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直接影響著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近年來,南通市海門區以法治建設為軸線,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實現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生態宜居的有機融合。
固本拓新,系統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國家安。海門區以法治思維貫穿治理全程,堅持黨建引領,通過盤活資源厚植法治土壤,借助智慧賦能提升治理效能,形成了黨組織統籌下高效協同的基層治理格局。
黨建引領,夯實法治實踐根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海門區堅持黨對法治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將法治建設納入全區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以清單化、節點化、責任化推進“一規劃兩方案”任務落實。建立健全常委會“第一議題”制度,堅持高頻研判、高位協調,對提升法治營商環境、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等法治建設重點工作、重大課題推進情況進行專題分析點評、研究部署。創新“人大監督+執法監督”“執法監督+檢察監督”“紀委監督+法治監督”融合聯動機制,形成跨部門協同監督體系。
盤活資源,厚植基層法治土壤。將法治元素融入沿江景觀帶建設,串聯張謇法治文化園與青少年研學中心打造“法治記憶軸”,營造“抬頭見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治理生態。組建“理論宣講+法律服務+文明實踐”的“8+N”志愿服務總隊,依托“山歌小戲講法理、小巷黨課傳黨聲、小院課堂話治理”等載體,累計組織法治宣講1800余場次,覆蓋群眾3.2萬人次。融合民法典條文與村規民約,形成“紅白事報備制度”“宅基地使用公約”等12類德法融合規范。構建“有事好商量+援法議事”雙軌機制,將宅基地分配、集體資產處置等32類高頻事項納入民主協商流程,通過“村務民主聽證+法治專家列席”模式,形成“議題收集—法律初審—民主表決—執行監督”全閉環。
智慧賦能,提升精準治理效能。以科技賦能法治實踐,打造基層治理“智慧大腦”,顯著提升治理精度和效率。高標準建成區鎮兩級區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對涵蓋社會治安、公共安全、城鄉管理、環境保護、民生服務等6大類146項網格服務事項進行動態管理、精準派單、高效處置,實現全域管控、權責清晰、服務一體。依托“智慧矯正一體化平臺”,實現社區矯正信息數據互聯互通、動態共享,確保社區矯正對象管理“零脫管”,有效提升法治執行的精準性和安全性。
協同聯動,全面激活基層發展動能
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海門區因地制宜探索營商環境工作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的良性互動、有機結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為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了生動實踐和法治路徑。
全周期要素保障,筑牢發展根基。重大項目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基層依法治理的堅實支撐,海門區構建“事前盡調—事中防控—事后審查”的全流程法治護航體系,組建由124名公職律師與86名社會律師構成的“重大項目法律服務團”,為海太長江隧道、北沿江高鐵等省市重點工程提供從招商引資協議審查到投資融資風險防控的全鏈條合法性審查。通過多維度伴隨式服務,將法治關口前移至項目策劃階段,實現重大項目落地合規率100%,以法治剛性守護發展底線。
全鏈條審批革新,激活市場活力。以“極簡審批”為突破口,將法治理念深度融入行政服務改革,打造“一窗綜辦”集成服務體系。整合23個部門136項涉企許可事項,企業開辦全流程壓縮至0.5個工作日,實現“拿地即開工”在產業項目建設中常態化。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抓手,將社保、醫療、就業、養老、身份證辦理等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前移至鎮村便民服務中心(站),開通戶口遷移“跨省通辦”、互聯網云端問診、自提點寄提等便民服務,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全領域監管升級,提升治理效能。深化“跨部門”綜合集成監管,建立“行政執法監督碼”全過程追溯系統,實施“白名單+安靜日+監測點”三維保障制度,涉企檢查頻次同比下降41.1%。推行“不見面”非現場執法,在生態環境領域,強化污染源自動監控和異常預警管理,組建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市場監管等領域的法治體檢服務團隊,提供“邀約式”法治體檢服務。
全方位產權守護,破解創新痛點。成立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疊石橋工作站,構建覆蓋“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保護體系。針對直播電商等新業態開展“知識產權護航專項行動”,共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300余萬元。通過“專利質量提升百日攻堅”行動和“雙庫聯動”培育機制,切實強化專利質量根基與侵權風險源頭防控,為創新發展清除侵權陰霾,激發基層的創新活力。
潤心聚力,精準繪就基層善治圖景
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海門區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規范化執法,構建生態法治“清源工程”。積極探索構建“大數據+指揮中心+綜合執法隊伍”新模式,整合污染源自動監控、環境信訪、移動執法、行政處罰、區域聯動指揮五大功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保障。沿江生態建設成為全省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典型,探索實踐生態環境“損害—擔責—修復”模式,鼓勵生態賠償義務人主動開展“自行修復”“替代修復”“勞務代償”,實現生態價值最大化。一起案件入選長三角區域第二批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十大典型案例,法治有力護航綠色發展。
數字化復議,深植治理末梢“法治根系”。創新打造全省首個行政復議智能助手“復e通”,采用“功能體系+技術架構”雙輪驅動模式,系統集成輔助閱卷、智慧聽證、法條類案智檢、智能問答、證據回溯等六大功能模塊,覆蓋全流程應用場景。行政復議類案檢索效率提升95%,文書制作效率提升90%,案件審理周期縮短50%以上,開創“技術賦能治理、智能提升效能”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精準化護權,澆灌民生權益“法治葉脈”。打造特色品牌“援鏈惠民”,布局新業態“新驛家·貨車司機之家”、機器人產業鏈“鏈上之家”等法援站點,專業團隊進駐,按需服務,連點成鏈,獲評江蘇省“法援惠民生”特色品牌。聚焦農民工、婦女兒童等群體,開展“法援惠民生 解憂煩‘薪’事”專項行動,開辟“欠薪案件綠色通道”,累計為1400名農民工追回薪資約1500萬元,相關案例獲江蘇省法律援助典型案例,推動法治服務從“政府供給”向“群眾需求”轉變,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治理微循環。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海門區委書記)
責任編輯: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