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從深重苦難走向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偉大抗戰精神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精神燈塔,昭示著民族覺醒的磅礴偉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這份誕生于血火淬煉的精神瑰寶,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愈發閃耀著穿越時空的真理光芒。
深刻領會偉大抗戰精神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新時代賡續偉大抗戰精神,必須深刻領會其豐富內涵。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熔鑄民族魂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際,中國共產黨振臂高呼,喚醒民族救亡圖存的集體意志,引領民眾奮起捍衛家國。“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成為時代寫照。億萬人民的愛國熱忱如火山噴涌,凝聚成“睡獅覺醒震寰宇,豈容蠶食鯨吞;散沙熔鑄作金城,無懼瓜分豆剖”的鋼鐵長城,譜寫了全民族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歷史篇章。正是這融入血脈的愛國基因,匯聚成陷日寇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不僅是抗戰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更是新時代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寶貴精神財富。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挺起精神脊梁。中華兒女為堅守道義、和平與家國完整而英勇獻身、向死而生,彰顯了威武不屈的浩蕩正氣,詮釋了中華民族“舍生取義”的至高精神境界。面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叫囂,中國軍民以血肉之軀筑起尊嚴長城:平型關伏擊戰中,八路軍戰士與敵肉搏至最后一刻;常德保衛戰,八千守軍血戰十六晝夜。這“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讓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最終低下了狂妄的頭顱。新征程上必須將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張揚出來,把偉大抗戰精神發揚光大。
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彰顯民族血性。中華民族的血脈里,自古奔涌著抗擊暴虐的鋼鐵意志與誓死不屈的英雄氣魄。面對強權高壓與兇殘敵人,中華兒女的脊梁堅如磐石,絕不俯首折腰、諂媚妥協。淞滬會戰百萬將士前赴后繼,粉碎日軍速戰迷夢;臺兒莊巷戰,守軍與敵逐屋爭奪;百團大戰破襲正太鐵路,切斷日軍命脈。毛澤東同志豪邁宣言:“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這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正是中華民族不可征服的精神宣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更要彰顯民族血性和勇氣,勇于險灘競渡、揚帆遠航。
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照亮前行之路。縱觀歷史長河,中華民族始終不乏深謀遠慮的仁人志士與肩負重任的國之棟梁。當日寇悍然發動侵華戰爭,其終極圖謀便是令中國亡國滅種。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與軍隊如同不可阻擋的鐵流,一往無前、百折不撓。當“亡國論”甚囂塵上,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如旭日驅散迷霧;在相持階段最艱難時刻,根據地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華僑領袖陳嘉庚奔走呼號:“敵人一日不退,抗戰一日不止!”正是這種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從戰略防御走向全面反攻,最終迎來勝利曙光。新征程上,我們要有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大無畏氣概,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持續提升綜合國力。
偉大抗戰精神具有重要時代價值?
偉大抗戰精神穿越八十載歲月長河,鑄就了彪炳千秋的精神坐標。今天,這一偉大精神不僅未曾褪色,反而更加璀璨奪目。
凝聚復興偉力,堅定強國信念的“精神引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和百折不撓、血戰到底的必勝信念,是激勵中華兒女投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精神動力。面對百年變局的風高浪急,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涌動,科技封鎖、貿易打壓層出不窮等嚴峻挑戰,抗戰精神能喚起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增強國家認同感和責任感,凝聚起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
砥礪斗爭精神,筑牢安全防線的“思想鈣片”。抗戰精神彰顯的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和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犧牲精神,是新時代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這有助于全社會培育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意志品質,增強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不斷鞏固和筑牢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鋼鐵長城和思想防線。
涵養民族韌性,升華人類和平的“價值坐標”。抗戰精神承載的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和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正義立場,深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韌性的重要源泉。弘揚這一精神,對內能培育全民族的堅強意志和高尚品格,提升道德水準和社會凝聚力;對外則彰顯中華民族熱愛和平、捍衛正義的價值追求,有助于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理解和認同,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在新征程上繼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繼承弘揚抗戰精神,要將這一寶貴精神財富切實轉化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與不竭動力。
構建系統化教育傳承體系。必須依托政策引領、制度保障與法治支撐,系統構建起教育傳承體系。要建設國家級抗戰精神研學基地集群,開發沉浸式教育體驗課程;編寫貫穿大中小學各學段的權威教育讀本,開設抗戰精神與時代使命專題課程。將抗戰精神的核心要義全方位深度融入黨和國家教育體系,方能讓偉大抗戰精神煥發新的生機與磅礴偉力。
創新時代化價值轉化機制。推動偉大抗戰精神深度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是價值轉化的關鍵所在。要將抗戰精神蘊含的愛國情懷、斗爭意志、英雄氣概等核心價值,系統嵌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全過程。完善英雄烈士保護法配套實施條例,構建涵蓋名譽保護、榮譽表彰、侵權追溯的閉環機制,重點建立跨部門英烈名譽侵權“黑名單”及聯合懲戒制度。通過系統性制度設計與創新,使精神傳承具化為可執行的標準、可量化的指標與可持續的保障機制,從而將蘊藏于抗戰精神中的磅礴英雄氣概,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驅動國家發展、引領社會進步的強大治理效能。
筑牢和平發展國防根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啟示,就是必須毫不動搖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平需要實力捍衛,唯有掌握歷史主動,才能贏得民族未來。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加速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領域筑牢防線,錨定中國式現代化中心任務,以高質量發展夯實強國根基。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建設與世界一流軍隊相匹配的國防文化,讓和平發展擁有堅強后盾。
(作者系南京審計大學商學院黨委副書記、潤園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