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根基所在,更是凝聚社會共識、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2025年7月31日,重慶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重慶市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部將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地方性法規,以“小切口”立法的精準性與實效性,為美麗重慶建設提供堅實的法治支撐,也為加快構建生態文明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繪制了清晰路徑。
“小切口”立法破題
“重慶三峰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所屬垃圾焚燒發電廠,打造了27個現代化環保教育基地,建立起成熟的環保宣教科普體系。”2025年6月10日,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在大渡口區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立法調研。在聽取相關情況介紹后,調研組一行表示,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綠色美麗家園共建共享,關鍵之一是要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構建全民參與新格局。
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的重要性,也在我市基層立法聯系點被提及。
“老師,針對生態文明宣教責任這一塊,是否應該把群眾監督也加進去?”“激勵機制有些籠統,我覺得把具體辦法寫出來會更有效果。”2025年5月4日,沙坪壩區中心灣社區基層立法聯系點信息員走進重慶電子科技職業大學征集立法意見,同學們圍繞《重慶市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條例(草案)》展開熱烈討論。
據了解,自2024年10月起,市人大環資委啟動立法工作,會同市生態環境局通過調研論證、借鑒兄弟省市經驗起草《條例(草案)》,其間委托市生態環境局書面征求生態環境部法規司、宣教司意見,并通過網站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書面征求38個區縣(自治縣)人大環資委及部分基層立法聯系點建議,組織市級部門和專家召開修改論證會,經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兩次審議后表決通過了該《條例》。
“當前國家正推進生態環境法典制定,我市以‘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這一‘小切口’開展地方立法,將引導市民關注法典立法進程和草案內容,為法典通過后落地實施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陸多祥說。
責任體系細化
據介紹,《條例》遵循“小切口”“小快靈”立法思路和務實管用原則,共5章34條,總結固化了近年來我市生態環境宣傳教育的實踐經驗,聚焦薄弱環節,重點對責任落實、宣傳、教育、監督與保障四方面作出規定。
《條例》明確各方生態文明宣傳教育職責,構建起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廣泛參與的責任體系。其中,重點劃分了市、區縣(自治縣)兩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職責,企業事業單位、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也被納入體系,職責內容得以細化。企業事業單位等應結合自身工作依法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在全國生態日、全國低碳日、全國節能宣傳周等主題活動期間,有關單位和組織應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開展活動,增強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為提升宣傳質效、擴大覆蓋面,《條例》明確融合政府新聞發布、部門宣傳等官方渠道與媒體平臺、公共場所、網絡用戶等社會傳播力量,形成線上線下聯動、多元互動的傳播格局。鼓勵網絡平臺優先推送生態文明內容、投放公益廣告;鼓勵車站、商場、公園等公共場所利用宣傳欄、廣告牌、顯示屏等載體開展宣傳。
《條例》還支持生態題材作品創作、國際交流及地方特色生態文化推廣,鼓勵創作、轉化、推廣生態文明題材的文學、影視、戲劇等作品,依托節慶、文旅活動推介地方特色生態文化,實現“官方發聲+社會參與”“政策解讀+文化浸潤”的有機結合。
此外,《條例》突出環境監管重點單位宣傳責任,要求其既利用門戶網站宣傳,又在其管理區域出入口、建筑外墻通過展板等載體宣傳生態文明知識,鼓勵結合行業特點開展公益性科普活動,強化示范帶動作用,提升宣傳覆蓋面與感染力。
教育賦能行動
如何加快構建生態文明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激發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讓“理念倡導”轉化為“行動自覺”?
陸多祥表示,《條例》強化了生態文明教育功能。一方面突出教育針對性,按照機關公務員、企業事業單位人員、學生等不同群體,規定將生態文明教育分別納入公務員培訓體系、企事業單位管理培訓內容及學校課程建設,教育系統針對學前、中小學、高等教育學生提出不同教育內容與目標。另一方面規定多元主體協同教育,明確家庭、學校、社區、行業協會等主體的教育角色,形成縱向貫穿各年齡層、橫向覆蓋各社會領域的教育網絡。比如,鼓勵學生通過研學、拓展訓練、社會實踐等融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未成年人父母在家庭中引導孩子踐行綠色生活方式;行業協會等組織、指導、支持會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村委會居委會面向村民居民開展相關教育等。
《條例》還突出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督促違法企業和人員加強生態文明知識學習,規定行政執法部門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時,堅持處罰與教育、服務與管理相結合;對符合依法不予行政處罰條件的,行政執法部門應對當事人進行教育,當事人應主動學習生態文明知識。
在完善保障監督機制方面,《條例》明確多元投入支撐,建立財政保障與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推進宣傳教育資源信息共享;拓展宣傳教育單位和場所范圍,要求各類公共服務場所和單位、自然保護地依法開放區域、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等發揮宣傳教育功能,同時將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內容納入志愿服務、生態環保督察及精神文明創建等,實現“正向激勵+剛性約束”相結合;明確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按規定推動環境監測、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危險廢物處理等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開放單位需按規定開展科普體驗等活動并公布開放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條例》還規定,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生態文明建設情況或者報告生態環境狀況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時,應當將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納入報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