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先森,1999年生,安徽桐城人。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西北大學碩士在讀。有詩歌發表于《詩刊》《星星》《詩歌月刊》《詩選刊》《江南詩》《金山》《延河》《星火》等刊物。
吃魚者說
從一只烤焦的青團里
吃出漣漪,波紋,浮冰,矢車菊的
香氣,叛逆的柳葉,落日
和失足的倒影
我們用竹筷將整座竹林
翻來覆去,仿佛在行使風的權利
苔蘚從枯骨上褪去,菌菇涌現于腐
爛的
湖泊以接住反季節雨水
沸騰的我們如今坐成一株衰老的
合歡木,根須糾纏在數年前
以身飼海的畫像
對著海浪嘆息的那塊礁石,是否與
我們
沉入被珊瑚吮吸的洞穴為同種材質?
當鋒刃順著海水沖上魚鱗鑲嵌的案板
天空被何物擊穿一個窟窿?
我們從深淵底部向上窺探
途經的飛鳥和云朵
皆匿跡于那片割開龍眠山脈的瓦礫
茭白
當黑穗菌寄生五行之外的根莖
西周便落起暴動的大雨
茭白追溯月光,接續青銅器的宿命
從菰的畸形中找到存身之處
在坍縮的老屋前,我們時常沿著
湖岸奔跑,撿拾扁平的石頭
在青蛙驚呼逃竄中比試打水漂
而獲勝者允許登上湖水捧起的玉塔
波浪般搖曳的臺階,由翡翠綠轉向
象牙白。我站在塔尖敲響一枚甬鐘
草魚躍出水面銜走擴散的余音
蜻蜒駐留的深處,淤泥凝聚出蓮臺
躺在榕樹肩膀,我輕輕剝開掌中
瘦小的盛夏。那一抹脆甜在舌尖涌動
漫過走不到盡頭的石拱橋
從圍墻躍下,就迅速暗淡的天光
蛻變
當風彈奏綠色琴鍵
從露珠搭建的穹頂間穿過
他蜷縮在榆木根須,仿佛一只蝸牛
卻從笨重的背部取出
黏膜、復眼、鱗甲和鐮刀般的
翅。他早已衰老的皮膚
與樹皮渾然一體,細密的白色傷口
遍布全身,淌出汁液來自少年折劍的
豁口
還是哺乳期緊握的生命果實?
當芳香從倒懸的花園里
俯沖而下,在溪流與山谷間捶打
絲狀的嗚叫聲掠過草尖
雕刻于棄置的大理石基座和
破碎鵝卵。他終于將影子嵌入
垂直的視線——
在一本懸疑小說的尾章,信箋內
詩歌的轉折處
用蝶翅振落花粉后的軌跡
蜜蜂接頭時的暗號
用那些本該被遺忘在大山深處的
月光與谷粒
粥
冷卻的木桌上蔓生
灰白薄膜,我們用走進一場大雪
來遺忘海邊的夏天
任由顆粒狀礁石在體表
摩挲,襲來的話語如海浪般洶涌后
逐句消失在膨脹的房間
拾荒者站在虛掩的門后
將海星戴在頭頂,殘缺貝殼
嵌入爛尾樓般的面部
他從曬干的水洼里提取
鹽粒。正如我們用筷子夾起
落單的榨菜、蘿卜干和雪里蕻
將它們浸泡在平淡的清晨
陽光墜入村莊,在連成片的屋頂
激起漣漪。樹莓,松塔和山間小道
此刻都卷入我上火的舌底
連同那個念叨到起繭的名字
一起放歸門前溪水
起伏在鼻腔咿呀作響的曲調里
晚雪
雪花推開火灼的門扉
斷橋。在村莊晦暗的眼睛里
裹上一層糯米紙
我們接過白茫茫的院落
矮墻、松柏、玉蘭與蠟梅
連同空氣中冷卻的自己
一起灌入這尚且清醒的黑夜
——半透明的器皿
靈感的宮殿,月光與夢境棲息之所
期待何物將與之發生反應?
直到身后的火苗,從爐盆里變成
一只只閃爍的兔子
齜牙咧嘴,前仆后繼向我們
躍來。這與面前絲絮
編織的雪地里
一些戰栗的詩句,在時間咀嚼下
發出同樣焦脆的聲響
(責任編輯 吳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