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在萬州過境流程80.4公里,庫體水面達100平方公里,加之21條主要次級河流,讓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確保一江清水永續東流,成為萬州區人大常委會履職助力生態環境保護的必答題。近年來,萬州區通過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與跨省協作治河雙輪驅動,在人大監督下持續擦亮生態底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綠色答卷。
流域補償破壁壘
磨刀溪作為長江南岸一級支流,發源于重慶市石柱自治縣,流經湖北利川、重慶萬州等地,在重慶云陽匯入長江。曾因沿岸垃圾丟棄、污水直排、河道亂采等問題,水質逐年惡化。保護好磨刀溪,就是守護長江母親河。2018年,萬州與云陽、石柱三地簽訂《磨刀溪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明確上下游職責,以交界斷面每月水質監測為依據,與考核目標對比,建立“獎好水、懲差水”的共治機制。
這一機制成效顯著。2023年,萬州磨刀溪向家斷面穩定保持Ⅱ類水質,凈受償300萬元,確保了清水入江。2024年,以此為經驗,萬州在苧溪河、瀼渡河試點區內流域生態補償,當年6月起將范圍擴大到其余19條主要次級河流,實現全域覆蓋。
萬州區人大常委會始終重視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近年來堅持每年聽取和審議區政府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報告,并綜合常委會組成人員審議情況以及前期調研情況形成審議意見,多次強調要建立健全區內外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在機制撬動和人大監督下,長江干流萬州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全區21條主要次級河流水質持續向好,昔日污染的溪流如今如玉帶蜿蜒山間。
協同守護共發展
川渝萬達開地區(萬州、達州、開州)涉及的跨界河流普里河、南河均是長江二級支流,是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關鍵。2024年起,三地人大常委會以構建生態共建環境共保機制為核心,推動跨界河流從“各自管”轉向“一起治”。
2024年3月至4月,三地人大常委會通過調研摸清各轄區內跨界流域水生態現狀,查找污染源頭,為建立區域協同保護機制、推進水污染防治提出建議。隨后,三地人大常委會分別聽取和審議了本地政府關于跨界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專項報告,并提出審議意見進行交辦。萬州區政府積極落實,完成城區549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站)升級改造,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率達100%。
此外,萬州區人大常委會助推三地簽署《萬達開河長制聯防聯控合作協議》,統一執法與文書標準,建立聯合巡查、信息共享等8項機制;協助開展跨區域生態環保聯合執法及突發環境事件隱患排查五年行動,聯合巡河解決河道“四亂”、清漂保潔等問題;督促編制川渝跨界河流“一河一策”管理保護方案,按年度動態印發任務、措施、責任“三張清單”,實施20余個跨區域涉水工程,清理水域垃圾近1萬噸。
如今,萬達開三地跨界河流水質達標率顯著提升,水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增加,周邊居民親水活動增多,生態旅游初現雛形。
從推動流域補償到深化跨省協作,萬州區人大常委會通過專題詢問、執法檢查、代表問政等方式,持續助力守護一江碧水。在其不懈努力下,一幅山水和諧的生態畫卷正在萬州大地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