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以來,“昆明82所學校體育場免費開放”“江蘇句容35所學校‘變身’免費健身館”“貴州貞豐開放校園體育場地‘解鎖’群眾健身新場景”等新聞屢見報端,收獲網友廣泛點贊。
每次刷到這類消息,家住重慶市南岸區的程先生總會望向窗外——一墻之隔的高校操場空空蕩蕩。他不禁心生感慨:“以前進校園沒人攔著,只要遵守相關規矩,體育設施就能隨便用。”
一邊是“校園秩序”,一邊是“居民需求”,既不能“一關了之”,也不能為迎合需求而“一放了之”。
面對校園體育場地供需問題,究竟該如何破局?
校園開放“冷熱不均”
“鄧代表,開放共享校園體育場地有沒有新進展?家旁邊的學校還是進不去。”
最近,又有居民找到重慶市人大代表、市僑聯副主席鄧明鑒,希望他能繼續呼吁,推動更多學校“敞開”大門。
隨著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群眾對健身活動的需求日益增長。而在解決群眾“去哪兒健身”難題中,開放設施完善的校園體育場地成為重要一環。
近兩年來,類似的呼聲持續高漲,重慶市各級人大代表就此提交過不少相關建議。
鄧明鑒一直關注學校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的情況。他曾呼吁落實《全民健身條例》要求,推動校園體育資源更好地惠及市民。
“《全民健身條例》第二十八條明確,學校應當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向學生開放體育設施。公辦學校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國家鼓勵民辦學校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在鄧明鑒看來,學校體育場地作為國家財政投資建設的公共設施,承載著服務公眾、促進全民健身的社會責任。有條件、有序開放校園體育場地,能有效推動社會資源共享。
在多方的努力下,重慶市這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西南大學從2023年起就放寬了入校政策,市民刷身份證即可進入。除西南大學外,重慶交通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等也是如此。
記者走訪實行刷身份證即可入內的高校發現,途經校園大門時,安保人員并未詢問,還會為首次進校的居民做引導。天色暗下后,校內的室外運動場依然亮如白晝,不少居民或帶著孩子散步,或在籃球場、羽毛球場揮灑汗水,體育設施也有人在使用。
然而,我市有部分高校依然實行預約入校,有的高校只開通了訪客預約,在填寫電話號碼、身份證、車牌號等信息時,還必須填寫預約的部門對接人,獲得對方的認可才能進入。
記者走訪某實行預約入校的高校時看到,“非校內師生不得入內”的牌子擺放在校門顯眼位置,學生進出都需校園卡或人臉識別通過。社會人員則須通過預約審批,除填寫個人信息外,還需準確填寫被訪人的單位和姓名。臨近晚上七點,校內十余個籃球場顯得十分空曠,并無幾人運動。
在一定程度上,高校是一個地方的稀缺資源,為此不少市民希望中小學的運動場館也能向公眾開放。
重慶市于2024年5月出臺了《重慶市深入推進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體育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要將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公眾開放納入區縣統籌管理,試點推動全市中小學適時開放,但多數中小學仍表示,出于安全考慮,加上假期值守人員減少,暫時還無法對外開放。
記者走訪發現,暑假期間,大多數中小學校大門緊閉,如無特殊情況,居民基本進不到校園內。
開放難在“安全與管理”
根據《重慶市2024年度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公告》,我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21平方米。為何居民仍然期待開放學校體育場地?
中國建筑學會常務理事、重慶設計集團資深首席總建筑師徐千里分析,近年來,重慶市一直積極探索和推進補足群眾性體育運動設施的短板,我市體育場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學校數量明顯增加,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但因為山地城市用地條件等限制,以往城市規劃中相關功能的普遍不足,致使我市城區普遍缺乏群眾日常需要的體育運動場所,現有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分布不均衡,同時存在功能老化、利用率不高等問題。”
而從政策方面來看,多部門也相繼出臺政策鼓勵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
2009年《全民健身條例》要求公辦學校創造條件開放體育設施;
2017年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印發意見,明確具備條件的學校應推進場館開放;
2019年相關意見鼓勵地方免費或優惠開放公共運動場所;
……
對此,不少學校表示,體育場地開放效益和運行效果不盡理想,還存在諸多方面的困難和問題。
大學城一所高校后勤保衛處負責人表示,大多數學校未實現體育場地設施與學校教學區、生活區相對獨立,也沒有設置物理隔離,難以保證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不受影響,“體育運動本身存在安全風險,校外人員在校運動一旦出現安全事故,極易滋生矛盾糾紛。”
“學校面向社會開放體育場地設施,改造、添置、更新、維護、運行和聘請管理人員都需要經費。”多所高校體育場館運行維護部門表示,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場館開放管理人才隊伍建設、風險防控和安保機制建設、經費投入、社會力量參與等,都是影響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的關鍵因素,需要多部門的參與和支持。
中小學校園為何也存在開放難問題?
某高中體育老師認為,潛在突發安全事故的風險給學校安全管理帶來相當大的壓力,基本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此外,學校向社會開放體育場地也不是學校單方面能夠承擔的,需要進一步明確組織管理部門。
讓存量資源“活”起來
那么,已經面向公眾開放體育場地的高校,情況又是如何?
作為較早向公眾開放的高校之一,西南大學依托“課內外一體化”管理模式,該校制定分時段開放制度,并通過智慧平臺實現線上預約與動態調度,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據統計,自校園向社會開放以來,西南大學日均服務校外群眾超千人次,有效緩解了周邊社區體育資源短缺問題,起到了有力服務社會、促進全民健身的作用,進而推動群眾體育高質量發展。
“高校運動資源開放指向‘健康中國’戰略下全民參與的核心理念。”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副校長趙玉芳曾表示,西南大學的實踐經驗表明,通過科技賦能、政策協同與社會資源整合,能夠有效推動政策落地,未來可進一步把高校的體育育人功能與全民健康需求深度融合,最終實現以體育促進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
“在存量時代面臨種種發展問題和矛盾的時候,需要依靠一個個城市社區持續深入地更新改造,推動城市文化和活力的整體復興。”在徐千里看來,推進校園體育設施對外開放,也是城市更新中“存量提質增效”的重要體現。
為緩解供需矛盾,徐千里建議,在推進城市更新行動中,結合十五分鐘生活圈的規劃建設,高度重視、合理布局并充分利用群眾性體育運動設施和場所,如利用重慶大量的橋下空間、街頭綠地等零星用地建設更多的運動場所,提升現有運動設施和場地品質。同時,可以借鑒一些先進城市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深入探索將有限的群眾性體育運動資源充分利用的途徑和機制,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多符合他們體育運動需求的場所。
“校園場地開放涉及學校、社區、政府等多方面力量,需要平衡安全和開放、效率與公平之間的關系,考驗著當地治理能力水平和管理水平。”鄧明鑒期待,相關工作協調力度再大一些,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切實解難題、辦實事,把更多“呼聲”變成“掌聲”。
鏈接
● 江蘇省句容市
今年暑假,江蘇省句容市35所城鄉學校的體育設施陸續向市民常態化開放。市民只需攜帶身份證與一寸照片,前往學校對應的社區簽署《居民進校活動協議書》,便可免費領取會員卡,在規定開放時間內憑卡入校鍛煉。
為確保學校體育設施開放順利開展,句容市各相關部門提前部署、周密統籌,從會員卡申請登記流程、明確開放時段、公開監督電話著手,并對學校體育設施開展全面檢查與維護,制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及應急處置預案,全力保障學校設施開放安全有序、便民高效。
● 廣東省深圳市
自2021年起,廣東省深圳市教育局先后印發《深圳市教育局關于進一步推進中小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并聯合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制定《“i深圳”體育場館一鍵預約平臺場館開放工作指引》,明確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范圍、管理標準、資金保障等具體要求。
在此基礎上,推動所有符合開放條件的公辦中小學校100%接入“一鍵預約”平臺,全面面向市民預約開放。同時,積極鼓勵市屬高校、民辦中小學校接入該平臺,逐步對外開放。
在學校場館社會化管理層面,深圳市通過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統籌運營,在提高設施使用效率、提升社會效益的同時,降低管養成本、厘清安全責任,從而實現學校體育場館規模化對外開放與規范化運營。
目前,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寶安、龍崗、龍華、光明、坪山、大鵬新區等區的學校體育場館,均已委托第三方運營公司運營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