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人大常委會“云上”聯合舉行了一場發布會。
三省一市立法機關攜手發布的,是近期四地分別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關于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將共同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
科技創新之于長三角,已經是最有顯示度的名片之一:DeepSeek橫空出世成“全球頂流”,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研發全球首個Pb級超大容量光盤存儲器……
那么,為何還要通過立法來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這次立法到底有哪些“干貨”?
提升重大高能級平臺原始創新能力和策源力
《決定》共十九條,對長三角戰略科技力量共育、科技創新平臺共建、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共研、科技成果和創新資源共享、企業創新主體共興等作出一系列明確規定。
比如“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在長三角的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型領軍企業數量多、能級高,如何更好統籌這些力量?
《決定》提出,三省一市加強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協同培育和支持,共同推進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提升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支撐引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長三角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經布局有上海光源、合肥先進光源、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等一大批科研“大國重器”。《決定》提出,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合作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行,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落地長三角。
“強化在滬國家實驗室及基地‘總平臺、總鏈長’作用,拓展長三角實驗室創新合作網絡,提升重大高能級平臺原始創新能力和策源力。”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黃紅說,與此同時,深化光子科學、生命科學、未來網絡等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跨區域開放共享。
《決定》還對長三角科技創新的目標進行了明確,“應當聚焦國際科技前沿、國家戰略需求、區域高質量發展和民生改善重大需求,共同凝練重大科學問題,推動基礎研究合作,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真金白銀的支持已經“在路上”——建立長三角基礎研究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長三角創新主體跨區域、跨學科協同開展產業目標導向明確的應用基礎研究。
總結提煉實踐成果,探索協同創新發展機制
此次《決定》將“先使用后付費”及相關風險補償機制寫入了文本。“為推動解決中小微企業對科技成果應用前景看不清、把不準,碰到心儀的成果心存顧慮的問題,2021年10月,浙江在全國率先探索推行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機制。”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吳恩玉介紹。
他說,這項機制主要是允許企業“先免費試用、后付費轉化”其職務科技成果,幫助企業降低“試錯成本”,旨在推動解決中小微企業對科技成果應用前景看不清、把不準,碰到心儀的成果心存顧慮的問題,促進優質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有8000多項科技成果納入“先用后轉”成果池,累計免費試用超過2500次。
此次協同立法,將在更廣領域、更深層面探索推進“先使用后付費”制度,以法規制度協同提升長三角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實效。
黃紅提出,上海將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跨省域高新區、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等區域在創新要素流動共享、產業創新協同方面開展先行先試。
把四地的工作方法、經驗、思考凝聚在一起,共同提升長三角科技創新的能力,“共鑄長板”,也是此次《決定》的一大特點。
“創新協同發展中‘一體化’和‘跨區域’、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等問題,堅持戰略協同、高地共建、開放共贏、成果共享,總結提煉行之有效的實踐成果,探索協同創新發展機制。”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夏正芳說。
一批協同創新發展機制被寫入了《決定》中:
優化企業出題機制,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制”等科研任務組織方式,加強創新資源跨區域跨領域配置,組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
鼓勵以市場化機制跨區域建設科技孵化器、科創飛地、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促進各類開發區(園區)跨省域、跨園區交流合作和聯動發展,共同建設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
引進頂尖人才,推動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
科技創新,人才從來是第一要素。
《決定》明確,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要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并堅持以全球化視野謀劃和推動。為此,一方面要加大人才支持政策的協調力度,共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全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協同引進戰略科學家、頂尖人才等,支持長三角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聯合培養科技人才,推進人才評價標準、職業資格、職稱跨區域互認,促進科技人才有序流動。
另一方面要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吸引海外知名大學、高水平研究機構等落戶長三角。同時,共同推動雙邊、多邊國際科技合作,支持各類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
“發揮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龍頭帶動作用。”江蘇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張少華談到了長三角科創的幾個重點區域:G60科創走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提升科技資源共享服務效能。共建創新創業孵化載體,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著力營造具有全球競合優勢的開放創新生態。”
張少華表示,江蘇將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職稱評定、成果轉化盡職免責等“三項改革”,加強與一市兩省科技人才支持政策的協同,推進人才評價標準、人才資質跨區域互認,共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安徽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譚海斌也提出,安徽將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共建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儀器等跨區域開放共享。促進人才共育共引共用,聯合培養博士后、卓越工程師,推動建立人才評價標準互認機制,促進人才柔性流動。深化國際創新合作,聯合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爭取牽頭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支持各市布局海外研發中心和離岸孵化器。
集聚科創產業、吸引并留住人才,創新的生態和良好的營商環境也必不可少。
為進一步打造開放融合的創新生態,提升長三角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決定》明確加強政務服務建設,完善科技服務體系,發展各類科技服務;推動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促進服務機構互認、服務內容相通。
同時,加強金融支持創新力度,構建廣渠道、多層次、全覆蓋、可持續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創新科技金融服務模式,為科技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綜合金融服務;深化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持續發展壯大耐心資本,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另外,完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學儀器等科技資源開放共享以及科技專家庫共享共用,開展聯合攻關等項目的協同管理和數據共享。
協同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上海、江蘇、浙江都是安徽的‘富親戚’‘富鄰居’,安徽要高水平建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離不開上海、江蘇、浙江的幫助和協作。”安徽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曹林生直率地說。
譚海斌也明言,長三角一體化是安徽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要聚焦戰略協同,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安徽支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高水平建設國家實驗室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效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作用。打造量子信息、深空探測、聚變能源三大科創引領高地。推動合肥、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協同推進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安徽中心實體化運作,推動大科學裝置集群開放共享。”
“推進創新要素加快開放共享,推動長三角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促進技術、項目、人才、資金等要素跨區域融通,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協力打造長三角創新策源地。”浙江省科技廳副廳長樓學軍說,要推廣長三角科技創新的典型經驗,協同謀劃長三角地區的改革試點,共同承接國家的重大改革試點任務,凝聚合力突破科技創新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浙江將發揮智能計算、腦機融合等技術優勢及數字經濟產業優勢,融入共建長三角實驗室體系。
張少華表示,江蘇將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長三角重點產業領域,與滬浙皖科技部門共同組織實施長三角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項目。同時支持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及全國重點實驗室等跨區域集聚高端創新資源,發揮江蘇省實驗室聯盟和長三角種業創新實驗室聯盟作用,打造高能級實驗室矩陣。
面向全球,是長三角的職責使命。“將全面貫徹落實《決定》,制定實施新一輪工作舉措,推進長三角協同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黃紅說。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