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復前,亂石嶙峋、寸草不生;修復后,滿目蒼翠、生機盎然。巨大的礦坑何以重披綠裝?這得益于重慶檢察機關在全國首創“代為修復制”“墊付制”和“追繳制”,從根源上破解歷史遺留礦山、無主礦山等礦山修復難題。
“代為修復制”全國首創
合川采礦的歷史由來已久,大量開山采石帶來的結果,就是山體遭到破壞。如何治理這些生態瘡疤,讓礦山重披綠裝?這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因為發達國家對礦山的修復也才僅僅始于幾十年前。
合川區金九礦山打石灣礦區在修復之前就是如此,自2013年閉礦以來,留下43萬立方米的碩大礦坑。中央部委和市級先后亮出紅燈,當地政府和涉事企業積極解決問題,企業甚至發出“不惜代價,整改復綠”的緊急動員令,曾先后4次嘗試復綠,但都因技術問題以失敗告終。
當時,金九礦山已投入1127萬元修復資金,卻收效甚微。正在一籌莫展的當口,檢察機關的介入使問題迎來轉機。
2019年6月13日,因礦山修復治理一年后仍無實效,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決定對合川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區生態環境局立案調查。同年8月1日,該院向上述兩部門現場送達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
檢察機關清楚當地礦山修復面臨的巨大困難,因此一面送達訴前檢察建議,一面請來全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機構登記評審專家庫(國家庫)專家。專家針對這些礦山修復難點,提出了專業性意見,如覆蓋土壤礫石含量過高,需提高熟土含量;覆土層太薄,需提高土層厚度,后期養護管理須加強等。
金九礦山根據專家意見對礦區進行全面重整,很快取得突破性進展。
金九礦山的經驗,迅速傳遞至其他整改礦山企業,整個片區的綠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恢復。因礦石加工全封閉生產,各項指標也成功達標,金九礦山于2019年12月被評為重慶市首批市級綠色礦山之一。
2020年7月10日,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與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聯合制定《協作推進關閉礦山生態修復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為實質化推進重慶市關閉礦山生態修復提供了先試先行的規范樣本。
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們以辦理此案為契機,在全轄區開展礦山治理專項監督行動,推動類案治理,并與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建立長效協同機制,在全國范圍內開創性地提出了‘代為修復制’‘追繳制’和‘墊付制’,為礦山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實現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的有機統一。”
據介紹,“代為修復制”是針對各種原因無法修復的礦山,由區級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代為修復;“墊付制”是代為修復所需資金,按程序申請區級財政資金墊付;而“追繳制”是區級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同步向未滅失的涉事礦山企業協商追繳墊付的區級財政資金。同時,上述《辦法》還規定,區級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可在檢察機關協助下對涉事礦山企業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向礦山企業追繳修復費用。
開創性提出的“三制”為礦山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據了解,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轄區的長壽、北碚、合川等地檢察機關與對應規資部門均按照《辦法》要求協作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礦山修復+”模式顯成效
金九礦山修復取得的成效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檢察機關由此出發,開展了更多探索實踐。
2021年底,在專項巡查中,綦江區人民檢察院發現轄區內3座已關閉的建筑石料用灰巖礦山未得到有效修復,占地面積246畝。大大小小的礦坑內堆存有大量廢棄機械、雜物,還有數百噸建筑垃圾,四處可見被破壞的植被和裸露在外的大片山體,還有可能引發山體滑坡等次生地質環境災害。
立案后,承辦檢察官一方面對相關企業、行政機關及現場周邊開展深入走訪調查,另一方面多次深入這3座廢棄礦山進行實地調查,通過查閱梳理2010年以來當地采石場與行政機關簽訂的《采礦權出讓合同》等情況材料,評估已關閉礦山、企業的基本情況及企業的履行能力。
通過調查核實,檢察官找到了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停滯多年的原因所在。3座礦山隸屬3家企業,其負責人多次變更且生態保護意識淡薄,相關行政機關也存在履職不到位等情況,致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工作在7年里都未得到落實。
2022年4月,綦江區人民檢察院向負有監管職責的行政機關制發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職,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修復生態環境。
收到檢察建議后,該行政機關積極回應,立即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根據涉案3家企業實際情況分礦施策,分別擬定出生態修復整改方案,并督促企業實施地上構筑物撤出、垃圾清理、礦坑回填平整、植被恢復、土地復墾等工作,做到礦山修復治理無遺漏、無死角。同時,在尊重當地農戶意愿的情況下,積極發動群眾在符合復墾條件的耕地種植玉米、大豆等農作物。5個月后,檢察官們進行案件回訪,發現3座礦山基本整治完畢。
檢察機關還充分發揮公益訴訟職能,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助推行政機關探索實施“礦山修復+田園綜合體”生態修復模式,徹底解決了長達7年的礦山生態修復問題。該案也被評為重慶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助力鄉村振興”專項監督活動典型案例。
以“檢察藍”助推礦山復綠的一次次成功實踐,標志著重慶礦山修復治理領域一個嶄新時代的來臨。
近日,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聽取并審議了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法律實施四年多來,我市修復歷史遺留礦山6868公頃,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十公里范圍內廢棄礦山全部修復。成績的背后,離不開檢察機關促使多部門聯合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