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01.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8158(2025)06-0057-11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性資源,保障糧食安全需要一定數量的可利用耕地。然而有限的耕地面臨著擢荒的風險,更為隱蔽的耕地畧荒成為一種典型的邊際化土地利用方式[1]。耕地擢荒直接減少了農作物有效播種面積,不僅降低了耕地產能,增加了農田基礎設施損毀概率,還導致農民的生產性資源和收人減少,影響了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據測算,2022年中國荒耕地總面積達到了3120萬 hm2 ,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 16.49% ,畧荒耕地每年可生產約1.62億t糧食[2],并且近年來耕地擢荒有從丘陵山區向平原糧食主產區蔓延的勢頭[3]。2021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統籌利用擢荒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有效遏制耕地畧荒,充分挖掘保供潛力。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提出了要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分類推進擢荒地復墾利用。由此可見,遏制耕地擢荒勢頭,有效推進畧荒地治理,對于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已有研究認為畧荒是自然條件、經濟、社會和土地制度等多重因素疊加的后果,耕地擢荒的成因可歸納為4個層面:第一,城鎮化工業化背景下非農就業機會增多而引起的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留守農村的勞動力呈現數量不足和老齡化的傾向。第二,海拔高、坡度大、耕作距離較大等自然條件差的耕地更容易被農戶擢荒[4-5]。第三,農業生產要素價格不斷上漲造成農業比較收益低下,農戶因自己耕種的成本大于收益而放棄耕種。第四,農地產權制度缺陷導致農地要素市場不健全,耕地因無法流轉而畧荒[。農地流轉市場發育[、社會化服務供給和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市場化治理策略被認為是遏制耕地畧荒發生的有效手段。但也有研究指出勞動力非農轉移誘發農地擢荒依賴于特定的耕地要素價格和資源稟賦[1],即農業勞動力短缺是畧荒的直接原因,耕地質量是耕地畧荒發生的內在因素[12]。因此,耕地畧荒治理需要在勞動力轉移的情景下圍繞耕地資源稟賦的情境開展研究。
作為致力于耕地質量保護的重要農業支持政策,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不斷推進為治理耕地荒提供了觀察窗口。2012—2025年連續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及“十四五”規劃都相繼提出了建設高標準農田提升糧食產能的要求。高標準農田建設旨在建成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①,高標準農田建成區糧食產能水平平均提高 10%~20% ,畝均糧食產量提高 100kg 左右。因此,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提升耕地質量、遏制耕地擢荒的有效治理手段。
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具備以下幾大特點:一是改善耕地耕作條件,減少耕地稟賦的異質性。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合理規劃、按需建設高效農田基礎設施,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農田生態系統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效保障了糧食穩產增產。二是推動集中連片的耕地經營格局變化[13],高標準農田建設將原來分散細碎、質量不佳的耕地進行田塊整治、地力提升等工程措施,能夠實現地塊規模的經濟性。三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政府主導,中央資金和地方資金共同承擔的投資任務[14],既有柔性的制度建設也包含物理設施的建設,是一項新增和改造并重的長期性工程,其可持續性以及后續的配套管護效果受到各方關注。四是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耕地保護工程,可能與市場化的耕地擢荒治理策略產生協同效應[15]。雖然現有研究已關注土地整理對耕地擢荒的影響[1,但我國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完全等同于通過整合土地所有權來改善農場的財務結構并降低生產成本的土地整理[17-18],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容更豐富、外延更廣,理所當然地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視為土地整理是片面的。同時也尚未有系統性的理論整合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視為外生政策沖擊,分析其對農戶耕地利用決策的影響路徑。因此,深入剖析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的理論內涵,并探究其能否成為遏制農戶耕地擢荒行為的驅動力至關重要。
鑒于此,本文構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戶耕地荒行為的理論模型,使用CRRS2022年10省農戶數據,采用IV-Probit模型和中介效應模型實證檢驗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戶耕地擢荒行為之間的關系和作用機制,并進一步討論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不同使用年限和管護措施對耕地擢荒治理的差異化影響,以期為實現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提供科學依據。
1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1.1耕地荒的發生機理
耕地擢荒本質上是農戶耕地要素與其他要素錯配的表現,也是人地關系扭曲的表現[19。根據理性小農的假說,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耕地畧荒的深層次原因可表達為農戶經營耕地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權衡。為厘清農戶耕地畧荒決策的發生機理,本文構建了一個簡單的農戶模型如圖1所示,假定:(1)所有農戶某一種農業產品的價格都為 P ,農業生產收益由經營規模決定;(2)耕地荒包括隱形荒和顯性荒,本文討論的是顯性擢荒的均衡點;(3)由于邊際報酬遞減MR為倒“U”型曲線, MC 為“U”型曲線,使用生產函數第二階段的均衡點作為最優經營規模[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耕地邊際成本MC和邊際收益MR相等,經營規模為 A* 時農戶實現收入最大化,這是農戶耕地利用的初始狀態。
若農戶實際擁有的耕地經營規模小于 A* 時,農戶將轉人耕地擴大經營規模。若農戶實際擁有的耕地經營規模等于 A* 時,農戶選擇繼續自耕已有的耕地。若農戶實際擁有的耕地面積大于 ?A* 時,農戶耕地荒決策遵循以下邏輯:一是勞動力短缺,機械無法替代誘發的耕地畧荒。在農業收益不斷下滑的背景下,工資較高的非農部門引致了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業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增加了種田成本,壓縮了農戶務農的利潤空間;進一步地,若農戶獲取農業機械的主觀能力和客觀條件不足,則會導致耕地荒。二是耕地稟賦差,農戶無法從耕地經營中獲利甚至產生虧損時,耕地便會被畧荒[21]。三是因流轉不出導致的擢荒,農地流轉市場發育沒有足夠的需求方來接納轉出的耕地。解決耕地擢荒的方案一則是通過要素配置使得農業生產節本增效,二則是暢通并完善土地資源從低效率農戶流入高效率農戶的農地市場。
圖1農戶耕地經營規模決定機制
Fig.1 Thedecisionmechanismof farmland scale

1.2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耕地荒的治理邏輯:政策賦能一要素配置一擢荒治理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政策賦能使得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模式產生變化,作為提升土地要素質量的重要方式,改變了農業部門內的要素配置結構[22]。其具體的工程措施既能夠改善耕地地力水平實現“增益”,又能為機械化創造便利的作業環境以替代勞動力要素實現“節本”,還可能與土地流轉市場的發育協同,為治理耕地擢荒提供了新方案。因此,本文構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賦能一要素配置一擢荒治理”的分析框架,結合農戶經營規模的決定機制具體分析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耕地擢荒的治理邏輯(圖2)。
第一,從土地要素角度,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具有耕地質量提升效應。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田塊整治合理劃分和適度歸并田塊,改善了農田耕作層的厚度;土壤改良工程通過工程、生物、化學等方法,治理酸化、鹽堿化、沙化土壤,通過有機肥施用、綠肥種植、秸稈還田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灌溉和排水工程實現了田間灌排系統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農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產率明顯提高;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通過防護林網設置和防護溝渠,提高了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和抗災能力。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賦能耕地的水土資源稟賦提高了耕地的產出水平,耕地質量提升效應使得邊際收益曲線由 MR1 上升至 MR2 ,抑制了因耕地稟賦差導致的耕地擢荒行為發生。
第二,從勞動力和資本要素角度,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具有勞動力節約效應。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為農業機械化創造了良好的土地平整度、田間道路基礎設施和經營規模條件,對區域內地塊的重新整合劃分使得地塊規模擴大和平整度提升,節省了農機在各個地塊間的通行成本以及因占用鄰家耕地而增高的交易成本[23],田間道路工程通過機耕路的設計與建設,擴大了農機作業的空間范圍,道路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提升,一些更高效的大型復合機械有效作業面積大大提升。機械化程度的提升減少了灌溉、施肥、土壤深松等農業生產活動的勞動投人[24],即農業機械作為一種資本投入對勞動力形成了替代,且農業機械化的標準化作業可以減少了農作物生產環節由于人工操作而帶來的無效率損失,提升了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25],發揮了勞動力的節約效應。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高標準農田建設使得農業生產邊際成本曲線由 MC1 下降至 MC2 ,等量經營規模下農業勞動力投入的減少緩解了農戶因勞動力短缺導致的擢荒行為。綜上,根據利潤最大化條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要素配置具有耕地質量提升效應和勞動力節約效應,農戶耕地最優經營規模為點,耕地擢荒行為將得到抑制。
進一步地,耕地流轉不暢也是耕地畧荒困境的重要原因。依據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成本理論,高效的農地流轉市場發育能夠有效降低信息搜索和履約成本并控制交易風險,提高農地資源的配置效率[2。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當于一種耕地質量的表達方式,依托政府的公信力有希望以高產出水平的地塊獲得較高的租金水平。農戶可選擇將超過最優經營規模之外A'-A 的耕地轉出以獲取有償的租金收入(圖2),使得耕地從原本的低效利用轉變為集約化利用,減少了農戶耕地擢荒的概率。
圖2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耕地荒的治理邏輯
Fig.2 The governance logic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on farmland abandonment

據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說:
假說1:高標準農田建設能夠抑制農戶耕地擢荒行為。
假說2: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耕地質量提升效應和勞動力節約效應,抑制了農戶耕地擢荒行為。
假說3: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地流轉市場發育協同,抑制了農戶耕地擢荒行為。
2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CRRS)2022年數據開展研究。CRRS項目基線調查于2020年啟動,迄今已完成兩期追蹤調研。2022年在10省份50個縣150個鄉鎮的300個樣本村開展調研。CRRS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原則,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區域位置及農業發展情況進行抽樣,調查內容包括村莊(社區)、家庭、農戶、個體4個層次的農村人口與勞動力、農業生產投人產出、農業種植結構、農戶收入支出等多個模塊。2022年CRRS共調查獲得3712個農戶調查樣本,在剔除了沒有耕地面積的村莊農戶樣本、相關變量缺失值和異常值樣本后,最終獲得了2535份有效樣本。
2.2模型設定
農戶的耕地畧荒行為決策是二元選擇的離散變量,為識別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戶耕地擢荒行為的影響,為此本文構建Probit模型:
P(Di=1)=α0+α1HSFCi+Xi'γ+εi
εi~N(0,σi)
式(1)中:被解釋變量 P(Di=1) 表示農戶選擇耕地荒的概率, Di=1 表示農戶選擇了耕地荒, Di=0 代表農戶沒有耕地畧荒;關鍵解釋變量 HSFCi 表示農戶耕地是否位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區, HSFCi=1 表示農戶耕地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區, HSFCi=0 代表農戶耕地不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區; Xi' 表示模型中的控制變量,包括戶主個體特征、家庭特征、經營特征和村莊特征等; a0Ψ,a1 、γ表示模型待估系數或參數矩陣; εi 表示不可觀測的隨機擾動項。
2.3變量選取
被解釋變量:耕地擢荒。采用農戶是否耕地擢荒的離散變量來表征耕地擢荒,若農戶有擢荒的耕地取值為1,否則為0。耕地畧荒行為是“誰來種地”這一人地關系問題的具象化,本文耕地擢荒指農戶自發地停止耕作一年及以上,不包括隱形擢荒和政策性的休耕輪作。
核心解釋變量: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戶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客體,核心解釋變量高標準農田建設指農戶耕地是否位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區。通過識別農戶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來衡量農戶耕地是否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區,若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大于 0hm2 則取值為1,否則為0。
控制變量:參考相關的研究成果[27-28],主要控制戶主特征、家庭特征、經營特征和村莊特征。具體而言,戶主特征包括戶主年齡和年齡平方項,還包括戶主受教育年限,性別,健康狀況和村干部任職情況,反映人力資本水平對耕地擢荒的可能影響。家庭特征包括家庭勞動力人數,家庭勞動力平均年齡,家庭女性勞動力占比,家庭勞動力養(撫養)比,非農就業等情況。村莊社區特征包括村莊距縣城距離、村莊高程、村莊合作社、戶均耕地規模、村外出務工比和村集體經濟收入,以及劃分為東、中、西地區的地區虛擬變量。
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耕地質量采用單產表示,因作物種類導致的單產差異較大,若不控制作物品種取平均單產將缺乏準確性。玉米主要分布在從東北到西南的玉米帶上,在我國種植較為廣泛,且栽培農藝比較簡單[29],不可觀測的混雜因素影響較小,因此選用玉米種植戶的玉米單產作為耕地質量的代理變量。機械化程度采用種植過程中的機械采納環節數表征。而調節變量農地流轉市場發育采用村莊土地流轉農戶數與村莊農戶數表示[30(表1)。
3實證結果與分析
3.1基準回歸結果
表2的結果顯示,高標準農田建設在 1% 的顯著性水平上負向影響了農戶耕地擢荒行為,加入個體、家庭、村莊和地區控制變量(列(2)),更換為區縣層面聚類標準誤后的回歸結果(列(3))均支持這一結論。
表1變量設定與描述性統計
Tab.1 Variabledefinitionsanddescriptivestatistics

高標準農田建設具有積極的政策效果,其全方位、成體系的農田建設措施能緩解要素錯配,起到激勵農戶放棄耕地擢荒行為的作用,假說H1得到驗證。此外,農戶的非農勞動力占比越高,耕地畧荒的可能性越大,進一步驗證了勞動力轉移對于耕地低效利用的促進作用。較強的村莊高程差異進一步促進了耕地畧荒行為的發生,因海拔等地形因素造成耕地空間分割不利于耕地的可持續利用。
3.2內生性與穩健性處理
3.2.1 內生性檢驗
為檢驗研究中是否存在遺漏關鍵變量和聯立性偏誤導致的內生性問題,采用IV-Probit模型進行估計。高標準農田在建設選區時仍有可能優先于糧食生產能力高的地區,這部分地區農戶耕地擢荒行為的比例自然較低。考慮到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戶耕地擢荒行為之間存在可能的雙向因果關系,本文選擇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即該縣除本戶外其他農戶高標準農田建設比例作為工具變量之一[31]。該縣除本戶外其他農戶高標準農田建設比例符合工具變量的表現為:一是與內生變量高度相關,高標準農田建設以縣為單位成立項目辦公室,將任務和資金落實到各地塊,如果該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較快,農戶耕地被選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區的概率將會大大增加;二是與殘差項不相關,縣其他農戶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并不直接影響農戶耕地擢荒行為,滿足工具變量外生性要求。此外,本文還選取了農戶的公共治理參與意愿作為工具變量,《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明確指出要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動員群眾參與,因此農戶的公共治理參與意愿將會影響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情況,滿足相關性假設,但其不能直接影響農戶耕地擢荒行為決策。表3結果顯示內生性檢驗統計量為14.90,且在 1% 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
表2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戶耕地荒行為的影響
表3基于IV-Probit方法的內生性處理結果

注:*、**、***分別表示在 10% 5% 和 1% 的顯著性水平。下表同。
Tab.3EndogenousresultsbasedonIV-Probitmethod
表4傾向得分匹配PSM估計結果

Tab.4The estimation results of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為檢驗研究中是否存在選擇性偏誤導致的內生性問題,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SM)重新估計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戶耕地擢荒行為的影響。表4的結果顯示,平均處理效應(ATT)均為負值且顯著,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戶耕地擢荒的抑制作用與前文一致。
3.2.2 穩健性檢驗
此外,為避免核心變量為虛擬變量無法進一步探究“規模差異”的不足,選擇耕地荒規模即耕地擢荒面積與承包地面積的比作為被解釋變量[32]。表5列(1)的結果顯示,高標準農田建設抑制了農戶耕地擢荒規模的擴張,保護了耕地數量紅線。選擇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即農戶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與承包地面積的比替換原核心解釋變量,列(2)的結果證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規模越大,對農戶耕地擢荒行為的抑制作用越強。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和層次的拓展將是治理耕地擢荒的有效之策。并且,為了避免外來戶對估計結果的干擾,列(3)僅保留有承包地農戶的樣本進行回歸,均證實了假說H1的穩健性

3.3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耕地擢荒的治理邏輯
采用Bootstrap中介效應方法檢驗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耕地擢荒影響的治理邏輯,Percentile(P)和Bias-Corrected(BC)的 95% 置信區間都不包括零,表明耕地質量、機械化程度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耕地擢荒之間有顯著的中介作用,假說H2得到驗證(表6)。
高標準農田建設能夠改善糧食生產水土資源時空不匹配的問題,采用工程及技術手段改變耕地的物理形態和土壤結構[33],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加強農田土壤治理修復、有機質提升和灌溉設施建設,
表6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耕地荒的中介效應檢驗
Tab.6Themediatingeffecttestofhigh-standard farmlandconstructiononfarmlandabandonment

進一步增強農田水土保持能力,既能提高耕地的潛在生產能力,也能抵御極端災害條件下的產出損失,提升了耕地的單位面積產出。農戶在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下往往青睞于質量更好、產出更高的耕地經營,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耕地質量的提升撬動了等量投入下農業經營收益的增長,從而抑制了耕地畧荒行為的發生。此外,高標準農田建設致力于打造連片的、集中的、平整的田面,以及高可及性和便利性的田間道路,農業機械的作業成本大大下降,并且規模化的連片耕地能夠攤薄農機成本,農戶采用機械化的程度增加。在非農化兼業化的背景下,機械化有效替代了農戶人工勞動的時間成本,農戶家庭的勞動力配置結構和效率提升,由此緩解了農業勞動力約束,抑制了擢荒行為。
用好高標準農田使之形成真正的農業競爭力需要協同形成的治理合力,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了耕地潛在產出能力,尤其是地理位置不佳的細碎耕地,農地流轉市場發育則擴大了交易半徑,暢通了農地流轉雙方的信息溝通,降低了農地流轉的交易風險。如表7所示,農地流轉市場地發育不僅直接抑制了耕地擢荒發生的概率,還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協同促進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有效解決了因農戶流轉不出耕地引發的擢荒行為。假說H3得到驗證。
表7農地流轉市場發育的調節效應檢驗
Tab.7Themoderatingeffecttestof thedevelopmentof farmlandtransfermarket

4進一步討論
4.1異質性分析
不同作物種植類型的產品特征和作物管理方式存在較大差異[34],因此按照村莊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是否為水稻、玉米、小麥三大主糧的任意一種進行劃分。如表8所示,高標準農田建設對三大主糧種植村莊的耕地擢荒緩解作用更強,而對非三大主糧種植村莊的耕地畧荒作用偏弱。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是國
表8異質性估計結果
Tab.8 The estimation results of heterogeneity

家對三大主糧農戶給予大量的政策性補貼以彌補種糧收益的持續下滑,因而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公共品支持政策能夠與補貼形成增益疊加,進一步促進主糧種植農戶繼續耕種的積極性;二是非主糧作物的很可能需要精細化的傳統人力管理,增加了機械應用的難度,而三大主糧的機械設備研發和應用技術較為成熟,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催化下其對耕地擢荒的作用更加明顯。
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不僅要考慮工程技術的落地,還要關注不同代際農戶對耕地利用的責任意識及具體行為差異對耕地擢荒的長遠影響[35]。因此,按照戶主年齡以1960年和1975年出生作為老一代、中生代與新生代農戶的分界點,探究代際差異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影響耕地畧荒的異質性。相比于老一代農戶,新生代農戶和中生代農戶信息獲取能力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風險偏好更高,非農就業機會更多,在面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時更容易將外部優勢轉化為內部動能從而抑制擢荒行為。而老一代農戶處于生命周期的末端,勞動能力和就業能力下降,是對耕地的依賴度高的生存型小農,寧愿粗放利用耕地也不愿意輕易放棄承包權或流轉[3,外部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對其作用不明顯。
4.2高標準農田建成年限和定期管護的差異化效應
高標準農田建設具有公共物品屬性,涉及到工程使用年限和管護,極易產生“搭便車\"行為陷人治理陷阱削弱高標準農田質效。如表9所示,以高標準農田建成年限是否大于等于5a為界限劃分,結果表明建成年限小于等于5a的高標準農田能夠有效緩解耕地擢荒的發生,而建成年限大于5a的效果不明顯,遠低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中規定的項目使用年限15年的標準,說明高標準農田的項目建設和管護能力低于預期水平。有定期管護的高標準農田顯著抑制了耕地擢荒,而無定期管護的高標準農田則難以抑制耕地荒,高標準農田的后續管護是持續發揮效能的重中之重。
表9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年限和定期管護對耕地擢荒的異質性影響
Tab.9 Theheterogeneouseffectsof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years and regular maintenance on farmlandabandonment

5結論與啟示
本文從“政策賦能一要素配置一耕地畧荒”的視角,構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戶耕地畧荒行為的理論分析框架,采用2022年CRRS10省50縣(區)2535個農戶樣本數據,實證檢驗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戶耕地擢荒行為的影響與治理邏輯。研究結論如下:首先,高標準農田建設顯著抑制了農戶耕地荒行為發生的概率,在進行了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結果仍然成立。其次,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耕地質量提升效應增加了耕地的邊際收益,通過勞動力節約效應降低了耕地的邊際成本,農地流轉市場的發育有利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對耕地擢荒抑制作用的發揮,這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抑制耕地擢荒的治理邏輯。并且,高標準農田建設對位于種植三大主糧和非老一代農戶的抑制作用更強。最后,高標準農田建成年限在5a后具有遏制耕地擢荒效應的斷崖式衰減,而有定期管護的高標準農田其抑制耕地荒的作用更強
根據研究結論,本文得出4點政策啟示:一是要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體制機制實現耕地擢荒的治理。既要通過新增和改造并舉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工程質量,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標準和規范為農戶耕作提供數量可觀的優質耕地,也要明晰高標準農田的管護資金、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劃分,鼓勵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和管護,嘗試對參與建設管護的主體采取現金直補、提供農資優惠和科技服務指導的可行性,發揮村戶聯動作用更好的遏制耕地擢荒。二是高標準農田建設要重視耕地質量提升和機械化應用的效果,結合各地土壤退化的成因針對性地實行有機肥培肥、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和拋灑生石灰等措施,合理規劃機耕路和灌排設施布局提升作業效率,銜接好利用好耕地地力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等軟規則,打造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現代化范式。三是構建規范高效的農地流轉市場,對擢荒后愿意復墾的農戶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后歸還給原承包戶,不愿意復墾的通過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保障農地流轉雙方的權益不受損害,將農地流轉給愿意擴大耕地經營面積地農戶手中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農業生產要素配置優化,讓農戶有田種、種好田抑制耕地擢荒,促進耕地可持續集約化利用的關鍵。四是采取差異化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策略促進其可持續集約化利用耕地。對于主糧種植集中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應更多地做好地力恢復和灌排設施建設以保障糧食產能,對非主糧集中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應積極發展棉油作物和重要功能農產品以提高附加值;對老齡化較嚴重的地區做好的政策宣傳、觀摩培訓活動,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推進擢荒耕地的土地托管和村集體代耕服務,對積極培育新生代中生代農戶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更好地激發全體農戶遏制耕地擢荒的動能。
需要指出的是,受到隱形擢荒識別的復雜性以及截面數據的限制,本文僅聚焦高標準農田建設對狹義顯性畧荒的影響,未能更加細致的考察以季節性休耕為代表的隱形畧荒,也缺乏對耕地擢荒更為全面的考察和動態效應測度。未來研究可進一步嘗試采用面板數據,具體分析顯性畧荒和隱形擢荒的發生機制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耕地擢荒行為的影響機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李升發,李秀彬.中國山區耕地利用邊際化表現及其機理[J].地理學報,2018,73(5):803-817.
[2]WU XR,ZHAO N,WANG YW, et al. The potential roleofabandoned cropland for food securityin China[J].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25,212. doi:10.1016/j.resconrec.2024.108004.
[3]ZHU X F, XIAO G F,ZHANG D J, et al. Mapping abandonedfarmland in China using time series MODIS NDVI[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1,755.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42651.
[4]牟艷,趙宇鸞,李秀彬,等.地塊質量特征對西南山區梯田擢荒的影響——以貴州劍河縣白都村為例[J].地理研究,2022,41(3):903-916.
[5]鄭淋議,陳紫微.耕地細碎化對農戶耕地畧荒的影響及其治理優化[J].地理研究,2024,43(1):200-213.
[6]ZHANG Y, LI X B,SONG W, et al. Land abandonmentunder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explained from a cost-benefit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6, 47:524 - 532.
[7]鄭淋議.農地產權穩定性對農戶耕地拋荒行為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32(12):166-175.
[8]姚冠榮,張傳,劉陶紅,等.農地流轉服務體系有助于抑制耕地擢荒嗎?——來自丘陵山區的經驗證據[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2,21(4):442-452.
[9]曾福生,史芳.農業社會化服務能抑制小農戶的耕地囂荒行為嗎?——基于湘贛浙三地微觀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22(2):37 -44.
[10] ZHENG L Y. Big hands holding smallhands: the role ofnew agricultural operating entities in farmland abandonment[J].Food Policy,2024,123.doi: 10.1016/j.foodpol.2024.102605.
[11]莊健,羅必良.農地畧荒的成因及其治理策略——基于“勞動力轉移—耕地稟賦—農地畧荒”的分析線索[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5,46(1):71-89.
[12]陳萌萌,韓青.基于“工具-目標-效力”的中國耕地拋荒治理政策量化研究[J].資源科學,2025,47(2):359-372.
[13]錢龍,楊光,鐘鈺.有土斯有糧: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了糧食單產嗎?[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1): 132 - 143.
[14]鹿光耀,廖鎮宇,翁貞林.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政策演
進及其啟示[J].農業經濟,2024(1):107-109.
[15]洪煒杰.農地擢荒的治理策略:一個“市場-組織-政府”的分析線索[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1):31-40.
[16]張禹書,張應良,龔燕玲.高標準農田建設抑制了耕地擢荒嗎?——基于全國10省份農戶調查數據的實證[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3,37(12):59-67.
[17]HIIRONEN J,RIEKKINEN K. Agricultural impacts andprofitability of land consolidations[J]. Land Use Policy,2016,55:309-317.
[18]BAHAR S K, KIRMIKIL M. Th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landowner inputs before and after land consolidation: theKesikVillageexample[J].LandUsePolicy,2O21,109.doi:10.1016/j.landusepol.2021.105605.
[19]莊健,羅必良.農田整治對農戶擢荒行為的影響——基于“農田整治一要素市場一作物布局”治理策略的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6):132- 145.
[20]劉東,陳景帥,馮曉龍,等.氣候變化對農戶農地流轉行為的影響——來自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24(5):40-61.
[21]羅必良.農地擢荒及其治理:已有研究與進一步拓展[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1):1-7.
[22]孫學濤,張麗娟.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業技術進步偏向的影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2): 148- 159.
[23]李琴,李大勝,陳風波.地塊特征對農業機械服務利用的影響分析——基于南方五省稻農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7):43-52,110-111.
[24]孫學濤,張麗娟,王振華.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基于農業要素彈性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視角[J].中國農村觀察,2023(4):89-108.
[25]周益波,何可,張俊飚,等.農業機械化對農民收入的增長、結構與分配效應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19,37(5) : 723 - 733.
[26]仇童偉,羅必良,何勤英.農地流轉市場轉型:理論與證據——基于對農地流轉對象與農地租金關系的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9(4):128-144.
[27]鄭沃林,羅必良.農地確權頒證對農地拋荒的影響—基于產權激勵的視角[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9,21(4):90-99.
[28]MA WL,ZHU Z K.A note: reducing cropland abandonmentin China-do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play a rol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20,71(3): 929-935.
[29]徐志剛,章丹,程寶棟.中國糧食安全保障的農地規模經營邏輯——基于農戶與地塊雙重規模經濟的分析視角[J].管理世界,2024,40(5):106-122.
[30]蓋慶恩,程名望,朱喜,等.土地流轉能夠影響農地資源配置效率嗎?—來自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證據[J].經濟學(季刊),2020,20(5):321-340.
[31]龔燕玲,張應良.“趨糧化”抑或“非糧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政策效應[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6):68-83.
[32]莊健,羅必良.務工距離如何影響農地擢荒——兼顧時間、性別和代際的差異性考察[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5):112-123.
[33]韓博,金曉斌,孫瑞,等.土地整治項目區耕地資源優化配置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4):718-731.
[34]孫彬涵,羅小鋒,唐林,等.緣何有機肥在經濟作物中推廣更順利?——基于市場環境的討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4,29(6):249- 262.
[35]謝花林,黃螢乾.不同代際視角下農戶耕地擢荒行為研究——基于江西省興國縣293份農戶問卷調查[J].中國土地科學,2021,35(2):20 - 30.
[36]LIUG H, MA Z X,GUO SL, et al.How does farmers’differentiationaffectfarmlandabandonment fromthe perspective of land attachment and generationaldifferences? Evidence from Sichuan Province, China[J].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2023,48.doi: 10.1016/j.envdev.2023.100924.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and Farmland Abandonment: Governance Logic and Evidence
WANG Jingchun1,YANG Xin2, MU Yueying1 (1.College of Economicsand Management,China AgriculturalUniversity,Beijing 1o83,China; 2.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OO732,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is toexplore whether the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canefectively curb thegrowing trendoffarmlandabandonment,to provideabasis for therealizationoffarmland protectionandfoodsecurity. The research methodis toconstructatheoreticalanalysis frameworkof“policyempowerment-factor alocation-farmland abandonment”for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Basedonthedataof 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Survey in2022, the IV-Probit model isused toanalyze the impactofthe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onfarmlandabandonment behavior.Theresearchresults showthat:1) there isasignificant negativecorrelationbetween the high-standardfarmland constructionand farmlandabandonmentbehavior.2)The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hibitsthe farmland abandonment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effectoffarmland qualityand labor saving efect,and can form a synergistic governance for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armland transfer market.3)The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has a more obvious inhibitory efecton farmland abandonment inthethree main grain planting vilages and the new generation of Mesozoic farmers.4)The policy effectof the high-standard farmlandconstructionshows theatenuationof the ffect with5years as the boundary,andthe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with regular management has a stronger inhibitory effctonthe farmlandabandonment.Inconclusion,itis necessary tobettercurb the farmland abandonment by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while paying atention to its maintenance,improving the productivityof farmland and the level of mechanization,and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adap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ocarryout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supplementedby the standardized and eficient farmland transfer system.
KeyWords: farmland abandonment;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governance logic;colaborative governance
(本文責編:郎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