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載春華秋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在中華大地深深扎根。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重慶始終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論”,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通過系統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關鍵領域治理創新,持續擦亮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金字招牌”,加快實現生態環境價值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貢獻著上游擔當與實踐經驗。
連日來,本刊記者深入實地走訪,探訪了市級有關部門和各區縣在生態環保領域改革發展中取得的豐富經驗、創新做法及顯著成效。
以制度之力護生態
企業栽種70棵桂花樹,替代性修復梁灘河水生態
近日,走進沙坪壩區回龍壩鎮梁灘橋村,夏日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2024年4月,由重慶市檢察院一分院聯合沙坪壩區檢察院打造的全市首個生態修復“試驗田”在此開放。原來一塊被污染的廢地,如今成了一片生機盎然的“試驗田”,70棵桂花樹迎風挺立,引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
這是重慶創新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的一次成功實踐。
梁灘橋村的蛻變還要從2020年說起。某企業負責人吳某為節省工廠廢棄物處置成本,長期將加工產生的鋁渣直接傾倒入廠區附近的梁灘河,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
“接到群眾舉報后,我們立即聯合區檢察院開展調查?!鄙称簤螀^生態環境局法制宣教科工作人員李志遠回憶,現場檢查時發現河溝水體已受嚴重污染,沉積大量鋁渣。區生態環境局第一時間啟動應急處置,并委托第三方鑒定中心評估,最終確認該違法行為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價值達20余萬元。
案件辦理中,“行政+司法”聯動機制發揮了關鍵作用。沙坪壩區檢察院全程參與,對調查取證、損害評估、賠償磋商等環節進行法律監督,還就賠償方式、執行標準等提出專業意見,推動案件順利解決。
“起初吳某對賠償金額有質疑,但在磋商環節,我們和檢察院詳細說明了違法行為的嚴重性,并向其出示專業鑒定報告,吳某最終認可了結果。”李志遠介紹,即便企業無力賠償,責任人也需通過勞務賠償、參與生態保護活動等方式履行義務。
最終,在沙坪壩區生態環境局與區檢察院的努力下,吳某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違法性和危害性,同意繳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3858元,并種植70棵桂花樹,用于水生態環境損害的替代性修復。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最大優勢,在于實現了行政執法與司法保障的有機銜接。”李志遠表示,行政機關發揮專業監管優勢,司法機關提供法律強制力保障,兩者協同發力,既提高了環境違法成本,又確保了生態修復實效。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有哪些方式?李志遠介紹,主要包括:替代性修復,無法原地修復時,在其他區域實施等值修復;原地修復,直接修復受損區域;貨幣補償,適用于確實無法修復的情形。
吳某違規排放鋁渣案正是“替代性修復”的典型案例。目前,沙坪壩區42件相關賠償案中,28件采用這種方式,占比達66.7%。
為保障修復效果,沙坪壩區建立了完善的監管機制:替代性修復項目需責任主體提供詳細方案并接受定期檢查;原地修復項目需通過第三方專業機構鑒定驗收;貨幣補償資金納入生態修復專項資金池,用于區域生態環境整體治理。
在已栽桂花樹的基礎上,為了更好體現生態檢察與農耕文化的融合,市檢察院一分院、沙坪壩區檢察院趁熱打鐵,依托“生態檢察修復示范基地暨和順茶館”規劃了一片配套試驗田,成為“生態修復+”模式的典范。
如今,梁灘河畔的試驗基地內,不僅設有生態增殖放流示范點,還開辟了多塊試驗田,邀請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蒲袌F隊入駐,開展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等技術創新研究。李志遠介紹,在“賠償—修復—收益”的良性循環下,企業通過替代性修復彌補過錯,科研機構獲得研究場地,村民也增加了收入來源。
借金融之橋促轉化
全國首例水庫碳匯交易簽約,漢豐湖生態價值變現
2025年6月16日,開州區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迎來重要時刻——全國首例水庫水生態碳匯交易在此簽約。三峽新能源淮南光伏發電有限公司以70.3萬元的價格,成功受讓了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過去兩年產生的碳匯資產。
“這一機制開創了‘生態修復—碳匯核算—市場交易—資金反哺’的全鏈條價值轉化模式?!遍_州區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何祖勇表示,此次創新標志著開州綠色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破解生態保護“輸血難”問題提供了市場化解決方案。
為何選擇漢豐湖?作為三峽庫區最大的內陸湖,其15平方千米的水域內植物資源豐富,能有效吸收二氧化碳、減少碳排放,具備強大的“碳匯”能力。“我們將漢豐湖岸線及消落區的植被都納入碳匯計量體系,通過‘植被固碳—土壤增匯—水文減排—生物協同’四位一體的相互作用,實現消落帶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的系統性提升?!遍_州區水利局工作人員熊濤說。
這場交易并非簡單的買賣,而是為“綠水青山”尋找市場化定價機制,其中“資金反哺”環節尤為關鍵。熊濤介紹,碳匯交易所得資金都將納入區財政收入,再專項用于生態修復和長效運維,形成可持續的生態保護資金循環。
嚴謹的制度設計和科學的計量體系,是這場碳匯交易成功的保障。今年3月,開州區啟動漢豐湖碳匯交易工作。3月26日,相關部門選定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開展碳匯核算技術服務;4月,《漢豐湖水生態產品碳匯核算方案》通過專家評審;專業評估機構對8.32平方公里修復區進行價值評估,確認2023年至2024年碳匯總量達8784噸,參照全國碳交易市場價格,評估價值70.3萬元。隨后,開州區水利局在重慶市聯合產權交易所對此進行掛牌交易,最終由三峽新能源淮南光伏發電有限公司成功受讓。
“首次購買水生態碳匯產品,獲得交易碳匯憑證后,可用于后期開展碳資產儲備與增值管理,為企業未來發展蓄能?!比龒{新能源淮南光伏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魏良如表示。
何祖勇表示,此次簽約首次將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量化并推向交易市場,標志著湖泊治理從“生態保護”向“價值變現”邁出關鍵一步。
靠融合之路謀發展
“荒山”變身4A景區,金鰲田園年營收超2700萬元
盛夏7月,大渡口區金鰲田園草木蔥蘢,五色梯田如畫卷鋪展,水蜜桃掛滿枝頭。這片依偎長江之畔、占地5800畝的區域,2024年成功獲評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成為全市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樣板,也為城鄉融合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誰能想到,如今環境優美、宜人富民的金鰲山,曾是大片閑置的“荒山”?
“過去,金鰲村以傳統農業為主,產出在農業強區面前很不起眼?!贝蠖煽趨^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張遠征介紹,在建設之初,區農業農村委就錨定“生態是金鰲山的底色”主題,沿主干道布局10公里“向日葵—櫻桃—水蜜桃”經濟景觀帶,規?;N植五色水稻、小麥等特色作物1700余畝,不定期舉辦農事體驗活動,讓生態資源逐漸轉化為旅游吸引力。
大渡口區還充分利用金鰲山優越的自然資源和厚重的人文稟賦,依托良好生態環境改造土地。其中,改造柑橘園2000畝,培育綠色食品A級“春見”柑橘;建立“糧油—芍藥”復合生產基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價值;引入市場主體依法依規盤活土地資產,推動鄉村產業從政府主導轉向市場化運營。
“去年,金鰲村通過糧油—芍藥套種等模式,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30萬元;今年新增的藍莓智慧種植基地,預計農戶年均增收8000元。”張遠征表示,這種多元利益聯結機制不僅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還培育出新型職業農民50多人。以此為契機,當地創新發展生態文旅產業,成功孵化民宿、農家樂29家,年營收達2700萬元,生態富民效應顯著。
在此基礎上,金鰲山創新建立土地“二次流轉”機制,村民通過土地流轉收益、項目運營分紅、自主經營創收等方式,實現租金+薪金+現金+股金的“四金增收”。這一機制集約盤活30余畝建設用地指標,引入社會資本1.5億元,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市場活力。
政策的春風吹進家家戶戶,金鰲村黨支部書記劉歡帶頭響應,動員家人改造自家房屋經營農家樂;村民楊生海將老舊農房改造成非遺手藝工坊“家和扎染工坊”,夫妻倆以金鰲山四季植物為染料制作扎染產品,帶游客體驗傳統技藝;“多多小院”老板劉鑫不僅自家生意紅火,還帶動周邊農村婦女就近就業。
如今,近30家各具特色的民宿在金鰲田園運營,演繹著“詩與遠方”的浪漫。
今年下半年,金鰲山將實現水電氣訊及污水管網城鄉一體化覆蓋,同步新建休憩廣場、生態停車場等便民設施。隨著軌道18號線金鰲站開通與3條上山公交專線投運,“快進慢游”低碳交通網絡即將形成;配合登山步道、健跑綠道等配套建設,將為金鰲山田園綜合體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提供堅實基礎。
聚全市之智見實效
今年上半年重慶“九治”交出亮眼成績單
三個案例折射出重慶生態治理的多元創新。當這些實踐匯聚成全市合力,又會交出怎樣的“綠色答卷”?
7月10日,2025年上半年美麗重慶建設工作情況發布會通報,今年上半年,重慶持續完善“九治”(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生態治理體系,多項工作成效顯著。
在水環境治理方面,扎實推進“三江”干流和5條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并與毗鄰省份建立長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截至今年6月,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
大氣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完成123項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項目、17家水泥等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淘汰治理老舊柴油車7萬余輛,重慶藍天白云頻現。
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提前完成動態清零,1314個、305萬平方米黑臭水體全部治理,惠及82.2萬人。同時,重慶建立生態安全協調機制,排查企業3437家(次)、整改隱患260個,并推動生態價值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