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準立論,確立文章核心
在高考這樣競爭激烈的考試中,一個精準、鮮明且富有深度的論點,能夠瞬間抓住閱卷老師的目光,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洞悉文章的主旨,從而為文章贏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反之,如果論點模糊不清、搖擺不定,整篇文章就會陷入混沌,讓人如墜迷霧,難以理解作者的意圖,這樣的文章自然很難在眾多試卷中脫穎而出,獲得高分也就成了奢望。就拿曾經的一道高考作文題“挫折與成長”來說,有位同學在文章開篇就明確寫道:“挫折絕非成長路上的阻礙羈絆,而是通向成功彼岸的隱形翅膀,它以磨礪為羽翼,助力我們在成長的天空中越飛越高。”這個論點不僅清晰地表明了挫折與成長之間的關系,還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將挫折比作隱形翅膀,使表達更加生動,讓人眼前一亮。閱卷老師一眼就能看出這位同學對題目有著深刻的理解,并且有自己獨特的思考。然而,另一位同學的開篇卻是這樣寫的:“挫折和成長之間的關系很復雜,有時候挫折好像能讓人成長,可有時候又感覺會讓人遭受打擊,停滯不前。”這樣的表述看似全面,實則模棱兩可,沒有一個明確的立場和觀點,讓讀者讀完后一頭霧水,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要表達什么。從一開始,這篇文章在立意上就輸給了前者,后續即便有精彩的論述,也很難彌補這一開篇的不足。
那么,怎樣才能確立一個優質的論點呢?首要的一點就是要認真審題,這可是寫好議論文關鍵的第一步。面對“挫折與成長”這樣的題目,同學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而要深入思考挫折和成長之間深層次的內在聯系。挫折是如何影響成長的?成長過程中又該如何正確對待挫折?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兩者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尋找獨特的切入點。同時,同學們還需要結合自身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和內心感悟,選擇一個自己真正有話可說、能夠深入展開論述的觀點。比如,如果你平時對名人故事很感興趣,并且了解到許多名人都是在經歷重重挫折后才取得輝煌的成就,像蘇軾一生多次被貶,卻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極高的造詣,那么你就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將論點確定為“在挫折中堅守信念,以樂觀豁達的心態迎接挑戰,是實現成長與成功的必由之路”。這樣的論點既結合了自己熟悉的素材,又體現了一定的深度,在寫作過程中就能更加得心應手。
二、精挑論據,增強論證說服力
論據,是支撐論點的堅實基石,是議論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緊張的考試中,恰到好處且豐富多樣的論據,能夠讓你的論證更加有理有據,充滿說服力,仿佛為文章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使其在眾多作文中脫穎而出。論據主要分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大類,它們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共同為論點的成立保駕護航。在論證“堅持成就夢想”這一論點時,有位同學是這樣寫的:“堅持,是夢想起航的風,是夢想照進現實的光。史學家司馬遷,因李陵之禍遭受宮刑,這是一種常人難以想象、更無法忍受的刑罰,身心的雙重折磨足以擊垮任何一個意志薄弱的人。然而,司馬遷心中懷揣著撰寫《史記》的偉大夢想,他沒有被眼前的困境打倒,而是忍辱負重,憑借著鋼鐵般的意志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發憤著書。終于,一部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學巨著——《史記》誕生了。正是因為司馬遷在困境中始終堅持,毫不退縮,才讓這部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的偉大著作得以問世,他的夢想也如同璀璨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永恒的光芒。”在這段論述中,這位同學巧妙地運用了司馬遷的真實事例作為事實論據,詳細地描述了司馬遷所遭受的挫折以及他堅持完成《史記》的過程,生動而具體地展現了堅持對于實現夢想的重要性,讓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堅持的力量。同時,該同學還引用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魯迅對《史記》的高度評價,以及“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句經典名言作為道理論據,進一步強化了論證的力度,使整個論述更加全面、深入,讓人信服。
那么,在選擇論據的時候,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呢?關鍵就在于要確保論據與論點高度契合,能夠直接、有力地證明論點。例如,在論證“創新推動社會進步”這一論點時,“袁隆平創新研究雜交水稻,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失敗,最終成功培育出高產的雜交水稻品種,解決了數億人的吃飯問題”這一論據就非常恰當。因為袁隆平正是通過不斷創新,突破了傳統農業的局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與論點緊密相關,能夠很好地支撐論點。但如果在論證“創新推動社會進步”時,選擇“雷鋒堅持做好事,成為道德楷模”這個例子,就大錯特錯了。雖然雷鋒的事跡非常感人,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這個例子強調的是奉獻精神和道德品質,與“創新推動社會進步”的論點毫無關聯,無法對論點起到證明作用,反而會讓文章的論證顯得混亂、沒有邏輯。為了在考場上能夠迅速、準確地找到合適的論據,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就要做個有心人,注重積累。可以多讀一些名人傳記,了解那些偉大人物的成長歷程和成功經驗;關注時事新聞,掌握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和熱點事件;還可以觀看一些優秀的紀錄片,拓寬自己的視野。
三、合理論證,構建嚴密邏輯結構
在高考議論文寫作中,熟練運用多種論證方法,能夠讓文章的邏輯更加嚴密,層次更加分明,內容更加豐富精彩,從而吸引閱卷老師的目光,獲得高分。以“科技對生活的影響”這一題目為例,有位考生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述:“科技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回首過去,人們傳遞信息主要依靠書信,一封信從寄出到送達對方手中,往往需要漫長的時間,短則幾天,長則數月。在等待的過程中,人們內心充滿了焦慮和期待,信息的交流極為不便。而且,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書信根本無法滿足及時溝通的需求,常常會耽誤大事。而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人們的通信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通過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只需輕輕一點,就能與世界各地的人瞬間取得聯系。無論是文字、語音,還是視頻通話,都變得輕而易舉。即使相隔萬里,也仿佛近在咫尺,人們可以隨時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比如,在疫情期間,很多人無法與遠方的親人見面,但通過視頻通話,大家能夠隨時看到彼此的面容,聽到對方的聲音,緩解了思念之情。這種鮮明的對比,充分展現了科技對生活的巨大改變,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在這段論述中,考生通過將過去和現在的通信方式進行對比,突出了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使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認識到科技對生活的積極影響,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
還有一種論證方法也很好用,那就是比喻論證。它能把抽象的道理變得像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一樣,讓讀者更容易懂。比如在論述“學習如登山”的時候,有同學是這么寫的:“學習就跟登山差不多,每個知識點都像是登山路上的臺階。咱們在學習的時候,會碰到各種各樣的難題,這就好比登山時遇到陡峭的山坡、惡劣的天氣。有時候,一道題特別難,就像陡峭的山坡,讓咱們想破腦袋,每前進一步都特別費勁;有時候,學習上的壓力和挫折,又像狂風暴雨,讓咱們心里特別迷茫、難受。但只要咱們不放棄,一步一個腳印,認真解決每個知識點,克服每一個困難,最后肯定能登上知識的高峰,看到更美的風景。到那時候就會發現,之前付出的汗水和努力都值了,那些克服的困難都成了咱們寶貴的財富。”這個比喻論證,把學習過程比作登山,把學習的困難比作登山時的阻礙,生動地告訴大家學習需要不斷努力、堅持,很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
同學們寫作文的時候,要根據論點和論據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合適的論證方法。除了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還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等。同時,文章的結構也要安排好。常見的議論文結構有總分總、并列式、遞進式。大家在動筆寫之前,最好先列個提綱,把文章的框架想好,每個段落要寫什么、怎么論證都規劃清楚。這樣寫的時候心里有底,論證會更有條理,文章的邏輯也會更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