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處于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重慶法院構建起三級法院縱向全覆蓋的環境資源審判組織體系,以專業審判、創新實踐與系統保護,將司法護航生態的觸角延伸至高山峽谷、江河岸線……如今,這一體系已筑起一道守護巴山渝水的“司法屏障”——審結環資案件6000余件,推出20余項創新機制,落地30余個生態司法保護基地,為區域生態安全織密司法防護網。
環境司法體系這樣建成
長江支流梅溪河與長江交匯處毗鄰三峽庫區,沿河的多家企業卻長期在梅溪河岸線違規堆存脫硫石膏,且未落實“三防”措施,構成環境污染隱患。一旦雨水沖刷淋溶,石膏中含有的汞、砷、鎳等重金屬將滲入水體,對梅溪河及長江生態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
2024年5月6日,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經現場調查后,向法院申請訴前禁止令,要求涉事企業立即停止違規行為、排除環境污染風險。收到申請書后,法院在48小時內作出禁止令——這是重慶環境資源法庭成立以來發出的首份訴前禁止令。
重慶環境資源審判的專業化探索起步較早。2011年,渝北法院與萬州法院在辦公區內劃定“環境資源案件專辦區”,成為重慶探索環境資源專門化審判的起點。“當時環資審判是全新領域,我們就拿著環境保護法對著農田污染、河道采砂案一點點‘啃’。”參與試點工作的渝北法院首任環保庭庭長葉勝利回憶道。
2014年,渝北、萬州、涪陵、黔江、江津五地法院相繼設立環資庭,首次實現“生態案件專門審”;2016年3月,重慶市高法院及五個中院全部成立環資庭,在全國率先建立起三級法院縱向全覆蓋的環境資源審判組織體系;2022年,南岸法院加入環資案件集中管轄序列,讓重慶生態司法保護一審“網點”布局更趨合理。2023年12月27日,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復同意,重慶環境資源法庭在市五中法院揭牌成立,集中管轄全市范圍內應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環境資源案件。該法庭是全國第七家、直轄市中首家環境資源法庭。
“至此,重慶構建起了‘1+1+6+N’的環資審判體系:1個高法院環資庭統籌指導,1個重慶環境資源法庭集中管轄,6個基層法院精準發力,N個非集中管轄法院延伸觸角。”重慶市高法院環資庭庭長葉歡介紹。
“我們選配了2名審判業務專家、2名法學博士,建立了生態環境專家庫,進一步增強了審判力量。”重慶五中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重慶環境資源法庭庭長趙翎介紹,這支專業隊伍,既會審理傷害珍禽名木刑事案件,也可化解水資源保護民事糾紛,還能助推環境資源依法執政。
截至目前,重慶已累計審結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6000余件,為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提供了堅實司法保障。
生態修復的升級之路
“6.9萬元生態賠償款全部轉化成了二氧化碳減排量。”2023年8月14日,首個全國生態日前夕,重慶首例司法“購碳”執行案交易現場,重慶五中法院執行局局長鄧莉指著“碳惠通”平臺的數字解釋道。這是重慶法院將生態服務功能損失“貨幣化”“可視化”的新舉措。
2021年,袁某與龍某在未辦理采伐許可的情況下砍伐34立方米速生桉,造成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損失達6.9萬元。案件審理中,法官創新調解方法,將傳統的“植樹賠償”轉化為認購碳匯,讓生態修復從“就地補種”拓展至“系統補償”。鄧莉表示,開展補植復綠修復周期較長、幼樹固碳能力較低,當事人認購碳匯減排量用于替代性修復,可發揮集中修復效能的放大效應。
除了“系統補償”,“勞務代償”機制也凸顯著司法溫度。2024年3月,冉某焚燒病蟲害林木后,未等火堆完全撲滅便離開,引發森林火災,過火總面積超90畝。綜合考量其具有自首、自愿認罪認罰、自愿參與巡山護林義務等情節,涪陵法院以失火罪對其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并要求其加入當地林業局組織的巡山管護工作,身體力行履行森林保護義務、修復受損生態環境。
據統計,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重慶法院通過“勞務代償”機制,讓51名生態破壞者轉化為環境守護者,他們巡山護鳥、巡河護漁,開展公益服務4萬余小時。
而“技改抵扣”則為企業綠色轉型注入動力。某化工公司非法排放廢鹽酸案中,重慶市高法院環資庭副庭長黃成在二審判決時明確:“若企業實施技改減少污染物排放,投入資金可抵扣部分生態修復金。”判決生效后,企業投入320萬元改造廢酸處理系統,每噸產品廢酸產生量減少22.67%。參與執行回訪時,黃成感嘆:“當初這里酸霧刺鼻,現在連檢測數據都變‘溫柔’了。”該案例作為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開創了“環保投入抵償損害”的司法先例,推動全市12家高耗能企業主動申請技改抵扣,累計投入環保資金1.2億元,減少污染物排放3.7萬噸。
“我們還常態化推進補種復綠、增殖放流等傳統模式,并有判令被告人建設人工魚巢進行替代性修復等勇敢嘗試。取得的成效,成為我們持續探索的動力。”重慶環境資源法庭副庭長游中川表示。
保護基地“多點開花”
重慶市2024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被稱為大巴山“綠色修復師”的王翔,作為首批環保法官,已在萬州法院環資庭干了14年。
三峽庫區長江兩岸因蓄水形成30米高差的消落帶,不僅影響景觀,還易引發水土流失。同時,環資案件中判決的就地補植司法修復效果也不佳。
2015年,王翔得知中山杉在水下完全浸沒5個月仍可存活,便構思可在消落帶集中種植。他多次前往林科所與專家商議論證,最終確定在萬州區大周鎮4公里消落帶范圍內栽種司法修復林。
如今,昔日長江消落區的“黃腰帶”已蛻變為“綠腰帶”,建成“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司法實踐基地,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這是三峽庫區首個生態修復司法保護示范林,也是重慶法院“修復、保護、教育”三位一體生態司法守護矩陣的縮影。據介紹,重慶法院現已建成30余個生態司法保護基地及巡回審判站。
“生態司法不僅是裁判案件,更是守護文明的未來。”葉歡表示,重慶法院正以“護江守綠有我”的擔當和“育苗破繭出新”的智慧,守護著巴山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