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夏的蘇中平原,麥浪翻涌,水網如織。作為省委駐興化市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我已在這片“水潤如詩”的土地上駐村近一年。這期間,我切身體會到基層一線是提升才能的“大學?!?、鍛煉才干的“大熔爐”、施展才華的“大舞臺”。每當晨霧輕籠千垛菜花,晚霞映照歸舟漁火,我更加堅信:鄉村振興,大有可為,未來可期。
中心·同心·恒心
鄉村振興工作隊不是“空降兵”,更不是“外來客”,而是與地方黨委政府并肩作戰的“同路人”。我們深知,唯有把地方發展的“中心”當作工作的“靶心”,才能找準發力點,真正融入大局、服務大局。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興化優勢在農,特色在水,未來核心競爭力在生態、文化和旅游”,工作隊迅速行動,立足“魚米之鄉”的農耕根基,依托“河網密布”的水鄉風貌,深耕農文旅融合這篇“大文章”。
過去,興化的美常被形容為“一季菜花黃”——每年春季,千垛菜花景區人山人海??梢贿^四月,游客數量便驟降。如何讓“一時熱鬧”變“四季紅火”?我們聯合相關部門,深入調研20多個村莊,最終提出“四季花?!逼放茟鹇裕蛟臁霸略掠芯啊⒓炯究捎巍钡娜珪r旅游格局。2024年全市累計接待游客超76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超5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9%、23.9%。
同心同向,才能同心同行。在興化市“五方掛鉤”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支持幫助下,我們成功創建泰州地區首個、全省第四個“國字號”縣級市歷史文化名城,興化也是2024年唯一獲批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們支持興化入選全國第二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縣,推薦千垛鎮參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指導東羅村申報世界最佳旅游鄉村。這一系列舉措為興化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力,進一步提升了“水潤興化、如詩如畫”的知曉度和影響力。
得益于上一批鄉村振興工作隊打下的良好基礎,我們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力爭取得更多實實在在的成果。在陳楊村,幫促工作正經歷“從無到有”的1.0版本向“從有到優”的2.0版本升級,在上一批工作隊實施的項目基礎上,我們把目光投向了當地盛產的“陳楊螺螄”,正打造“木易空間·螺螄巷”項目,預期每年將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50萬元,新增就業30余人。
在我擔任第一書記的大垛鎮管阮村,上一批工作隊幫助板橋文化園建成了3A級旅游景區,精心推出的研學線路廣受好評。為了打好“板橋文化牌”,我專門邀請文旅行業專家對園區提檔升級進行了規劃,下一步將深挖歷史資源,借助科技手段和現代語境表達方式講好板橋故事,積極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所,讓古代先賢的民本思想、廉潔文化在當代薪火相傳。
顏值·產值·價值
管阮村是江蘇省第一批傳統村落、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到過管阮村的人都說,我們村“顏值”很高。但在幾年前,管阮村還是經濟薄弱村。大家認識到,“美麗顏值”催生“美好生活”,產業振興是關鍵。管阮村因地制宜建設產業類項目,增強自身“造血功能”。依托交通便利的優勢,管阮村葡萄保鮮冷藏庫以及分揀流水線項目落戶建成。但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保鮮冷藏庫由于溫度控制范圍小,市場需求有波動,有時難以找到合適的承租戶,這會直接影響村集體經濟收益。
2024年底,我和村干部針對興化水產品和凍魚等儲存量大的實際,著眼打造興化東部新的冷鏈物流中心,科學謀劃了冷庫二期項目,并積極向上爭取專項資金。在有關部門的關心下,管阮村開工新建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冷凍倉庫,與前期保鮮庫形成聯動效應。利用村集體閑置房屋,在冷庫附近建設國內重要物流企業中心站點,不僅方便將儲存的農產品發往全國各地,還能有效解決快遞“進村難”問題。冷鏈物流項目即將于2025年下半年建成和使用,加上屋頂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將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40萬元左右,帶動20多名群眾就業。同時,我們正在考慮申報文旅融合、智慧農業等項目,為富民強村爭取“財源廣進”,以產業興旺帶動村民共同富裕。
推進富民強村、促進村集體增收是駐村第一書記的重要職責,大家都有自己的“小目標”。在實踐中,我感到必須科學分析“綜合價值”,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能只算“當前賬”“經濟賬”,還要算“長遠賬”“生態賬”,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如,我們村有一塊“寶地”,四面環水、景色宜人,按照用地性質可以建設酒店、民宿、餐飲等項目,一些企業對此頗有興趣。但在接洽過程中,我們發現項目建成后可能存在運營和收益問題,也容易導致擾民、影響村容村貌等,群眾滿意度可能不高,具有“短命工程”“面子工程”的傾向。因此,我和村干部們達成一致意見,在沒有一體規劃、科學方案和成熟設計之前,暫時給村莊“留白”,等待合適時機充分論證后再引進相關項目。
民聲·民憂·民生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引用鄭板橋的詩句教育激勵黨員干部。鄭板橋墓在管阮村,近一年的駐村生活讓我更深刻感受到民聲連著民生。針對村民們高度關注的部分機動田被侵占問題,我和村干部一起深入細致地做好前期摸排和思想疏導工作,并通過召開黨員大會群策群力。經過努力,順利收回機動田60余畝后重新發包,增加了村集體收入15萬元,這些收入大部分用于改善村民生活和村莊環境,大家對此紛紛點贊。
村里的憂心事、煩心事也不少。老楊家庭困難,老伴做完大手術需要人照顧,孩子自幼殘疾,全家僅有他一個勞動力且年事已高。我和村干部商議,一方面按相關程序給他安排了村莊環境保潔的工作,每月可以增加固定收入,另一方面通過爭取相關部門幫扶、定期慰問等舉措,為他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村里的養老服務中心,年久失修、線路老化,里面還住著2名“五保戶”,居住條件過于簡陋,到了“非動不可”的地步。我積極推動中心升級改造,目前方案已經確定,項目實施后將實現硬件完善、設施優化、功能拓展等目標。村里老人多,我真心期待他們都擁有幸福的“夕陽紅”。
除了“一老”,“一小”也是關注重點。我了解到村里有1名在讀大學生系孤兒,平時靠姐姐和親戚提供經濟來源,生活壓力較大。為了幫他增強信心并順利完成學業,在慈善組織的支持下,我利用后方單位愛心捐款設立了“助學專項基金”,每月給他發放生活補助1000元,讓他感到社會各界有很多人在關心他、愛護他,引導他學成之后以實際行動積極回報社會。
駐村以來,我愈加深刻感受到,農村的生態優勢、農耕文化、生活節奏等不可替代。暫時告別都市的喧囂,去鄉村休閑度假、放松心情,是當前和今后很多城市居民的選項之一。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對于廣大駐村干部來說,關鍵是要履好職、盡好責,努力提高所駐村各方面承載能力,讓更多的“人流量”轉化成“含金量”,以此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和村民致富。
[作者系省委駐興化市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興化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掛職)、大垛鎮管阮村第一書記]
責任編輯:張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