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載“兩山”理念踐行之路,讓美麗中國的圖景愈發清晰。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部環境資源法制建設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杜健勛對此深有感觸:“20年來,‘兩山’理念指引經濟社會綠色變革,不斷推進的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生態產品實現經濟價值,生動描繪出了美麗中國、美麗重慶的模樣?!?/p>
圍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法治路徑等話題,記者對杜健勛進行了深入訪談。
法治為筆 繪就“兩山”轉化藍圖
“兩山”理念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具有深遠意義。杜健勛表示,“兩山”理念強調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提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理念為生態產品實現經濟價值提供了理論指引,推動經濟發展從資源依賴向綠色低碳轉型。
杜健勛進一步解釋道,“兩山”理念既為綠色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也推動了法治實踐: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寫入總則,與“兩山”理念倡導的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理念高度契合;2019年發布的《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將“兩山”理念作為指導思想,明確了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與綠色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生態環境法典草案更以“生態優先”等原則將“兩山”理念確立為環境法律的核心理念,各地也據此制定了大量地方性法規。
2018年修憲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序言,明確“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為“兩山”理念提供了憲法根基?!皟缮健崩砟钬灤┯趹椃?、環境保護法及地方法規,形成統一的法治邏輯,推動了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公益訴訟、生態補償等制度的發展,構建了以“兩山”理念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在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方面,重慶積極探索實踐。“重慶依托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三峽庫區定位,在‘兩山’理念法治化進程中形成了以流域治理和綠色金融為特色的路徑,劃定全市生態保護紅線管控面積2.04萬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4.82%,重點保護長江、嘉陵江流域,結合大數據和遙感技術實現精準監管。”杜健勛介紹道,在建立跨區域生態補償方面,重慶市和四川省建立了川渝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通過水質考核和財政轉移支付實現上下游利益平衡,體現區域協同治理。根據《重慶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支持綠色發展基金和債券,助力生態旅游和綠色農業發展,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過生態補償資金支持山區發展綠色產業,如酉陽、巫溪等地的生態農業項目,助力鄉村振興。?此外,杜健勛還指出,重慶通過“兩江四岸”生態修復、長江十年禁漁和相關立法,展現了以流域保護和綠色金融為特色的“兩山”理念法治化路徑,以明確的法律依據、系統的制度設計和規范的執行機制體現“兩山”理念,從生態保護、經濟轉化、社會民生和法治建設四個維度,全面落實了“兩山”理念。這些舉措通過鞏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提升人民福祉和完善法治體系,實現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這些舉措彰顯了重慶在“兩山”理念法治化實踐中的區域擔當,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打通堵點 助力“綠水青山”變現
“綠水青山”怎樣才能轉化為“金山銀山”?對此,杜健勛給出解答:生態環境價值的確權,可通過法律登記來明確國家、集體或混合所有權;評估則借助GEP核算等方法量化價值;交易通過市場化平臺實現經濟轉化。
杜健勛進一步解釋,建立生態資產核算體系勢在必行。當前,權屬邊界模糊、核算標準不統一、市場化機制不成熟和跨區域協調不足等堵點,限制了實踐效果。而通過統一標準、完善法律規范和加強技術支持,能夠解決確權、評估和交易中的堵點,提升“兩山”理念的法治化水平,也可為生態環境法典提供科學基礎。
杜健勛舉例,在重慶的一些區縣,已經展開積極的探索與創新。巫山、武隆等區縣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態敏感區位,圍繞生態旅游、林業碳匯和生態產業開展了多維度實踐。在生態旅游方面,武隆舉辦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和仙女山露營音樂節;巫山依托巫峽、神女峰等長江三峽景觀,發展紅色旅游和生態觀光,并結合《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打造生態文化旅游線路。在林業碳匯方面,武隆探索林業碳匯交易,支持碳匯項目開發;巫山實施造林工程,參與碳匯交易試點,依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將林業碳匯轉化為經濟收益。在生態產業方面,武隆發展生態茶園等特色農業,借助生態旅游帶動農產品銷售;巫山則推廣巫山脆李、核桃等綠色農產品。
這些探索,通過制度整合、市場驅動、產業融合和法治技術協同,成功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實現了“兩山”理念的區域實踐。其中,資源整合的制度化、價值轉化的市場化、城鄉統籌的產業融合以及法治與技術的協同應用等經驗,值得推廣。這些做法為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提供了可復制路徑,助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杜健勛表示,重慶具備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制度土壤。重慶地處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核心區,擁有豐富的森林、濕地和水資源,生態旅游資源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天然優勢。《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等地方立法,明確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補償和綠色發展要求,《重慶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支持碳匯交易等綠色金融創新,為市場化機制奠定基礎。巫山、武隆、奉節等地在生態旅游、林業碳匯和生態農業方面的探索,表明重慶已有生態價值轉化的實踐經驗。重慶的制度土壤優勢,在于法治保障、資源稟賦和實踐基礎的協同,將巫山、武隆、奉節等地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確?!熬G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統一,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慶方案。
“生態環境法典草案已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一審,今年內將先分編審議,再進行總體審議,目前正是謀求社會共識的階段。”杜健勛表示,重慶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一些好經驗、好做法,已被環境保護法吸收,也寫入了生態環境法典草案。重慶可繼續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益法治經驗,為生態環境法典提供制度與經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