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當我們回望那段烽火歲月,重走抗戰路時,作為川軍出川通道重要節點的彭水是不可繞過的“地標”。
如今,矗立在彭水滑石板老街的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無聲講述著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進入局部抗戰時期,四川軍閥劉湘命令駐守彭水的國民革命軍一四七師一〇六團準備出川抗日,將該團擴編為獨立第二旅,團長石照益升任旅長。年初,一〇六團到彭水開展“清黨”,團長石照益賞識彭水團務委員會秘書秦曉湄的學識,聘其為團部秘書。接到出川命令后,石照益就在彭水招募兵員擴充部隊,一批青年加入了獨立第二旅,年底赴河南一帶參加抗日戰爭。秦曉湄跟隨部隊出征,成為彭水最早投身抗日戰場的人員之一,拉開了彭水民眾十余年的抗日序幕。此后,獨立第二旅轉戰太湖、宜興,繼續抗日,在廣德之戰失利后,秦曉湄隨部隊從南京轉移到漢口休整。
1938年底,秦曉湄解甲歸鄉,擔任彭水財務整理委員會副主任,繼續在彭水組織參與抗日活動。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轉入全面抗戰時期。中共中央明確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主張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四川人民抗日熱情高漲,川軍請戰出川抗日得到各界大力支持和積極響應。川湘公路成為川軍出川抗日的主要運輸線路,彭水處在川湘公路抗日運輸大動脈上一個重要節點??h長柯仲生組織動員數萬民工對川湘公路彭水段進行整修,保障了川湘公路抗日運輸線的暢通。
為保障川湘公路這一抗日運輸線的安全,避免遭受日軍飛機的轟炸,1938年1月,彭水被納入重慶防空司令部管轄,重慶防空司令部在彭水設立第二十三監視哨,并在郁山鎮、保家樓、桑柘坪、龍門峽、黃家壩、彈子岍(今下巖西)、張家壩(今龍射鎮)、普子壩等地設立防空監視班,每班配備10名監視員及一架八倍望遠鏡,開展常態化防空監視工作。同年冬,彭水抗戰動員委員會成立,彭水民眾踴躍投身抗日宣傳、捐款捐物、物資轉運、防空監視及出川抗戰等活動。
彭水的抗日宣傳活動率先在校園內展開,學校教師成為主要宣傳力量。郁山鎮的縣二小學校墻壁上,焦本群老師書寫了“抗戰必勝、建國必成”標語,八個大字振聾發聵。華北宣傳隊到達郁山鎮后,通過書寫標語、繪制漫畫、編排文藝節目、組建歌詠隊教唱抗日歌曲等多種形式,廣泛傳播抗日理念。焦本群老師組織20余名師生及社會青年張永寧、嚴一豐、徐方福、徐忠等人參加宣傳隊伍,深入蔡家壩、石峽子、走馬嶺等地開展抗日宣傳。同時,漢葭鎮民眾自發組建歌詠隊、戰時工作隊等救亡團體;漢葭、郁山、江口三鎮及各區署所在地,紛紛成立民眾工作隊、兒童工作隊、婦女工作隊。各群體以多種形式開展抗日宣傳,極大激發了彭水民眾的愛國情懷與抗日斗志。
為保障抗日前線的戰略物資供應,郁山被納入抗日活動第六戰區管轄范圍,當地在郁山善堂(今郁山鎮醫院)設立招待站,專門接待途經此地的抗日官兵及隨行人員。1938年秋,郁山軍民合作站正式成立,王天強任指導員。該站承擔為過往抗日部隊補給物資,調配民夫、船舶、車輛等運輸資源的重任。軍民合作站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運輸隊,并征集五十艘船只,高效有序地將戰略物資運往抗日前線。
為強化第六戰區官兵的醫療保障,一六三后方醫院在郁山鎮落成,張定謀出任院長。醫院病房設在萬壽宮、禹王宮內,同時在保家樓、江口鎮分設醫療室,全力救治途經彭水的負傷官兵。
為凝聚全民抗戰力量,彭水抗戰動員委員會積極組織民眾開展集中捐款活動。1938年9月18日—24日,縣城、江口、郁山鎮、保家樓及各區署所在地的民眾紛紛響應,僅一周時間便募集捐款717.7元(當時貨幣單位)。這些飽含彭水人民愛國熱忱的善款被迅速匯往前線,用于購置物資、支援傷員救治,成為抗戰后勤保障的重要力量。
1937年9月,川軍主動請纓,踏上出川抗日的征程,開啟長達8年的浴血衛國之戰。彭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縣抗戰動員委員會廣泛宣傳動員,廣大青年報名參軍,渴望奔赴前線殺敵報國。其中,郁山鹽工展現出非凡的勇氣與擔當,先后有200多名鹽工投身抗日前線。
在縣抗戰動員委員會組織下,彭水抗日志士們沿著川湘公路,或徒步跋涉,或搭乘簡陋車輛,向抗日戰場進發。在殘酷的戰場上,彭水軍人無畏生死,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用熱血和生命踐行保家衛國的誓言。據有限史料不完全統計,1938年至1940年間,僅彭水籍抗日將士便有49人血灑疆場。
出川將士壯烈犧牲的噩耗不斷傳回故里,震撼著每一位鄉親的心。為銘記英烈姓名、傳承英勇事跡,1940年,在儒商支覲光與黔彭聯中校長于石生的發起號召下,彭水民眾踴躍捐款,在郁山鎮狀元堡動工修建“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經過精心籌備與建造,1941年,紀念碑正式落成。碑體正面鐫刻著“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九個遒勁大字,字字鏗鏘,飽含對抗日英烈的崇高敬意。
然而,在郁山鎮城鎮改造與公路建設進程中,這座承載著集體記憶的紀念碑不幸被深埋于街道公路之下,成為當地民眾心中難以釋懷的遺憾。直到2015年夏天,郁山鎮實施街道管網改造時,塵封六十多年的紀念碑才重見天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重新選址規劃,郁山民眾亦紛紛捐資捐物,最終在滑石板老街讓紀念碑重立于世,告慰英靈。
2019年5月22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將“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5月1日,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碑加以專項保護,讓這座紀念碑不僅成為銘記歷史的豐碑,更化作傳承抗戰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永恒坐標。
四川成都人許國璋將軍,1937年七七事變后,隨29集團軍出川抗日。1938年,他率所部參加黃(梅)廣(濟)戰役,1941年升任150師少將師長。1943年,他率部參加鄂西會戰,11月,在參加常德會戰時身負重傷,為了不增加部隊負擔,不影響戰友作戰,他舉槍自戕,以身殉國。
1943年12月,許國璋將軍的靈柩踏上歸鄉之路,從硝煙彌漫的戰場經過川湘公路緩緩駛向故里成都。聽聞噩耗,郁山民眾無不悲戚動容,得知運載忠骸的車隊將行至彭水地界,自發集結的人群沿著川湘公路,浩浩蕩蕩徒步十余里,趕赴黔彭交界處的亭子關。靈柩抵達,民眾們懷著沉痛與崇敬,小心翼翼地扶靈前行,穿過青石鋪就的街巷,將將軍靈柩迎入郁山鎮特設的靈堂。德高望重的鹽商支覲光滿懷悲憤,揮毫寫下176字的《祭抗日陣亡烈士許國璋文》。字里行間,既有對將軍“執干戈以衛社稷,裹馬革而赴疆場”壯烈之舉的贊頌,更飽含彭水百姓對抗日英烈的深切追思與崇高敬意,令人潸然淚下。三日祭祀期間,靈堂內外人流如織,前來吊唁的民眾絡繹不絕。祭祀結束后,民眾再次自發組成送靈隊伍,護送將軍靈柩至十公里外的界牌埡。這場自發而隆重的送別,不僅是彭水百姓對抗日英雄的深情緬懷,更是中華兒女共御外侮、銘記忠烈的生動寫照。
在長達十余年的抗戰歲月里,彭水民眾以赤誠之心與堅定之志,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日壯歌。他們或奔走街巷,以激昂的宣講傳遞抗日救亡之聲;或慷慨解囊,踴躍捐款捐物,匯聚起支援前線的堅實力量;或肩挑背扛,在崇山峻嶺間開辟物資運輸的生命線。面對英烈忠魂,莊重祭祀,以深情告慰逝者;面對家國危難,無數彭水兒郎毅然出川,奔赴抗日最前線,在槍林彈雨中沖鋒陷陣,許多人更將熱血與生命永遠留在了異鄉戰場。彭水人民用行動詮釋了中華兒女的責任擔當,他們的抗戰精神,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之上,激勵著后人砥礪前行。
(作者系彭水自治縣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