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已成為一種戰略需求,ESG為股東和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對企業未來可持續發展能力產生了重要影響。文章以2009—2022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探究審計質量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及作用機理。研究發現,審計質量越高越能夠通過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降低企業信息風險和經營風險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這種促進作用在財務績效高、市場競爭度高及經濟政策不確定性高的企業中更加明顯。此外,對審計質量的行業溢出效應進行了拓展研究,并探究了這種溢出效應產生的后果,發現審計質量越高越能夠促進全行業企業可持續發展,進而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增加就業崗位和戰略性慈善捐贈以及提升綠色創新水平。研究結論豐富了審計質量的經濟后果和ESG信息披露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為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經驗證據,為政府、會計師事務所引導和激勵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借鑒。
【關鍵詞】 審計質量; 可持續發展能力; ESG; 審計質量溢出效應
【中圖分類號】 F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5)18-0130-09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ESG(Environmental,Social,and Governance,即環境、社會和治理)作為評價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日益成為評價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信息來源[ 1 ]。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2023年發布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專項報告編制研究》課題成果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專項報告參考指標體系》和《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專項報告參考模板》兩項成果為推動加快建立統一的ESG信息披露標準,助力構建中國特色ESG體系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2024年5月,財政部發布了《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財辦會〔2024〕17號)旨在推動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規范企業可持續相關信息披露。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對ESG的信息需求與日俱增,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企業ESG表現,對推動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2 ]。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到審計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審計在我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審計的最終目標是維護經濟秩序,促進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為民生服務。要真正實現審計目標,就必須保證審計服務質量。審計質量的提升不僅能促進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還能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企業作為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有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崇高使命——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基礎福利保障水平,完善收入分配體系,推動綠色戰略轉型[ 3 ]。
已有研究發現政府審計不僅影響微觀企業治理,還存在溢出效應,影響資本市場其他參與者的行為[ 4 ]。本文認為,社會審計亦會產生溢出效應,即審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披露關鍵審計事項等會影響被審單位所在行業企業的行為,促進企業履責及可持續發展。因此,高質量的審計服務通過溢出效應促進企業實現社會效益。
現有關于審計質量經濟后果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公司治理、財務信息質量等角度;關于ESG的研究主要關注企業ESG表現的經濟后果,但對如何提升企業ESG表現(可持續發展)的討論較少。部分研究從數字化轉型、內部控制、政府等角度進行了探討,但對審計質量與可持續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2024年財政部發布《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指出企業應當披露可持續信息,可持續信息之間、可持續信息與財務報表信息之間應當相互關聯,因此,有必要探究審計質量如何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本文可能的貢獻在于:一是ESG的最終目的是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ESG作為衡量可持續發展的指標,拓展了審計質量如何對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產生影響,對現有文獻進行了重要補充。二是基于行業溢出效應的視角探究審計質量如何通過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影響企業社會效益。李詩等[ 5 ]指出,目前僅少數學者真正關心ESG投資是否對社會責任和生態環境產生積極影響,研究ESG投資的社會影響和環境影響及其作用機理,將有助于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在關注上市公司審計質量的同時,有效回答了審計質量對企業行業整體性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后果研究提供了更多維度和視角。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審計質量與ESG
較高的審計質量能通過恰當的審計意見來有效監督企業財務信息的披露,從而減少市場顧慮,提高市場活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審計保險理論認為,審計師為維護自身聲譽承擔了更多的風險轉嫁,因此,審計師為降低其聲譽風險,將會更充分地披露企業信息、規范企業行為,由此將增加利益相關方對企業的了解,為企業和投資者增加互動途徑,有效降低訴訟風險,同時也能督促企業提供真實可靠的內控、ESG信息,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審計是提升ESG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手段[ 6 ]。高質量的外部審計可以較好地督促管理層提供高水平的ESG信息,確保ESG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與可靠性,增強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信任度,贏得利益相關者的認可和支持,緩解企業融資約束,增強企業研發創新能力,進而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1。
H1:審計質量與企業ESG表現顯著正相關。
(二)審計質量、內部控制與ESG
審計查出問題的根源多歸因于內部控制存在缺陷[ 7 ]。審計質量的提高,有助于倒逼企業優化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審計質量越高越能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流程的檢驗,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從而優化企業內部控制流程,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強企業應對外部經營風險的能力,降低企業在各種不確定因素下發生虧損的可能性,減輕企業所面臨的經營壓力和外源融資壓力。審計質量越高,企業越能夠擁有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其財務經營狀況更穩定,管理層舞弊的可能性更小,財務風險更低,面對風險的抵抗能力也就更強,且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增強財務報告的可靠性[ 8 ],監督和抑制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機會主義的行為,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對于企業而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除了國家政策引導和自身激勵外,更要提高并優化完善企業內控制度建設。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2。
H2:審計質量通過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審計質量、信息風險與ESG
審計被視為向市場傳遞企業信息和信號的重要手段,審計師對其客戶負有降低或轉嫁財務信息風險的義務。當企業信息環境較差時,公司信息不對稱程度較高,信息獲取和分析能力較為有限的利益相關者很難發現客戶公司的異常行為,投資者和債權人面臨較高的信息風險,企業的融資約束和融資成本會提高。較高的信息風險與外界的信息不透明使管理層操縱財務報表的潛在空間擴大,加劇企業應計或真實盈余管理程度,審計能夠抑制管理層盈余管理水平,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企業和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抑制信息風險。高審計質量能夠更多地揭示企業財務信息披露的真實質量,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與行為,顯著提升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相關性,如實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降低企業的操縱性應計利潤[ 9 ],提高財務報告質量和信息透明度,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3。
H3:高審計質量通過降低企業信息風險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審計質量、經營風險與ESG
審計準則要求審計師在執行審計業務前,從目標、戰略以及可能導致重大錯報風險的相關經營風險等多方面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以充分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當客戶企業經營風險較高時,資金和業績的壓力使管理者操縱財務報表的動機提高,發生財務舞弊、損失的可能性更大。審計能夠及時發現公司這種舞弊行為,有效地監督和約束管理層行為,確保企業經營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審計質量越高,越能發揮第三方鑒證作用,企業的經營風險越容易被識別和抑制。高審計質量還可以作為一種利好信號向資本市場傳遞,吸引更多投資,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企業經營風險,提升投資決策制定準確性及有效性,管理層能夠及時依據企業生產經營實際狀況制定經營策略,增強企業盈利能力,有效應對市場經營風險,合理控制生產經營成本,提升企業財務績效,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10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4。
H4:高審計質量通過降低企業經營風險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考慮ESG評級數據最早可回溯至2009年,本文以滬深A股上市公司2009—2022年度數據為初始研究樣本,并進行如下篩選:剔除金融保險類上市公司;剔除ST和*ST上市公司;剔除控制變量缺失的觀測值。最終得到10 857個觀測值。其中,ESG評級數據來自上海華證指數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華證),內控指數來源于迪博數據庫,綠色專利數據來源于中國研究數據服務平臺(CNRDS),其余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CSMAR)。為避免極端值的影響,本文對連續變量進行了上下1%水平縮尾處理。
(二)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
借鑒王浩宇[ 2 ]的研究,本文采用華證ESG評級數據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衡量指標。華證ESG評價體系分別給予滬深A股上市公司“C—AAA”的9檔評級,本文相應地將其設置為“1—9分”的9檔得分,ESG得分越高,表示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越高。
2.解釋變量
本文借鑒王嘉鑫等[ 11 ]的研究,用審計意見激進度度量審計質量。構建模型(1)預測審計師發表非標審計意見概率(MAO),選取的控制變量包括速動比率(Quick)、應收賬款和存貨比率(ARI)、其他應收款比率(OR)、資產收益率(ROA)、是否虧損(Loss)、財務杠桿(Leverage)、公司規模(Size)、上市年數(FAge)和控制年份(Year)、行業(Industry)。對模型(1)進行回歸得到預測的非標審計意見概率MAO,將MAO代入模型(2)中計算出審計意見激進度,將審計報告激進度取負向絕對值衡量審計質量(AQ),AQ值越大,表明審計質量越高。
3.機制變量
本文在影響機制檢驗中采用了如下機制變量:內部控制質量(IC)、信息風險(DA_mean)、經營風險(Risk)。其中,內部控制質量(IC),本文借鑒徐沛■等[ 8 ]的研究使用迪博內控指數加1取對數衡量;信息風險(DA_mean),本文借鑒王美英等[ 12 ]的研究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計算的公司近三年操縱性應計利潤絕對值(DA)的均值衡量,值越大,信息風險越高;經營風險(Risk),本文借鑒顏恩點等[ 13 ]的研究使用企業盈利的波動程度衡量企業經營風險,Risk越大,代表經營風險越大。
4.控制變量
控制變量的選取參考已有研究。具體變量定義見表1。
(三)模型設定
為驗證H1,本文構建以下基準模型:
模型(3)中,ESG是公司ESG表現;AQ表示審計質量高低,AQ數值越大表示審計質量越高;Controls是控制變量,同時控制了年份(Year)與行業(Industry)固定效應。
為檢驗H2—H4,參照鐘廷勇等[14]的研究方法,在基準模型(3)的基礎上構建了如下中介效應模型:
其中,Med為機制變量,表示企業內控質量、信息風險與經營風險。
四、實證結果
(一)基準回歸結果
1.描述性統計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審計質量(AQ)均值、中位數和標準差分別為-0.039、-0.011和0.129,表明審計師實際發表的審計意見與預測審計師發表非標準審計意見概率的差異較小,上市公司審計質量總體上處于較高水平,但不同企業之間的審計質量存在一定差異。可持續發展指標(ESG)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4.144和4,表明大多數企業處在中等水平,標準差為1.065,說明企業之間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差較大。機制變量內控質量(IC)、信息風險(DA_mean)、經營風險(Risk)的標準差分別為0.856、0.041、0.035,意味著不同企業之間在內控質量、信息風險及經營風險之間有一定的差異,其他變量結果與已有研究一致。
2.基本模型回歸結果
表3列(1)為不加控制變量、未控制行業年份的回歸結果,列(2)為加入控制變量未控制行業年份,列(3)為加入控制變量并控制行業年份。三種結果均在1%的水平顯著,說明隨著企業審計質量的不斷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提高,企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減少,贏得投資者和債權人的信任,企業ESG表現隨之提高,即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驗證了H1。
(二)穩健性檢驗
1.替換變量
為了進一步驗證本文結論的可靠性和穩健性,借鑒廖義剛等[ 15 ]的研究,審計質量用修正的截面瓊斯模型計算出可操縱性應計的絕對值(DA)進行測度,DA值越大標志著審計質量越差。ESG評級換為ESG評分,借鑒王性玉等[ 16 ]的研究采用范霍恩可持續增長模型來衡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由表4列(1)—列(5)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回歸系數顯著為正,研究結果保持不變,說明審計質量的提高能夠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2.變換回歸模型
參考王浩宇[ 2 ]的研究,由于基準模型(3)中ESG評級為離散變量,采用有序邏輯(Ordered Logit)模型進行估計。表4列(6)回歸結果的Z值為5.77,P值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審計質量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3.熵平衡檢驗
為緩解內生性,本文根據行業—年度計算公司審計質量中位數分組,進行熵平衡檢驗,檢驗后對照組的均值幾乎沒有區別,表4列(7)報告了將匹配后的數據代入基準回歸后的結果,審計質量(AQ)依舊在1%的水平正顯著,證明了結果的穩健性。
4.變量滯后回歸
為解決研究中可能存在由于反向因果關系導致的內生性問題,避免選擇性偏差,同時考慮到審計質量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作用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采用解釋變量滯后一期作為工具變量的方法來緩解潛在內生性問題帶來的干擾。表4列(8)展示了審計質量滯后一期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經滯后的審計質量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依然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為本文的假設驗證提供了穩健性佐證。
(三)機制檢驗
表5報告了機制檢驗結果,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審計質量越高,越能通過提升企業的內控質量降低企業的信息風險和經營風險,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驗證了H2—H4。
此外,出于穩健性的考慮,本文還進行了Sobel和Bootstrap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三條中介路徑的Sobel Z值分別為5.549、9.434和2.732,P值為0;Bootstrap的三個置信區間均不包含0,即內部控制有效性、信息風險和經營風險三條中介路徑是成立的,驗證了H2—H4。
五、進一步分析
(一)異質性分析
1.企業財務績效異質性
從微觀層面來看,當企業的盈利能力不斷提升時,企業的規模會不斷擴大,企業會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戰略性資源,在管理層和股東的經濟利益得到相對滿足后,更有意愿履行環境保護義務,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17 ],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表6列(1)報告了財務績效異質性分析結果。本文借鑒嚴偉祥等(2023)的研究,使用資產收益率作為財務績效代理變量,財務績效與審計質量的交乘項在5%的水平正顯著,表明企業財務績效越好,審計質量越能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2.市場競爭度
從中觀層面來看,市場的競爭強度越高,企業越希望向市場披露“漂亮”的財務報告,增加了會計舞弊的可能性,亦會為了降低企業的成本,出現降低產品質量、漂綠等行為,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市場競爭程度越高的地區,企業更需要高的審計質量監督,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本文借鑒王永妍等[ 9 ]的研究,用赫芬達爾指數衡量市場競爭強度,指數越高表示市場競爭強度越高,表6列(2)中,審計質量與市場競爭強度(HHI)的交乘項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市場競爭強度越高的地區,審計質量對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作用越高。
3.經濟政策不確定性
從宏觀層面來看,本文參考李增福等(2022)的研究,使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EPU)的算術平均數除以100來衡量經濟不確定性大小,經濟不確定性指數(EPU)越大,表明當地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越高。表6列(3)報告了經濟不確定性的回歸結果,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審計質量的交乘項在1%的水平顯著為正,說明當地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越高,審計質量越能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越高,企業越需要更高的審計質量監督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更需要較高的審計質量合理保證企業披露的信息相關、可信,維護各方利益,促使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不斷提升,減少因政策不確定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審計質量溢出效應分析
鐘廷勇等[ 14 ]認為國家審計具有溢出效應,當同行業被審計的企業越多,未被審計的企業越會感受到威懾力,從而積極進行自我規范,降低其風險水平。本文認為高質量的社會審計對企業具有類似的水平溢出效應,即同行業被國際“四大”與國內“十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高審計質量的企業越多,未被審計的低審計質量的企業越會加強自我約束,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鑒于此,本文借鑒鐘廷勇等[ 14 ]的研究將同年度同行業中被“四大”與“十大”審計的公司累加,構造審計質量溢出效應的代理變量,該指標越大,說明該年該行業接受“四大”與“十大”審計的企業越多,溢出效應越強,同時為保證其收斂性,對其取對數處理。
表6列(4)報告了審計質量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內溢出效應,即水平溢出效應(Horizon)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審計質量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水平溢出效應,審計質量能夠提高全行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企業審計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其競爭力不斷增強,更易得到市場的青睞,同時利益相關者會對同行業企業披露的信息具有同樣的要求,同行業內其他企業迫于壓力會提高自身的審計質量,進而整個行業的信息披露質量得以提高,行業內的競爭更加公平,發展環境更加輕松自由,更能促進企業履行責任、可持續發展。
(三)責任履行效應分析
企業應履行的社會責任、環境責任有很多,包括做強企業、增加就業崗位和公益慈善捐贈、重視綠色創新等諸多方面,擇要分析如下。
1.增加就業崗位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企業作為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有著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崇高使命,應當積極提升就業水平[ 3 ],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本文使用共同富裕庫中員工就業關鍵指標表中新增就業崗位標準化(Newjobs)的數據來衡量企業新增就業崗位數量。表6列(5)表明,審計質量對同行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作用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審計質量溢出效應的存在導致同行業內會提高對審計質量的需求,從而提高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使得企業更有能力發展壯大,就業崗位會隨之增加。
2.增加戰略性慈善捐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戰略性慈善捐贈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表現形式,可以同時實現社會和企業經濟發展的雙重效益[ 16 ]。本文借鑒王性玉等[ 16 ]的研究,用企業慈善捐贈總額與當期營業收入的比值乘以1 000衡量的慈善捐贈(Donation)作為被解釋變量,選取企業規模對數(Ln Size)、資產收益率(ROA)、資產負債率(Lev)、成長性(TBQ)、產權性質(SOE)為控制變量并控制年份(Year)和行業(Industry)構建計量模型(6),對模型(6)進行回歸,將得到的擬合值作為戰略性慈善捐贈,數值越高代表企業戰略性慈善捐贈規模越大。審計質量溢出(Horizon)與企業可持續發展(ESG)的交乘項在1%的水平顯著為正,表明審計質量能夠提高同行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而促進企業增加戰略性慈善捐贈。本文認為,由于審計質量溢出效應的存在,同行業內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越高,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意識越強,從而增加戰略性慈善捐贈。
3.提升綠色創新水平
綠色創新是兼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重要舉措[ 18 ],本文認為綠色創新既能夠象征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不斷增強,亦能夠體現出企業環境責任履行的程度。本文借鑒王分棉等(2023)的研究,利用綠色專利申請數加1取對數(APPLY)衡量企業的綠色創新水平。表6列(7)中,綠色創新和審計質量溢出(Horizon)與企業可持續發展(ESG)的交乘項在1%的水平顯著為正,表明審計質量能夠提升整個行業的綠色創新水平從而促進企業環保責任的履行。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環境責任的履行越來越被重視,審計質量越高,披露的信息越多,當企業披露綠色創新水平時,會提高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綠色創新水平,進而提高環境質量。
六、研究結論與建議
審計質量是審計維護財經法紀、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經濟秩序、為民生服務的重要保證,那么審計質量能否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又如何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以2009—2022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探究審計質量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及作用機理。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審計質量能夠通過提升企業內控質量、降低信息風險和經營風險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這種促進作用在企業財務績效高、市場競爭度高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高的企業中更加明顯;第二,審計質量具有行業溢出效應;第三,審計質量的提升,能夠促進全行業企業可持續發展,進而使得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在增加就業崗位、戰略性慈善捐贈以及提高綠色創新水平等方面效果明顯。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從審計師、企業自身以及政府層面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審計師要不斷提高專業勝任能力,提供高質量審計服務。文中已經論證審計質量具有水平溢出效應,企業審計質量的提高能夠促進同行業其他企業可持續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提供高質量審計服務的重要價值。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應當加強審計師的職業道德建設,提高審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并給予審計師合理保障,避免審計師因審計風險的存在出具不合理的審計報告以及重大關鍵審計事項的披露;另一方面,打鐵還需自身硬,現如今企業聘請會計師事務所采取招投標方式,事務所應不斷提升審計執業水平和競爭實力,定期培訓審計師,提高審計師專業勝任能力和職業責任,提高審計質量。只有提高整個審計行業質量水平,才能更好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促使企業可持續發展。
第二,企業要持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統籌規劃資源謀長遠發展。企業最基本的責任是經濟責任,但企業在一味追求高績效時會出現管理層為了自身利益注重短期利益及會計舞弊行為,增加企業經營風險,由此損害企業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不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因此,一方面,企業應加強內控,合規運營,提高治理水平和經營能力,提高財務績效,并積極配合審計師進行審計,提供高質量的財務以及非財務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同時通過增加就業崗位等形式來有效履行社會責任,促進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統籌規劃企業資金和稅收,降低企業經營風險,提高企業社會信用,維護企業聲譽;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良好的企業文化,強化社會責任感,積極推進公益事業并回饋社會,打造良好的企業信譽和公眾信任度,助力企業可持續發展。
第三,政府要繼續完善ESG披露制度,合理分配資源。政府要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競爭環境,在合理的范圍內給予企業最大限度的自由,維護好親清政商關系;政府應繼續完善ESG披露制度,引導、促進企業在增加就業崗位、增加戰略性慈善捐款、提高綠色創新水平等方面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政府更應當合理分配戰略資源,制定可持續發展政策,促使企業把可持續發展上升到戰略層面,進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世忠.支撐ESG的三大理論支柱[J].財會月刊,2021(19):3-10.
[2] 王浩宇.資本市場開放會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嗎:基于企業ESG表現的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23(7):116-129.
[3] 林盼.共同富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應有使命[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2,43(6):43-51.
[4] 李文文,袁紅.政府審計的溢出效應檢驗:基于分析師關注視角[J].財會月刊,2023,44(6):93-100.
[5] 李詩,黃世忠.從CSR到ESG的演進:文獻回顧與未來展望[J].財務研究,2022(4):13-25.
[6] 杜永紅.“雙碳”目標約束下的ESG審計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2):154-160.
[7] 池國華,郭芮佳,王會金.政府審計能促進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嗎:基于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19,22(1):31-41.
[8] 徐沛,薛爽.外部審計對非審計類披露的正向溢出效應:基于年報審計質量與商譽減值預告的視角[J].證券市場導報,2023(11):32-42.
[9] 王永妍,周瑩瑩.高質量審計如何影響高管薪酬業績敏感度?[J].科學決策,2023(10):205-229.
[10] 袁向陽.審計行業專長、資本配置效率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分析[J].財會通訊,2020(7):36-39.
[11] 王嘉鑫,趙牧,黃翔,等.復雜供應鏈網絡風險識別下的審計質量研究:基于全球斷供沖擊的視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3,38(5):11-22.
[12] 王美英,付楠楠,霍宜君,等.國家審計影響分析師盈余預測準確度了嗎?[J].審計研究,2021(5):61-71.
[13] 顏恩點,錢川陽.去杠桿策略、風險感知與審計質量[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22,19(4):21-31.
[14] 鐘廷勇,馬富祺,唐嘉尉,等.國家審計能夠降低企業碳風險嗎?[J].審計研究,2023(4):41-54.
[15] 廖義剛,馮琳磬,郭園園.審計師合作關系網絡與審計質量[J].會計研究,2022(11):168-182.
[16] 王性玉,王倩雯,王登洋.戰略性慈善捐贈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J].軟科學,2024(6):130-136.
[17] 王海軍,王淞正,張琛,等.數字化轉型提高了企業ESG責任表現嗎:基于MSCI指數的經驗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3,45(6):19-35.
[18] 鄭玉.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綠色技術創新:“真心”還是“掩飾”?[J].會計之友,2023(19):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