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控制性要素,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強有力的水支撐。
大理州境內水能資源豐富,主要有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紅河(元江)4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條,已建成大型水電站7座、中型水電站2座、中型水庫25座,是云南省實施西電東送戰略、培育電力支柱產業,實施“興水潤滇\"工程建設的重點州(市),累計核定登記大中型水庫農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62613人,分布在全州12縣(市)76個鄉(鎮)386個村委會(社區)2138個村民小組。自國家啟動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以來,累計安排移民后期扶持資金23.8億余元。后期扶持政策的實施,使230萬人次農村人口及55萬人次移民受益;庫區和移民安置區道路、安全飲水、農田水利配套等基礎設施持續改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保障等社會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移民安置區生態環境,住房條件,設施配套,美化亮化持續改善,大部分移民集中安置區的住房條件及村內基礎設施已超過當地平均水平;通過參與省級競爭性立項的方式,申報并爭取到省級重點移民新村和產業發展示范項目34個,省級專項補助24800萬元,帶動各縣(市)建設美麗移民村50余個,24個移民村被評為各級文明村、民族團結示范村、美麗村莊、綠美村莊、鄉村振興試點村;在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先后實施了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培植及配套設施建設、庫區紅色旅游和鄉村休閑旅游等產業發展項目400余個,扶持移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0余個,移民村組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促進移民增收致富效果明顯。
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推進中,各民族村村寨移民積極響應號召,搬離舊地重建家園。在深邃時光里,時光往前走,生活在變化,他們迎接著全新的生活。
在祥云——從大海子村到文新村的55年
祥云縣禾甸鎮文新村村口,矗立著一個白族風格的門牌坊,飛檐斗拱、四柱抬梁,主門坊上寫著一副對聯:“移民新村傳千載文韻,美麗家園頌盛世新風”,展示著這個白族村落的前世今生,也蘊含著白族人民世代傳承的文化底蘊。
禾甸鎮位于祥云縣境北部,東接東山鄉,南連劉廠鎮,西與祥城毗鄰,北與米甸鎮相接,距祥云縣人民政府駐地22千米。全鎮國土面積305.88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87個自然村,11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4181戶,總人口50027人,世居白、苗、彝、漢、傈僳5個民族,其中白族40884人,占總人口的 81.7% ,是一個以白族為主、其他少數民族和諧共居的多民族鄉鎮。
對于一個農業大國來說,水利建設極其重要,在大興水利建設時期,“毛主席揮手愚公移山高峽出平湖,共產黨領導群英治水平項變綠洲!\"20世紀五六十年代,禾甸鎮新興苴村委會的大海子村附近有多個海塘,在上級的統籌部署下,開始擴建新興苴水庫,經過1957年、1962年和1967年三次興工建設,于1969年5月完成,壩高26米,總庫容1823.0萬立方米。1973年5月,與水庫配套的大營節制閘引水溝、輸水二號隧洞、北水南調工程團結溝竣工投入使用。
新興苴水庫附近的部分原住居民搬離家鄉,趕著馬車,肩挑馬馱,來到茨芭村,建設了新家園——文新村,那是1969年。文新村屬于新興苴中型水庫建設移民搬遷安置點,于1962年建村,隸屬禾甸鎮茨壩村委會。原遷人口97人,現有人口390人,國土面積0.85平方公里。在中央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關懷下,該村于2015年11月被省、州移民開發局批準列為云南省第二批大中型水庫移民避險解困試點項目村。2016年9月項目實施以來,中央和省各級共投入移民資金1456萬元,幫扶移民建房90戶364人,硬化村內巷道8條960米,新建牌坊1座,村民活動室1個,103.2平方米,活動廣場1個,733.08平方米,文化墻267.8平方米,公廁1個,完成電網改造2991米,給排水工程1100米,安裝村內太陽能路燈60盞,打造景觀水塘1件,人工綠化面積27.5平方米,發展大棚蔬菜40畝。
六月初的仲夏陽光里,我們走在寬闊的村間道路上。左右兩邊的烤煙茁壯成長,玉米、向日葵、四季豆長勢喜人。由茨芭村委會婦女主任寶顯菊帶路,我們走進一戶搬遷家庭的庭院,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農家小院。院子里栽種著松樹、三角梅、桂花樹等高大的樹木,枝繁葉茂,綠意盎然。戶主是新興苴大海子村的搬遷戶李建云,他家于1969年搬來,那時他剛好3歲,是被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抱著坐上小馬車搬來的,他們也是土生土長的白族,祖祖輩輩在新興苴的大海子村居住。1969年剛剛搬來的時候,雖然新家距離老家只有七八公里路,但從老家來到人生地不熟的茨芭村委會文新村,長輩們憂心忡忡,孩子們懵懵懂懂,帶來的所有家當只有幾個包袱。來到新村一看,文新村的村間巷道都已經規劃好,安排的是兩家住一個院子,土地也按照人頭重新劃出來,因為是避險解困項目,每人有15000元重建補助,每年每人可以領到600元生活補助,雖然環境不熟悉,好在有住處、有土地,而且依然是白族村子,語言溝通沒有障礙,一起搬來的都是原先一個村里的鄉親,有個事也依舊可以相互照應,慢慢地熟悉了環境,就扎下根來。
“剛開始感覺老家好,現在真呢是文新村好!”健談的李建文已經從3歲幼兒變成了一名健碩的白族漢子,直爽、勤勞、肯吃苦、頭腦靈活,他還有一門獨特的手藝一一建新房、做墻體繪畫。特別是二十多年來,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禾甸鎮大大小小的村寨都在搞基礎設施建設,綠化美化家園,他除了搞好農業生產之外,還帶著十多個師傅承包附近村里的基建工程,建新房、修復古建筑、做墻體繪畫,日子過得忙忙碌碌,有滋有味,受到群眾的歡迎和尊重。2013年,他建蓋了自家的新房,300多平方米的四層大樓房,中空設計,布局大氣,裝修豪華,花木繁盛,一看就是勤勞致富的好人家。
五十多羅的李建文看上去很年輕,性格直爽,他給我們介紹家庭人員和收入情況:“早些年搬遷來的爺爺奶奶、父母親都去世了。現在家里有4口人,我本人、老婆和兩個女兒。小孩讀書時候就有助學金補助咯,2015年進入扶貧攻堅以后,對我們搬遷戶幫助的政策更多。現在老婆寶瑞香和大女兒李淑仙在上海打工,老婆在工廠干活年收入七八萬,大女幾在工廠干著行政工作,年收入有九萬多,小女兒李淑軒大學畢業后就考到新疆教書了,收入也很穩定。我一個人在家烤煙栽了5畝,加上幫人家蓋房子、墻體彩繪,一年收入也有七八萬。我們從大海子村搬來了五十多年,我早就把文新村當作自己的故鄉啦!”他的小院子圍墻里外都是他自己做的書畫,《觀滄海》“厚德載物”“春華秋實”,隸書字體樸實流暢,畫上險峻的高山流水、清雅的松鶴延年,院子里瓜果飄香,門口掛著鎮黨委、政府授予的“精美庭院示范戶\"牌匾,這真是一個幸福的農家小院。
走進村間,農戶門頭或是巷道墻壁上掛著很多家風家訓的匾牌,有“勤儉持家,寬厚待人,孝老愛親,家和興盛”;有“處世以謙讓為貴,做人以誠信為本”;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在傳承好家訓、培育好家風的宣傳引導上別出新意。
走著走著,走進了54歲的白族大姐熊建蘭的院子里,她家也是1969年來的搬遷戶,現在家里有7人,孩子們都在外打工,如今她挑著家庭的大梁,照顧七十多歲的老母親和孫兒。看見我們從她家門口路過,她熱情地大聲和我們打招呼,“進來坐坐呀!”她急急忙忙端出剛剛為小女兒辦完婚事的紅雙喜紙杯,泡上清茶遞過來,又端出自家地里種的向日葵籽,追過來一把一把地塞進我們手里。看著她淳樸的笑臉,我問她,“大姐,搬來這個村子住,現在感覺怎么樣啊?”她哈哈笑起來,大聲地說:“我們在這里早就習慣啦!好不住呢!以前住呢那邊是山旮昇,現在的文新村道路寬,去禾甸街上方便,還是這里好在咯!”
婦女主任寶顯菊介紹說,文新村是茨芭村的一個自然村,搬遷戶屬于祥云縣大中型水庫移民避險解困項目的群眾,當時是好幾個村子搬來的居民,都是禾甸壩子里的白族群眾,大家鄰里關系好,基礎設施好,和諧團結。項目實施后,移民自建房結構形式均為高質量磚混結構,安全等級達到A級、B級住房標準。衛生間浴室廚房一應俱全,裝修裝飾、墻體彩繪既外部風貌統一,又各具特色,人均居住面積超過25平方米以上,高于目前全縣農村人均居住面積,基本實現人畜分離,移民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今天的文新村,處處建起了小洋樓,村莊道路干凈整潔,文化景觀相映成趣,百畝荒山喜變果園,村民個個安居樂業村里洋溢著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氣息。正像村里文化廣場上的那個景觀石上刻著的兩個字“駐春”,春天的美好已經在這里常駐,石頭背面還刻著建村的歷史“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使后人銘記黨恩,永跟黨走,特撰文以記之”。五十多年來,文新村的白族同胞們家家戶戶擼起袖子加油干,沒有辜負時間賦予的能量,奔向更美好的日子!
在賓川一從巍山漾江邊到賓川雞足山腳的15年
“炎炎烈日照大地,蟬鳴聲聲動心弦”。暑氣騰騰的六月,在賓川縣雞足山鎮新川村委會八組“利農家園\"商鋪前,22歲的大學畢業生茶俊斌笑瞇瞇地告訴我們:“我去年大學畢業就結婚啰!現在我和媳婦一起在賓川縣城牛井開辦了一家校外培訓學校,自己創業,我很喜歡現在的生活!賓川就是我們的家鄉。”內秀的小媳婦不說話,吹著電風扇獨自在商鋪里認真看書,時不時抬頭看看她年輕帥氣的丈夫。
茶俊斌,彝族,2001年出生,老家在巍山縣青華鄉。2009年,全家人從巍山縣青華鄉漾江邊搬遷來到賓川雞足山鎮安家,家里共7人,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爸爸茶尚高,媽媽茶翠琴,新婚妻子,還有一個在讀中學的弟弟。2009年搬遷時候,父親母親30歲都不到,他才有8歲,當時正在讀小學二年級,村里小學很小,師生一共才15人,屬于復式教學,而唯一的小學老師就是他的小叔。搬遷之后,他來到新川村小學繼續讀書,又在賓川讀完了中學考上大學,2023年7月,他從昆明理工大學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畢業,同年結婚,現在和年輕的妻子在賓川縣城牛井鎮開辦校外輔導培訓學校。弟弟現在賓川讀高中。轉眼15年過去,從7歲到22歲,他長大了,看著自已的家從漾江邊搬到賓川這塊火熱的土地上,家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父母才四十多歲,精明能干的媽媽在村里開農藥化肥銷售店,吃苦拼搏的爸爸種了30畝葡萄,自己的土地有15畝,承包了組上其他人家的15畝,家里收入很穩定。
媽媽茶翠琴開的農藥化肥銷售點是一個連鎖店,賓川的水果產業化發展好,這些年她的店生意興隆,每年銷售額達400多萬,凈收入20多萬元。
她一邊熟練地給在葡萄地里套袋的丈夫做飯,一邊和我聊天:“我們那時在青華漾江邊住著,那里交通不方便,進出村子只有一條土路,硬逼著我學會騎摩托,路上害怕咯!村里連吃水都費氣,必須去很遠的地方挑水。搬遷時我才二十八九歲,擔心不住呀,曉不得會到什么地方安家,現在么太好了,日子好了很多倍了!不是一倍!收入翻了原來的二十倍不止!”說話間,勤腳快手的茶翠琴已經炒好菜,又在冰柜里冰上幾瓶水,等著從地里干活的丈夫回來帶飯去送給工人。“我們搬遷后的這些年生活水平是真呢提高了,只是更辛苦了!但是我們不怕苦,收入提高,日子才有奔頭啦!\"這個性情直爽的中年彝族女人滿臉笑容,雖然天氣炎熱,她閃亮亮的黑眼睛透著自信和快樂,穿著一件紅艷艷的襯衫,大兒子茶俊斌坐在她身邊聽她講這些經歷。
我問:“那你們現在還回不回老家看看呢?”帥氣的茶俊斌笑笑說:“還是偶爾回呢,我外公外婆不愿意來和我們住,我們也回去看他們。但是回一趟老家交通太不方便了,比去昆明一趟還遠,還費勁!”他拿出手機看看時間,縣城里中小學就要放學,他和媳婦要去縣城培訓學校工作了,他起身有禮貌地和我們告別,兩人開著小轎車走了。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移民搬遷戶的生活,真是火熱而拼搏的日子。
《新村》(國畫)50cm×50cm 馬立康/作

新川村委會屬于雞足山鎮,是因小灣水電站建設搬遷安置需要,于2009年5月成立的移民新村,隸屬于雞足山鎮,居民來自南澗、巍山兩縣三個鄉鎮(巍山縣青華鄉,南澗縣小灣東鎮、碧溪鄉)8個村委會(巍山縣青華鄉漾江村委會,南澗縣小灣東鎮龍街、新龍、新民、龍門四個村委會,碧溪鄉中華、新虎、松林三個村委會),全村共轄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57戶3004人,全村共有耕地4152畝。居住著漢、彝、佤、傈僳、苗族5個民族,其中彝族占總人口的 83% 。移民安置分一號工地安置區和二號工地安置區,一號工地安置區安置七組、八組、九組、十組四個村民小組,二號工地安置區安置一組、二組、三組、四組、五組、六組六個村民小組。全村遷安置時統一建住房,共有3種戶型,其中,大戶型住房118幢,中戶型住房213幢,小戶型住房346幢。全村經濟收入來源主要以種植葡萄、石榴、貢菜、豌豆等經濟作物。這個移民搬遷村規劃整齊漂亮,村間道路寬闊,貨運大車可以自由往來,庭院空間大氣,農戶門前停著家用小轎車,圍墻上彩繪著民族團結歡慶的畫面,溫馨和諧。
在新川民族文化陳列室里,有這樣的記錄:“過去,漾江地區土壤肥沃、草場寬闊、光熱充足、物產豐富,是一座美麗的天堂,更是一座煉就‘金子'的火爐。在開展移民工作期間,廣大漾江人民群眾以國家經濟建設為重,服從大局,舉家遷移,開始新的生活。漾江移民群眾以新的生活理念,以嶄新的精神面貌,以火熱的激情面對生活、面對現實,開創新的業績,譜寫新的篇章,閃耀出金子般的光彩…”
從南澗搬遷來的唐昌向是新川村的監委主任,今年55歲,他給我們介紹說:新川村委會新川村移民安置區新村建設項目,按照上級黨委、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要求,分為“三步走”:第一步,安置區內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主要是:墻體彩繪、道路硬化綠化、治安防控系統、環境衛生整治、公廁、標識標牌、燈桿改造及村民思想文化建設等;第二步,以打造“特色旅游村寨”為核心,主要是:農耕文化陳列室及彝族服飾展廳、現代農業科技培訓基地、彝人部落文化廣場、美食小吃街、農家樂、客棧、特色水果觀光體驗園、彝族“跳菜\"館等項目打造實施;第三步,建立健全“雞足山彝人部落”管理機制,展現濃郁特色民族風情,吸引眾多喜愛彝族傳統文化、體驗特色生態農業旅游者觀光體驗,促進新川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
現在,新川村實施移民安置區“美麗家園、小康庫區”項自建設,建成了占地30畝的農產品交易市場,生產用水補充灌溉工程,建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陳列室,打造了“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新名片。移民十多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199元增長到19096元,增長8.6倍。新川建設有“顏值\"更有內涵,各族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4歲的彝族老漢黎建華和老伴施余如在村里開了一個百貨經銷鋪,他倆一邊守著“紹琴百貨零售店”,一邊做一點簡單的手工活。他們是2009年5月從巍山縣青華鄉漾江村委會六組搬來的,“漾江邊,太熱了!只種得出苞谷來,也沒有公路,進出村子只能騎摩托,離巍山縣城51公里,趕個街要過江呢,近一點的只能去鳳慶縣的硯田街、牛街,太不方便了!”他說著說著就停下揀蔥頭的手,和記者高老師抽起煙來,美美地咂了一口煙,繼續說:“搬來這里十多年了,當然是現在的生活條件更好嘍!離賓川縣城才八九公里,出門就是大路,坐車方便得很。這里的氣候和漾江邊差不多,但是賺錢路子多啊,連我們老兩口在家門口分揀蔥頭,每天可以揀50公斤,每斤有1元手工費,一天都可以賺100元!”
“搬來了15年,已經習慣了,賓川好在呢!”黎建華老伴施余如今年70歲,有3個兒子1個女兒,分家后和小兒子住一起。現在家里有5人,每個人有土地1.5畝。兒子養著6頭牛、栽了3畝葡萄,兒媳在外打工,孫子在賓川縣城讀高中。今年春季,女兒幫他報名參加老年旅行團去了一趟北京,游覽了天安門廣場,瞻仰了毛主席紀念堂,老人家很激動也很滿足。“人的一輩子,能有機會去北京,看看毛主席,機會難得,要好好地活著,我是高興不住啦!”
2008年起至2009年5月,小灣水電站建設在大理漾江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搬遷行動,一部分移民在巍山南澗后靠集中安置,一部分移民外遷賓川縣異地安置。從2009年4月11日,巍山縣成立青華鄉漾江移民搬遷指揮所開始緊張的移民搬遷動員工作,至2009年5月26日,青華鄉漾江的所有移民已經搬遷完畢,舊村莊等待著小灣庫水的步步淹沒。2009年6月起,小灣電站已經開始下閘蓄水,現水位逐年升高,“高原平湖”一覽眼前,古老的漾江完完全全地沉沒水中。
時光流逝,帶走的也許是滄海桑田,更是青春歲月,但實現的卻是更大氣磅礴的惠民工程和精彩的人生夢想,這才是值得拼搏和追求的人生意義吧!
在彌渡一彭家莊村從凹地到平坡的5年
彌渡縣的彭家莊村,我已經期待了很久,特別想去看看,感受一個大山里的村落如今“揮別故園,迎接新生活”的現狀。從彌渡縣城出發,往祥臨路方向七八公里之后,拐進右邊的縣級公路,彎彎繞繞,順著山道進入大山深處。約3公里之后,一道山彎呈現,一個大壩側面上巨大的“彭家莊水庫\"幾個大字迎面而來!彭家莊水庫已經蓄水,清幽幽的水與青山的綠樹相映成趣。只是我沒有看見村莊。
同行的老師指給我:看,水庫對面水邊是不是露出一條山路?那就是彭家莊的曾經村莊主道路。我仔細遠望,果然在水庫對面的水邊,從水底伸出一條路來,那就是彭家莊祖輩曾經走過的村間道路吧!我們上車再往南邊走一公里左右,山包上呈現一塊平坦地面,那里有一排排整齊排列的新建樓房、活動廣場、小公園,這就是我想去看的彭家莊新家園了。
組長周開禮介紹說:彭家莊村是寅街鎮勤勞村委會的自然村,位于彌渡縣寅街集鎮西南6.6公里處,因彭姓居民首居而取村名叫彭家莊。現今居住著彭、季、周、畢、自、普六姓人家,共151戶551人,均為漢族。村莊依山傍水,村前有一條小河,系紅河流域元江水系毗雌河支流,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然而,落后閉塞的交通條件,讓彭家莊的生活極為貧困,產業單一,房屋老舊,經濟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種植業,是一個偏僻貧窮的落后山村。全村有149戶500多人,卻有建檔立卡戶47戶220人,竟占全村人口的 39.4% ,屬于非常典型的貧困村。
“脫貧攻堅穩人心,移民搬遷開新路”!2015年8月,彭家莊水庫開始立項建設,總庫容1201.7萬立方米、概算總投資3.57億元。水庫建設帶來的移民搬遷,為彭家莊人走出窮山溝、迎來新生活帶來了機遇,伴隨而來的是各項保障移民過程順利實施的政策。根據《云南省移民開發技術服務中心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彭家莊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建設征地移民安置規劃報告審查意見》和《云南省移民開發局關于彌渡縣彭家莊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建設征地移民安置規劃報告審核的意見》文件,基本同意搬遷安置移民170戶692人,彭家莊村生產安置人口440人,太極村生產安置人口287人,其余三甲營村等14個村組生產安置移民151人,扣除重合后,后期扶持人口為1118人。工程永久占地總面積1338.7畝,臨時占用土地面積400畝。水庫淹沒影響人口143戶592人,受水庫淹沒影響需擴遷21戶82人。水庫移民生產安置人口878人,搬遷安置人口692人。
彭家莊水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彌渡縣建設的第二座中型水庫。水庫建成后,總庫容為1201.7萬立方米,興利庫容807.5萬立方米,水庫年供水量1213.2萬立方米,項目總投資3.57億元。總干渠長9432米,南干渠長1172米,北干渠長7915米,灌溉面積1.4633萬畝。主要解決毗雄河以東彌城、寅街、苴力三個鎮的農業灌溉,寅街片區集鎮、農村4.46萬人的安全飲水及縣城補水。
面對利國利民的大工程和祖輩生活的小村莊,彭家莊全村群眾響應政府號召,配合政府積極籌劃整村移民搬遷事宜,充分發揚了“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毅然離開祖居的故土,離開熟悉的鄉情,按時搬遷,為彭家莊水庫工程的順利建設贏得了時間,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正是這次為了水利工程做犧牲的壯舉,由此開啟彭家莊整村搬遷、另謀發展的脫貧攻堅新道路。隨著水庫的落成,這個祖祖輩輩經營了幾百年的傳統老村落悄然退出人們的視線,靜靜地沉睡于水底。
2019年12月,完成移民安置房建設任務,同時完成動遷移民登記申報。在156戶搬遷戶中,有140戶農戶進行統規聯建,自建戶16戶。“花燈盛世政策好,全村善樂慶豐年”!2020年1月20日,新春來臨之際,彭家莊移民安置點舉行了搬遷入住儀式。全村村民滿懷激動的心情歡聚一堂,耍龍舞獅,一片喜慶,以特有的方式共同慶祝全村人喜遷新居。從一個偏僻、低凹的小山村,跨入到一個從來不敢想的“新天地”,春暖花開,萬象更新,迎來了嶄新的生活。青山環抱中,青瓦白墻的樓房排列有序,柏油路寬敞整潔,家家戶戶房前院內種滿了蔬菜和花木,整潔美麗、幸福和諧的鄉村美景令人欣喜。
走進移民搬遷戶周進家庭院,寬敞整潔,占地5分的院子里栽種著果樹、蔬菜、花卉,真是瓜果飄香、滿園芬芳。新樓房裝修漂亮,客廳、臥室、衛生間、儲物間樣樣具備,功能齊全,生活安寧,“羅月靜好,安居圓夢”。周進今年70歲,老伴彭玉仙65歲,她剛剛從昆明回來,兩個女幾都已成家,他倆輪流去昆明帶孫子。彭玉仙說:“我家搬遷那哈老房子折舊3萬多,補助3.5萬,建新房時候兩個女兒出了點錢,我們就蓋起來了!家里大大小小人口都享受后扶補助政策,每年都有600元補助。剛剛搬上來那會兒心里有點舍不得,現在住著新村新房子真呢好不住啦!”彭玉仙的弟弟彭勇,也是彭家莊移民搬遷戶,他笑瞇瞇地坐在他姐姐家,聊起來:“我家就在前面那排,也是新建房。搬遷那哈,我家原來的房子折價30萬,補助3.5萬,新建房30多萬,算起來自已建新房都沒有出錢!現在院子寬,還可以在家里種菜、養雞、養羊、養牛。政策么是真呢好了!\"周進大叔幾次去院子門口的果樹給我們摘水蜜桃來,又紅又大的桃子紅艷艷的,色澤美麗可愛,一口咬下去真是又脆又蜜甜!
隔壁院外沒有栽果樹,而是種了很多中藥材:金銀花、刺龍頭,端頭住戶是熱心的彭文仙大姐,她家院外栽著各種類別的蕙蘭,開著紅色、粉色、黃色的花朵。她說:“住在城里的大哥嫂子每個周末都要回來聚聚,說是這里的環境好空氣好,養出來的雞都特別好吃!”我看見大多數人家院里都壘著一個土灶,煮柴火雞特別香!他們說,一到周末、假期,在縣城州城甚至昆明的親人們就會回來一起做飯吃,現在交通方便了,小轎車來來去去也方便,家家戶戶院子又寬,真想不到還有這么好的日子!
“劈山截水筑平湖,櫛風沐雨彩云間”。時光里,祥云的文新村,賓川的新川村、大椿樹、新莊村、管崗村,彌渡的彭家莊、栗樹營,南澗的小灣阿給渡、岔江新區、阿務里碼頭云上小灣盡管各族人民群眾深愛著自己的家鄉故土,卻顧全著對家國情懷的大局,把告別舊土的深情厚誼藏在心間,搬出去!往前走!努力說服自己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關系,重新適應新的環境新的生活,在一片片嶄新的土地上埋頭苦干,迎頭趕上新時代的發展變化。
時光是最大的財富。在時光里,無論是55年、15年、10年、5年,有國家政策的支持,有幫扶干部的幫助,美麗家園,幸福庫區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每個人都在努力奮斗,花開了,結果了,移民搬遷的群眾生活也越來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