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202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強調要“統籌發展和安全”。2025年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胺€”是抗風浪能力和低風險狀態的集合,“進”顯示著發展是在得到充分安全保證的基礎上形成的優良韌性和逆勢增長力,“穩中有進”也為安全帶來了更豐厚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實力優勢。實踐表明,越要推動高質量發展、確??傮w國家安全,就越要做好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工作。更好實現全年發展預期,確?!笆奈濉币巹潏A滿收官,就必須更加扎實有力統籌好發展和安全。
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統籌好發展和安全
近年來,我國總體上保持高質量發展勢頭。其要因之一就是注重做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確保了安全能夠很好滿足發展的這一基本需要。高質量發展要保持良好勢頭、持續進行下去,就一定要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工作在既有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抓實抓好、抓出更高成效。
高質量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和實現過程。作為目標,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精進的安全工作來提供更加優良的安全保障,并由此得到順利而充分的推進和實現。作為過程,高質量發展需要在具體的安全環境和安全時空中進行,由此得以極大減少風險帶來的羈糜之煩、后顧之憂,以更大的自由和安心踏實去專注于加快提高新質生產力、創造和積累更多優異的發展成果。實質上,高質量發展正是在高水平安全保障下實現的優異增長。高質量發展要不斷邁上新臺階,就完全需要有更持續可靠的安全保障。
發展和安全之間是緊密關聯、互為條件、相互支撐、相輔相成的關系。發展要以安全為前提,要依托于安全的支撐,因而內含了安全的因素和實質;安全以發展為基礎,依托于發展的物質支撐,因而體現著發展的實質和特征。沒有安全,發展就沒有保障;安全不足,發展就會打折扣;安全實質不飽滿,發展就不會有飽滿的質量。發展離不開安全,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優良的安全。安全雖也是一項獨立的領域,但首先要為高質量發展服務并成為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內因之一,當然也要從發展成果中獲得源源不斷的物質支持。
種種事實表明:風險一旦來襲,發展就難免遭受影響挫折;來襲風險越大,發展受損受阻就會越大直至于崩潰、衰退;而一旦有了安全保障,發展就有了防波堤、減震器,就能夠增強抗風浪能力,保持增長的韌性和向好的勢頭。因而,高質量的發展在背后必定有一個高水平的安全;高質量發展要靠高水平安全而后得以穩進、實現,高水平安全對高質量發展一直起著前提性保障作用。發展不能脫離安全而孤軍突進,只有在能夠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放開手腳、順利推進;否則,就可能付出慘重代價。當然,發展也是安全的物質支撐和必要條件,是增強安全實力和優勢的基礎。
這就是說,高質量發展就是在安全的保障和協同下不斷取得進展和成果的,是發展自身符合規律、符合實際并同步做到有效防控風險、獲得安全保證的綜合結果。而安全則通過提供前提性的安全環境和安全保障,成為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條件。很明顯,高質量發展要持續推進,就一定要有持續的高水平安全。
統籌好發展和安全是關乎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頂層工作
從實踐看,統籌發展和安全不是一般的政策掌握與平衡協調,而是一項在治理頂層牢牢把控、有效平衡發展和安全的宏觀治理。這既包括戰略掌控、戰役協調、戰術協作三個運行層面,也包括頂層前瞻、頂層考量、頂層設計、頂層施行、頂層調節、頂層協同等一系列具有綜合性特征的宏觀認知與宏觀舉措。本質上,這是一個由全方位統籌協調、善治與安全、可持續增長的動力和實效等等聚合生成的綜合協調過程。
因而,統籌發展和安全實際就是一種旨在確保發展和安全協同一體的頂層工作,是一種直接表現著治國理政重大實踐實質的“彈鋼琴藝術”。扎實有力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就是全方位做好這種頂層工作的過程。滿足高質量發展需要、形成高質量發展結果,則是這種“彈鋼琴藝術”的預期目標和行動結晶。
為了不斷推動和實現高質量發展,也為了順利實現長期的發展目標和安全目標,特別需要通過不斷總結經驗、深化認識來科學把握、正確處理好發展和安全之間的關系。要從治國理政的高度著眼,實質性理解、掌握、運用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宏觀治理機制,不斷改進和優化工作中的“彈鋼琴藝術”,把兩者的相互關系平衡好、處理好,把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在相互協調中分別辦好。這也就提出一個要求,要緊貼“實戰”,下更大功夫,以更大的力度和效度,不斷做深做細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工作,保持發展和安全之間高度協同、步調一致,進而滿足高質量發展對安全的需要。
統籌發展和安全是黨治國理政的重大原則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笨梢?,統籌發展和安全不僅是事關發展全局的綜合性工作實務,而且是定位于治國理政職責履行的政治性原則要求。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每個責任主體都要始終注意從政治上科學看待、正確把握統籌發展和安全這項工作。
對于這一原則要求,首先要從政治上進行全面的認識和把握。一方面,發展是頭等大事,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因而,工作上就必須一心一意謀發展,只爭朝夕抓發展,千方百計促發展,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創造新發展奇跡。另一方面,安全同樣十分重要,安全是發展的前提,沒有安全就不可能發展,有了安全才會有發展的全面成功。因而,也要像抓發展一樣抓安全,特別是要按照總體國家安全觀,不斷強化風險意識、危機意識與安全意識,時刻上心顧安全、全面透徹抓安全、全力高效保安全,堅決防止和糾正不顧安全求發展、不計一切換發展,堅決克服和鏟除各種各樣的形式主義。
辯證統一看,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就是要同步兼顧發展和安全,就不能有意無意割裂兩者的內在聯系,既不能脫離具體的發展來談安全,也不能脫離具體的安全來談發展。從意識到行動都要高度自覺把發展和安全緊密關聯起來,使之在實踐運行中充分互動、有機一體,不斷形成和放大一系列事關全局的效能效應。與此同時,發展離開安全,就不能踏實、沒有保障;安全離開發展,就失標失焦、沒有源泉。不講發展或者沒有發展,就會掏空安全的物質基礎和實力實效而讓風險四出、危機四伏,就會使安全變得落后衰微、虛弱脆弱、不堪一擊。而不講安全或者沒有安全,就會出現種種漏洞、風險甚至危機,以至于發展就會驟然面臨更多更嚴重的危險、威脅、困境。
這一原則要求的核心要義在于:發展和安全兩個都重要,兩手都要硬,兩者不能偏廢。對責任主體來說,就是要全面兼顧、認真履行好這兩項重大職責。制度上,則是治國理政實踐中已實行的一崗雙責、黨政同責。而具體奉行好、落實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原則要求,就要有始有終、慎終如始,以高超的“彈鋼琴藝術”,把這項統籌工作有聲有色、平衡協調,全面持續推進下去。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決心,堅決克服任何程度以GDP代安全甚至代發展的傾向,堅決防止片面的發展觀。要確保平衡,達成協調,促成協作,使發展和安全在既有水平的基礎上不斷實現更高程度的相互匹配、相互協同、相互轉化、相互支持、相互推動,確保把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同步做好。另一方面,要以更大的政治自覺和政治擔當,以更強的風險意識和憂患意識,看待當前和未來的發展全局與安全形勢,時刻居安思危,聚焦風險防治,加強風險管理,摸排清除各種隱患,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歸根結底,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就必須結合新發展理念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貫徹落實,把治國理政重大原則要求轉化為各個責任主體的戰略行動和日常工作,在極大增強責任意識、憂患意識的前提下進一步增強謀發展和抓安全的動力、平衡力,著力打通在統籌上的各種堵點,切實、同步解決發展難點和安全難點,在孜孜以求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全力創造高水平安全,確保履行好一崗雙責、黨政同責的職責要求。
把統籌發展和安全貫穿“十五五”規劃制定實施評估全過程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就要著眼未來發展,在深入總結、加深認識的基礎上加以綱要化、方案化、行動化和結果化。為此,要將其作為一個重點方面全面嵌入“十五五”規劃全過程,使之既能戰略化頂層規劃又能日常化落地操作,確保在明確的框架下做到更加扎實、更有成效。
把統籌發展和安全貫穿“十五五”規劃制定全程。以制定“十五五”規劃為契機,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確立為這個發展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入研究把握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科學內涵、工作要求和實施要點。要廣泛聽取和匯集相關的意見建議,以綱要的形式,突出價值導向和責任底線,而后加以綜合提煉和具體梳理,對發展、安全、現代化全局和統籌自身作出全盤考慮和戰略安排,做好以原則化、目標化、任務化、政策化、規范化和操作化為特點的頂層設計和戰略決策,為“十五五”時期具體施行、深度推進、有效達成統籌發展和安全提供一個好的指導性方案。
把統籌發展和安全貫穿“十五五”規劃實施全程。通過執行“十五五”規劃,才能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認識、要求、動力、方案和關鍵要點轉化為整個規劃期的具體行動。而這樣的行動就是各責任主體嚴格執行重大原則、高效實施戰略決策的工作實踐,是一種要全程細致耐心、切實到位的日?;巹潏绦谢顒印榇?,要在規劃執行全過程保持“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謹慎勤勉和用心著意,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全部要求、要點和要義具體執行好,在使得統籌工作本身高水平展開的同時,確保發展和安全兩個目標得到高效能促進、高質量實現。
把統籌發展和安全貫穿“十五五”規劃評估全程。“十五五”規劃一經實施,相應的評估就要隨即啟動并連續進行到規劃的終結。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規劃一旦開始實施,就要開啟相應的專項評估和綜合評估,必須隨規劃評估的總體安排具體做好開局評估、中程評估和收官評估,同步做好及時反饋、精細化調整和完善規劃及其再實施等追蹤決策的各項工作,使得規劃本身在執行中不斷變得更加完整、縝密,也使“鋼琴彈奏”做得更加和諧、純凈、精一,確保整個規劃實施不斷優化、持續精進。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