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濱,夔門之畔,奉節縣是三峽庫區的腹心地帶。如今,這里一江五河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空氣優良天數每年超350天,工業廢氣、交通污染、城市揚塵等問題得到有效治理。這份生態答卷的背后,離不開奉節縣人大常委會對監督方式的變革——以“可視化監督”破題,進而推動智慧化監督升級。
把問題拍成“現場直播”
代表視察、聽取報告等監督方式,有時會因依賴文字表述而顯得“隔靴搔癢”。如何讓生態環境監督看得見、摸得著、有力量?奉節縣人大常委會創新推出“調研報告+專題片”模式。
“用鏡頭語言聚焦具體問題,才能做到‘有圖有真相’?!笨h人大城環委主任委員羅青海解釋道。2023年5月,在審議縣政府關于環境保護“一法一條例”實施情況報告后,縣人大城環委組織常委會委員、人大代表及政府部門負責人開展“回頭看”。調研組沿長江及朱衣河徒步加乘船16公里,全程記錄下排污口、斷頭路、暴露垃圾等突出問題。當調研專題片在縣人大常委會會議上播放后,住建、城管、交通等9部門負責人當場認領問題,帶著點位照片明確整改時限與責任人。如今,這種“可視化調研”已成為常態,“只要有需要,隨時出發?!绷_青海說。
可視化監督的價值,不僅在于清晰呈現問題,更在于打通了從發現問題到推動解決的快速通道。2023年7月,針對礦產資源專項整治,奉節縣人大常委會將新發現的問題點位制作成專題片,安排在縣委常委會會議上播放,縣委主要領導當場指示“縣政府專題研究,細化分解落實”。
同年8月,飲用水安全專題片揭示水源地保護漏洞后,縣委將其列為“第一要務”,縣政府牽頭成立專班限期整改,縣檢察院更據此啟動民事公益訴訟。這種“一竿子插到底”的監督穿透力,有效轉化為跨部門協同治理的推動力。數據顯示,自啟用“可視化監督”后,奉節縣生態環境問題發現效率提升40%,整改周期縮短30%,真正實現了“用數據說話、讓問題顯形”。
讓數據跑出“治理閉環”
2024年底,在縣人大常委會的持續監督和推動下,縣生態環境局建成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項目。該項目通過規范設置標志牌,在雨污混流地帶安裝視頻監控、水質及流量在線監測設備,結合物聯網、AI智能識別、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了對全域長江入河排污口的動態監管,建立起長效監管機制。
與此同時,縣人大常委會還結合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應用系統,依托“江清岸潔”“奉廢通”等特色應用,為代表履職和監督工作提供動態信息支撐?!拔覀円研纬伞l現問題—專題審議—政府整改—代表跟蹤’的閉環鏈條,覆蓋生態環保、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多重領域?!绷_青海介紹。
下一步,奉節縣人大常委會將繼續深化“智慧化監督”,通過AI識別、大數據預警與代表履職應用聯動,同時探索建立人大與檢察、監察、審計等監督力量的數字化信息共享與協作機制,放大監督疊加效應。
“當專題片里的黑臭水體變成清流,當垃圾山變成綠化帶,我們就知道,這條創新監督之路走對了?!狈罟澘h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以“可視化監督”為抓手,使其不僅成為監督利器,也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的生動教材,為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貢獻人大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