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承載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價值,是民族記憶與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江蘇擁有全國最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已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重要內容。然而,在古城保護更新過程中,保護與利用相互對立的情況時有發生,要么過度強調保護,將歷史文化資源視為阻礙經濟發展的“絆腳石”;要么急于商業化開發利用,導致“千街一面”、文脈斷裂等問題。在人文經濟學視角下,古城保護更新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應強調人文與經濟的互動交融,尋求文脈傳承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點,全力打造人文與經濟雙向奔赴、共同繁榮的高質量發展新形態。
創新文脈傳承,構建古城人文價值體系。立足江蘇地域特色,通過系統性價值挖掘和創新性轉化利用,構建兼具時代特色和江蘇特質的古城人文價值體系。構建獨特文化標識。傳統街區、街道的打造關乎歷史文脈延續和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原則,建立科學完善的文化價值評估體系,重點開展歷史建筑、傳統街巷等文化遺產價值的系統性挖掘,打造層次分明、特色鮮明的文化標識系統。統籌考慮歷史遺跡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社區治理等多元目標,在保持文化原真性的基礎上,塑造現代都市生活的重要精神地標。突出“時代感”功能織補。結合現代新消費趨勢和Z世代消費需求,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路徑,推動“傳統+時尚”“傳統+科技”“傳統+生活”等創新發展模式。通過創新表達方式和傳播渠道,讓傳統文化以更富時代感的方式呈現,如傳統茶館融合現代輕食文化、古建空間承載藝術展覽、非遺技藝對接時尚消費等,實現傳統文化與經濟潮流的碰撞共生。舉辦文化遺產展覽、展演活動,升級非遺體驗,實現傳統文化從“靜態保護”向“動態傳承”轉變。增強“在地化”情感認同。歷史古城承載著城市的歲月肌理與商業文化,更是彰顯“在地化”特質的人文經濟名片。從古建老宅修復到街坊更新,既要重視文保單位、歷史建筑等單體建筑優化,更要對整個古城肌理和民居群落進行整體風貌塑造和人文經濟要素植入。通過保留原住民生活場景、傳統商號業態、原生空間體驗等,營造“在地化”文化氛圍,促進傳統業態和生活空間的活態傳承。引入兼具在地特色與創新理念的文創品牌,開發更多承載地域特色和文化標識的文創產品,提升傳統街區街道文化品牌影響力,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培育特色品牌,激活古城人文經濟動能。通過創新性的空間重構和價值重塑,推動古城從歷史歲月的見證者轉變為城市發展的參與者,開創更多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新范式,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城市新地標。拓展文商旅融合新場景。順應Citywalk漫步探索城市等新消費形式,搭建多元化消費場景矩陣,打造“建筑可閱讀”“演藝新空間”“家門口的新體驗”等文旅IP集群。推進演藝演出等“內容+”與歷史文化街區的跨界融合,完善“內容+社群+商業”一體化模式,以浸入式戲劇、話劇、音樂劇等優質內容引流,配套主題餐飲、文創市集等衍生業態,滿足城市微度假等新型消費需求。構建首發經濟鏈式發展新載體。聚焦“首發+”戰略布局,通過引入國際時尚首店、特色首發概念店,積極開展快閃、聯名、主題策劃等活動,將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成為新劇首演、新品首發、新展首秀的重要平臺。積極放大首發經濟輻射效應,盤活存量品牌資源,推動更多新品牌、新業態與古城元素跨界聯名,打造更具吸引力、更貼合當下消費需求的文化IP。重塑城市創新協同新范式。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價值共創機制,突破傳統空間功能邊界,推動歷史文化街區向文化傳承、創意孵化、消費體驗于一體的復合型創新孵化平臺轉變。通過業態混搭、功能復合等空間創新策略,釋放“文化+創意+商業”融合價值,培育兼具文化厚度、創意活力與市場價值的新型消費范式,讓古城空間成為創新要素集聚與消費升級的重要載體。
強化數字賦能,打造智慧人文示范標桿。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推動古城保護從傳統模式向智慧管護升級,為古城保護注入新的生命力。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隨著消費行為從“目的型”轉向“互動型”“情感型”,“功能體驗+情緒價值”的全方位需求更加突出。可依托沉浸式演藝、數字夜游、互動街區等項目,結合5G+8K超高清、VR/AR、全息影像等新技術,通過場景還原、劇情互動、實時渲染等手段,構建更多新型體驗空間,讓具有古城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創新“多模式”文化展示。建立“虛實共生”的文化展示平臺,借助實景三維技術,打造街區實體空間和數字虛擬空間實時交互的數字孿生平臺,實現可觀、可感的線上文旅體驗。推進“元宇宙+非遺”應用模式,以非遺街區等歷史文化空間為載體,運用VR/AR、區塊鏈等技術構建可交互的非遺數字館藏,為活化傳統文化資源提供更多技術支撐。培育“多元化”智慧消費。通過政策引導與技術支持,推動傳統商戶實現數字化升級,重點開展智慧門店改造、數字營銷推廣、消費大數據分析等項目。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培育特色文化IP,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數字文創、虛擬藏品等新型文化消費產品。重點培育數字文旅、智慧零售、夜間經濟等融合業態,構建“數字內容生產—線上流量導入—線下消費體驗—數據反饋優化”智慧消費閉環,以數字化手段全面重塑古城消費體系。
創新空間治理,營造人文經濟活力生態。通過空間功能重構與社會網絡活化,使歷史空間精準適配現代生活需求,實現歷史保護與現代發展的有機融合。實施微更新改造。采用“小地塊、漸進式、微更新”策略,推動歷史文化街區功能優化與品質提升。通過“一戶一策”精準改造、“前店后宅”功能混合等模式,在保留傳統肌理基礎上植入便民設施、文化場所等現代功能。培育特色民宿、文化工作室等新業態,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實現歷史環境改善與現代生活便利有機統一。推進功能轉換升級。聚焦工業遺產活化利用,堅持“保留結構風貌、創新空間功能”原則,重點發展文化創意、體驗經濟等復合業態,打造集文化展覽、創意辦公、休閑消費于一體的新型產業空間,激發“小尺度、高密度”空間的創新潛力,讓工業記憶與當代需求實現功能疊加。引導社區多元共治。創新“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治理模式,組建由居民代表、商戶聯盟、文化團體等構成的社區共建委員會,讓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常態化開展文化講座、非遺培訓、大師工作坊等活動,邀請本土藝術家和工藝匠人進行現場創作和展示,通過文化認同凝聚社區共識,形成保護更新與社區發展的良性循環,讓傳統歷史空間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家園。
(作者單位: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發展研究所)
責任編輯:孫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