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壯大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挖掘鄉村特色資源,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才能托住群眾穩穩的幸福。東臺市是聞名遐邇的“西瓜之鄉”。西瓜常年種植面積近30萬畝、年產量近100萬噸、年產值超30億元,是東臺最具地域特色的金字招牌。近年來,東臺市通過品牌建設、科技創新、業態融合,將“東臺西瓜”這個“土特產”,打造成了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金名片”,讓當地農民依靠西瓜種植充實了自己的“錢袋子”。
資源稟賦成就西瓜巔峰品質
東臺地區“氣候—土壤—水文”系統形成的資源組合具有不可復制性,東臺西瓜高糖薄皮特性是鉀素供給、夜潮保墑、光溫協同三大機制共同作用的必然產物。適宜的氣候,為東臺西瓜生長提供了優越條件。東臺市位于北緯32°33′—32°57′的亞熱帶—暖溫帶過渡區,年均日照時數超2000小時,無霜期長達220天。西瓜生產期間平均氣溫20.4度,晝夜溫差達12℃以上。強光照促進光合作用,高積溫加速糖分合成,大溫差抑制夜間呼吸消耗,實現西瓜糖分高效積累。這樣的光熱組合加快瓜氨酸、番茄紅素、蛋白質和VC等特色物質形成,降低中心糖與邊糖梯度,成就了東臺西瓜細嫩鮮甜、回味留香的產品特色。東臺的土壤非常適合種植西瓜。東部沿海產區(即老204國道以東)屬于江淮沖積母質發育的濱海平原,特有的沙壤土透氣性好、排水力強,獨特的“夜潮性”保持了土壤穩定的墑情,實現“自動灌溉”;成土母質以含鉀豐富的伊利石為主,含鉀量達130—205ppm,使果肉內果糖、蔗糖與葡萄糖比例得到優化,糖酸比控制在27%左右,達到理想風味。充沛的雨水有助于西瓜生長發育。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生產季節雨水調勻,西瓜膨大期(3—6月)降水量占全年34.7%,平均相對濕度70%左右,滿足了西瓜的生長需求;優質灌溉水源達到綠色食品灌溉水標準。以上這些都使得東臺西瓜水分十足,適口度極佳。
改革春風推動產業規模發展
東臺地區種植西瓜歷史悠久,自古就有“高田好種瓜,低田能放鴉”的諺語。據史料記載,范仲淹任西溪鹽倉監時,古鎮已有西瓜集市。20世紀80年代前東臺的西瓜以零星種植為主,在改革推動下逐步發展壯大規模。
土地流轉帶來規模化生產。堅持“保護優先、統一流轉、全面配套”,以三倉鎮、四灶鎮為核心,帶動周邊鄉鎮及弶港、新曹農場等區域推進土地流轉,形成集中連片的標準化種植基地,為規模化生產奠定基礎。
套種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20世紀90年代起在當地推廣糧瓜、棉瓜套種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重點培養西瓜種植大戶,鼓勵他們實行規模化經營,農戶種植規模普遍達30—50畝,部分達200—300畝,改變了分散種植格局。
以點帶面推進產業化發展。依托特色村(如三倉鎮官苴村、四灶鎮上官村)的輻射效應,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產區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西瓜種植向規模化、產業化邁進。目前,東臺已成為全國著名西瓜產區,規模居江蘇首位。
科技創新增強產業源生動力
東臺西瓜產業化水平的持續提升,關鍵在于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推進品種更新、提高栽培水平、改進管理方式,進一步提升內在品質。
加快優質品種更新。與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建成優質西甜瓜生產示范基地,依托吳明珠院士工作站,每年引進幾十個西瓜品種試種,從中篩選品質優良、產量潛力高、市場適銷對路的品種向農戶推廣;堅持以小果型精品西瓜為主,搭配中果型品種的種植路線,滿足不同市場需求。每年在西瓜育苗、定植和坐果關鍵時期,舉辦專題流動培訓班,聘請資深專家、教授現場講課,重點傳授良種良法配套技術。
堅持科學栽培模式。重點針對西瓜不耐連作,不宜重茬的實際,開展連作障礙治理,推行異地連片輪作模式,統籌規劃瓜糧輪作區和技術集成示范區,實現西瓜產業持續發展。同時,大力推廣環境調控、株型調節、人工授粉、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推廣成果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推行標準生產管理。制定“東臺西瓜”育苗、輕簡栽培、質量控制、品牌管理、產品分級、標識使用一系列標準,加快產業標準化發展。推廣標準鋼架棚多層覆蓋栽培,提升西瓜抗災能力。加速推進“機器換人”,開展西瓜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推廣耕整一體、軌道運輸、輔助裝卸等實用機械。依托東臺國家現代農業園區、東臺西瓜博物館,促進優質農產品展示、質量檢測、農村電商、農產科技體驗一體發展。
深耕綠色農業優勢。探索“東臺西瓜”標識解析追溯,建立地理標志農產品追溯系統。開展網格化質量安全監管和質量安全執法監管抽查,創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西瓜)基地,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100%。
多維營銷提升產品品牌價值
東臺一直注重西瓜的品牌建設,早在2006年就注冊國家產地證明商標“東臺西瓜”。“東臺西瓜”先后被國家農業部評選為全國第一個瓜類作物“中國名牌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東臺也被國家九部委聯合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近年來,東臺依托“國字號”金字招牌,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構建“東臺西瓜+”品牌體系,通過系列舉措放大品牌優勢,助力鄉村振興。
培育專業經營主體,完善產銷鏈路。發展54家西瓜專業合作社,培育約1200名農民經紀人,提升產業組織化程度;深化與一線商超、知名電商合作,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銷售渠道;舉辦包裝設計大賽,將地域文化融入包裝,讓“東臺西瓜”形象更鮮活。
立體化傳播品牌,擴大市場影響。舉辦“瓜兒熟了”西瓜節、品鑒評比等活動,增強品牌親和力;在上海、南京等地舉辦展示展銷會,借助世界地理標志大會、亞洲果蔬產業峰會等高端平臺推介,提升品牌知名度;產業發展經驗獲央媒集中報道,進一步擴大品牌聲量。
適應多樣化需求,強化多元布局。發布《關于規范使用“東臺西瓜”地理標志商標的告知書》,實施地理標志保護,規范品牌使用,維護“東臺西瓜”主品牌美譽度;在做強主品牌的同時,引導培育“瓜不同”“逍遙農夫的瓜”“三倉優選”等子品牌,形成“一主多副”格局,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
憑借獨特品質與品牌知名度,東臺西瓜同期市場價格較其他產區西瓜高出2元/kg。2025年東臺小果型西瓜田頭均價達12元/kg,畝均收入2萬元;中果型西瓜田頭均價達5元/kg,畝均收入1.7萬元。一批種植大戶年收入超30萬元,高者更是突破百萬元,東臺西瓜已然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瓜”。
責任編輯: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