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的晨霧里,總飄蕩著重慶人對山水的眷戀。當第一縷陽光掠過縉云山的竹海,當晚歸的漁舟劃過長壽湖的波光,這座被山水環抱的城市,正用民主法治的筆觸,細細描摹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巴渝長卷。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來,重慶市各級人大通過制度創新和精準監督,為重慶的綠色發展筑起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在渝東北大巴山區,曾有村民望著被采礦企業污染的小河唉聲嘆氣。如今,長江保護法、重慶市水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讓巴渝大地上的河湖重新映出了藍天白云。孩童們跳進溪水嬉戲的歡聲笑語,正是對立法者最好的回應。
在南山公園的森林里,古樹名木掛上了銘牌。護林員每天巡山時,時常在千年黃葛樹下駐足,“就像看著自家娃兒長大”。這枚小小的標識背后,是貫徹實施古樹名木保護條例、重慶市城市園林綠化條例等法規的結果。立法機關用法治思維編織的幸福圖景,如同南山腳下的滾滾長江水鋪展開來。
在北碚區澄江鎮縉云村的院壩會上,村民圍繞縉云山生態環境保護立法,提出了訴求和建議。帶著“泥土味”的“金點子”將飛向立法機關,也將讓村民們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憧憬變為觸手可及的幸福。
在多層次、全方位織密織牢生態環境法規規章保護網的同時,全市各級人大也將生態文明作為監督重點,從開展執法檢查到常態化聽取環保報告,將觸角延伸至巴渝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不管是在農村院壩、田間地頭開展調研,還是在溪流湖泊開展執法檢查,褲腳沾滿的泥點、額頭浸出的汗水,換來的是一份“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成績單——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74個國控斷面優良率達100%;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提前完成全域動態清零;完成123項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項目、17家水泥等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全市建成3800余個“無廢城市細胞”,全域“無廢指數”平均得分達84.86……
當全市6868公頃歷史遺留礦山重披綠裝,當漢豐湖碳匯交易開創全國先河,當大渡口金鰲田園綜合體變身4A級景區,這些實踐證明: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渠道已然打通。
未來,全市各級人大將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報告制度,不斷完善美麗重慶建設制度體系,助力全市加快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讓重慶的綠水青山轉化為更多的金山銀山,繪就一幅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更加和諧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