了一種超越語言的藝術對話。這種開放性的解讀機制,正是舞蹈藝術通過身體符號所傳遞的藝術魅力。
構成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的元素主要有動作、情感與節奏三部分內容,本身具有動態性與層次感、直觀性與象征性、抽象性與文化性的特點。舞者應充分理解舞蹈身體語言符號的解碼過程,有效使用舞蹈身體語言符號向觀眾傳遞藝術信息,使舞蹈身體語言符號與音樂得到完美融合,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表現力,從而提升舞蹈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Gazzaniga,MS.Human:The Science Behind WhatMakesYourBrain Unique[M].New York:Harper Perennial,2009.
[3]Franklin, E.Dance Imagery for Technique andPerformance[M].Champaign-Urbana:HumanKinetics,2014.
[4」王藝辰.舞蹈動作的戲劇化:肢體語言的敘事革命[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5(4):124-126.
[5」張素琴,劉建.舞蹈身體語言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6」吳蘭.中華傳統文化視域下林懷民舞蹈創作的身體美學符號[J」.明日風尚,2023(3):51-53.
[7]劉青戈.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8」朱立鳳.圖形符號與身體語言:現當代西藏舞蹈《印》的創作審思[J].藝術評鑒,2022(3):62-65.
[9]吳祖強.舞蹈音樂的結構及其它[J].舞蹈,1996(4):26-29.
作者單位:漳州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