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新疆昌吉州奇臺縣半截溝鎮腰站子村村民李造林的院子內,干凈整潔、鮮花盛開,晚熟蘋果掛滿樹枝。
今年87歲的李造林老人聲音洪亮,談起現在的生活,她連說“滿足得很”。20世紀50年代,李造林來到這里時,這一帶只有幾戶人家,滿眼都是戈壁灘。
后來,戈壁灘逐漸變綠洲,遷移到此的村民越來越多。特別是近20年來,這個地處戈壁灘的村莊,通過創辦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集中耕種小麥、深加工延伸產業鏈、發展旅游等,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老百姓收入節節高。
2024年,腰站子村一二三產業產值達5.1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306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04萬元。
今天,宜居宜業宜游的腰站子村,吸引了一批大學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給未來增添了更多活力和動力。
腰站子曾是奇臺老縣城通往古城子(今奇臺縣城)的重要驛站,由于兩地間到該村正好是一半的路程,許多去往古城子的官員、商客在此下馬歇腳,故而得名,又稱之為“四十里驛站”。
8月中旬,記者在腰站子村蹲點采訪時,村里的小麥已經“顆粒歸倉”,土地也已翻耕,等待9月播種冬小麥。
腰站子村是個傳統農業村,人均耕地17畝,村民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
今年60歲的唐培科是腰站子村黨總支書記,他還有一個頭銜—新疆腰站子實業集團公司董事長。
2005年,40歲的唐培科擔任腰站子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之后,面對村里種植地塊分散、標準不一、畝均效益少、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村集體經濟薄弱等現象,他和村“兩委”成員多次開會商討,但都沒有找到良策。
后來,縣里組織去江蘇考察。在蘇州,唐培科發現當地早已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從事種植。作為一個經營主體,合作社適應市場能力強,生產效率高。
2009年,腰站子村成立了奇臺縣豐裕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流轉土地集中耕種并不順暢。
“他們一方面擔心地沒了,另一方面怕投入打水漂。” 唐培科說,要打消村民的顧慮只能先小范圍試驗,成功了再推廣。
關鍵時刻,黨員帶頭加入合作社。2012年,110戶村民以土地入股豐裕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流轉了5000畝土地。
村里有種植玉米的傳統,周邊也是,玉米種子需求較大,合作社決定先從事玉米制種。
未曾想到,育種中途遇到了大風、缺水等自然災害,導致有900畝產量受到嚴重影響。當時,有些入股的村民喊著要退股,曾經想入股的也不入了。
村“兩委”開會分析研究,發現客觀原因之外也有主觀原因,那就是沒有責任到人,管理不到位。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接下來就是恢復村民的信心,加強管理。
很快,村里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表明了發展合作社的決心。同時,合作社將每一項工作責任落實到人。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其余4100畝地收入尚可,總體實現了盈利。年底,入股社員分紅20%,收益遠高于村民傳統種植。收獲的真金白銀最具說服力,之前觀望的村民紛紛要求入股。
2013年,腰站子村擴大合作社規模,以每家每戶承包地流轉費作為股金,吸收了200多戶入股。2014年,合作社社員達到300多戶。
入社村民可以優先到合作社務工,年底還有分紅,收入自然比不入社的高。幾年之后,入社和沒有入社的村民收入差距逐漸擴大。
而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讓每一位村民都有發展機會,都能享受發展紅利。于是,村里開會研究讓所有村民都加入合作社,走向共同富裕。
“已經入股的不愿意,說開始有風險的時候不入,現在看到掙錢了就想加入;沒入股的人說,都是村民,你們用村上各項資源,有村上照顧,盈利了有分紅,我們沾不上這些,不公平。”唐培科說。
唐培科和村干部反復做工作,后來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折中方案,雙方各讓一點,沒入股的多花30%股金作為公積金,原社員也包容點。
要進一步做強做大合作社,緊跟市場需求發展合適的產業是關鍵。
早在2013年,唐培科因病在烏魯木齊住院時聽到很多醫生聊起食品安全,說以后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大。結合村里的種植特色,唐培科想到種植有機農作物。
廣泛征求意見后唐培科發現,最合適的還是小麥。于是,合作社重點種植有機小麥。考慮到土地需要輪種,同時種植有機玉米。
腰站子村村委會主任高龍表示,村里從2014年開始積極探索種植有機小麥,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人工除草,嚴格執行有機農業標準。經過3年轉換期,終于產出優質有機小麥原糧。
合作社流轉土地后,通過破埂去壟、平整土地,將一家一戶的小塊地改造成大條田,為大型農機作業掃清了障礙。此外,合作社又安裝滴灌設備,通過統一購買農資、統一農機作業、聘請種糧能手種地管地等措施,提高種植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合作社的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除了腰站子村3.5萬畝外,還在奇臺縣及其他地區流轉了10多萬畝,目前穩定在16萬畝,且全面推行現代農業節本增效新技術。
一產水平逐年提高,不僅為后續全村各項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讓農業成為村民心中有奔頭的產業。
流轉土地種植小麥的成功,激發了村民們干事創業的勁頭。
為釋放土地的潛在效益,增加農作物的附加值,腰站子村決定著手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小麥全產業鏈,適時投資二產從事深加工。
種出的有機小麥要上老百姓的餐桌還得加工成面粉。當時找到很多工廠代加工,都不能符合有機面粉加工要求,村里決定自建面粉廠。
2017年,奇臺縣豐裕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全資創辦新疆豐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后者是面粉廠的運營主體。面粉廠建成投產后,生產出來的面粉受到市場青睞,而且市場反饋做成半成品更好。于是新疆豐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青島海豐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創辦了新疆豐驛食品發展有限公司,建起了手工拉面廠。
為提升生產能力和產品品質,工廠廣攬人才。今年35歲的王生俊4年前來村里應聘,現擔任面粉廠廠長。王生俊是河南南陽人,在烏魯木齊上學,畢業后,他曾在面粉廠從事生產管理多年。
“我們生產的面粉,因為主糧好,品質穩定。只是價格比較高,以前消費者嫌貴,但從去年開始慢慢被市場接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為健康產品買單。”王生俊說。
在拉面車間參觀通道,記者見到工人們4人一組正忙著掛面。
車間主任趙亮是腰站子村村民,家里有近100畝承包地,以前辛辛苦苦一年純收入也才2萬多元。土地流轉到村里的合作社后,村里安排他到加工廠工作,2022年開始擔任拉面廠車間主任。
“現在訂單多,生意不錯,工廠一年四季生產,生產效率也提高了不少。”趙亮表示,盡管忙點,但在家門口上班方便,而且工資收入可觀,高的時候達每月1萬元。
高龍說,2023年前一產賺錢,連續13年分紅沒有低于20%,而二產三產都是虧本。2024年一產沒有分紅,而二產產值達1.8億元,利潤600萬元,開始反哺一產。
二產效益顯現,但腰站子村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夯實一產、鞏固二產、發力三產,著眼未來努力深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鄉村旅游業是村里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而要發展旅游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人居環境。
腰站子村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底線,聘請專家實地勘測,科學規劃美麗鄉村藍圖,從2006年開始實施新農村建設到2016年建設美麗鄉村,再到2018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至今累計投入資金3.6億元,實施村莊綠化美化、道路硬化亮化、房屋改造升級、集中供暖供排水、垃圾集中處理、廁所革命、污水處理等一批生態工程。
同時,村里建設麥穗大門、人行步道、木棧道、休憩亭、觀景臺、亮化節點等美化景觀,推行村規民約、積分制、清單制,進一步增強村民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徹底解決村莊“臟、亂、差”現象。
今天,走在腰站子村,村道兩邊綠樹成蔭,海棠樹上掛滿了果實,村里房前屋后干凈整潔。
人居環境改善后,2019年,腰站子村依托江布拉克景區北環線區位優勢,成立了新疆豐驛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發展旅游。
福州援疆分指揮部投資500萬元援建了3200平方米的村游客接待中心。中心設有接待室、鄉村振興實訓基地、中型團餐廳等。
同時,村里興建特色鄉宿、麥寶樂園、萌寵樂園、稻草人花海等旅游打卡點,帶動8戶村民建成自營農家樂、50余戶村民將自家閑置房屋改造升級用于接待。
“今年1至7月份接待游客15.39萬人次。”新疆豐驛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陸雪表示,目前以團隊參觀培訓居多,村里可以同時接待300人住宿、1000人餐飲。
旅游之外,特色產品銷售也是村里三產發展的重點。在烏魯木齊、昌吉、奇臺開辦了4家腰站子面館。村里將“腰站子”系列產品鋪設到各大商超,在京東、天貓、小紅書等電商平臺均有腰站子旗艦店,通過淘寶和抖音等平臺直播帶貨銷售。
2024年,電商銷售額達3000萬元,“腰站子”品牌系列綠色、有機農副產品已銷往全國各地。
一二三產業發展良好,給村民帶來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增加了村民收入。
在村黨總支的引領下,腰站子村構建起一條“從有機小麥種植、加工、銷售到發展餐飲、鄉村旅游”現代農村發展的全產業鏈條。腰站子實業集團下設兩個合作社和10個公司,累計為村民發放紅利5000余萬元。村民的收入也由原先單一的種植收入轉為“土地承包費+合作社入股分紅+文旅公司分紅+勞務收入”。村委會及各企業為本村及周邊村民提供長期固定崗位350個,實現村民就近就業,增收致富。
朱成林是村里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每年土地流轉費、入股分紅,再加上工資,家庭年收入20萬元左右。
27歲的吳萬雄是面粉廠的打包工,大學學汽車專業, 2019年回到村里,現在每月收入6000元至7000元。他母親也在拉面廠上班,家里有近100畝地,土地流轉費加上分紅,收入同樣可觀。
2022年1月實施的《腰站子村社會激勵及福利制度》,為患重大疾病的村民、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金婚”“鉆石婚”家庭、優秀學生家庭發放補助或獎金。
唐培科表示,村黨總支始終將改善民生作為重點工作,關注弱勢群體,積極為村民辦理醫療、養老等保險,做到應保盡保,確保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切實讓村民享受發展帶來的紅利,不斷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