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之一是 “有文采”,但是想要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內完成一篇文質兼美的議論文,其難度不言而喻。筆者認為,不妨將修辭作為提升文章文采的催化劑,以達到 “有文采” 的評價要求。議論文是一種“以理服人”的文體,即要將深奧的道理生活化、淺白化來實現倡導、勸勉、建議的目的。為了讓讀者清晰準確地理解作者所要闡明的事理,需要在論證過程中引起讀者思考,促使讀者產生情感共鳴并付諸行動。而修辭本身具備的藝術屬性,恰好能夠搭建起一座使說理與藝術完美融合的橋梁。
一、巧用比喻,增強形象性
議論文的核心在于表明觀點、闡明事理,但許多觀點和道理往往抽象、晦澀,不易理解。如果直接進行生硬的分析,很容易讓讀者感到枯燥乏味。而比喻修辭能夠將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具體可感,因此非常適合在議論文中使用。合適的比喻往往能用簡潔的語言喚起讀者的聯想和興趣。例如,蘇洵在《六國論》中寫道:“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生動形象地論證了割讓土地討好秦國是災難性的錯誤行為,對于消除亡國威脅毫無益處,可謂一針見血。再如,全國新課標 I 卷一篇優秀作文《數據智慧助解答,人類之思不可替》中提出:“人工智能,確實是社會這輛汽車向前發展的潤滑劑,但油門的深度還得由人類的腳掌控;人工智能不過是描繪社會未來藍圖的顏料,而繪圖的畫筆在人類手里。” 這句話通過比喻形象地表明人工智能雖然有助于社會發展,但人類才是社會進步的真正主導者,這比單純表述 “人工智能是人類的附庸” 更為深刻。
二、運用排比,增強語勢
排比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它不僅能夠增強文章的氣勢,還能強化情感表達。在議論文中運用排比,更能拓展文章的信息量,讓文章讀起來和諧且有音律感。例如,培根的《談讀書》開篇便使用了一組排比句:“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隨后在正文中進一步分點論述讀書的意義,讓讀者仿佛在聆聽智者的諄諄教誨,深切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又如,北京卷作文以“歷久彌新”為題,有考生運用三個排比式論據論證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性:“君可知,中國最‘土’的傳統民間樂器嗩吶,有朝一日登上悉尼這個藝術殿堂;君可知,中國最‘老’的甲骨文,有朝一日走進尋常大眾的視野;君可知,中國最‘古’的《詩經》也能變成流行音樂。” 這一排比式論據展現了考生對熱點時事的關注,令人眼前一亮。
三、恰當引用,增強說服力
引用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從議論文的角度來看,它也是一種常用的論證方式。在議論文中恰當引用名言、警句、格言、俗語等富有哲理性、人文性和啟發性的語句進行說理,不僅能夠大幅提升文章的文采,還能增強文章的文化底蘊。這些經過歲月沉淀的語句,其邏輯性、思辨性和教育性毋庸置疑。引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其一,引用古典詩詞。古詩詞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結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我們不僅要學會引用,更要擅于靈活運用。例如,全國新課標 I 卷優秀作文《揚科技之帆,破問題之浪》中,考生這樣活用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題如泉之源頭,源源不斷……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科技如鳥之羽翅,助我們飛得更高。” 這一語段充分體現了對詩詞的巧妙活用。
其二,引用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前人精心提煉的智慧結晶,凝聚著對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例如,全國新課標 I 卷優秀作文《探浩渺未知,筑超越階梯》中,考生引用楊瀾、愛因斯坦的名言,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三,引用諺語俗語。諺語俗語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真理,言簡意賅,如能在作文中恰當引用它們,能夠使文章語言妙趣橫生。例如,全國新課標 I 卷優秀作文《“問題” 多少,事在人為》中,考生在論證 “智能能夠創造更好的未來” 這一觀點時,引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闡述智能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又用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論證各種新興科技對生活、工作的深遠影響。
以上三個方面啟發我們:在日常學習中,需要積累并歸類古詩詞、名言警句和俗語諺語,這樣才能在實際寫作中靈活運用。
四、運用反問,引發思考
反問是議論文中重要的修辭手法,其目的在于激發和引導讀者思考。我們來看下面兩個文段:
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中寫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 這句話采用肯定式反問,表達了 “我” 對黑暗軍閥勢力的無奈與悲憤,具有強烈的批判意味。
聞一多在《最后一次講演》中說:“歷史上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嗎?” 這是否定式反問,在增強批判效果的同時,引發了當時現場聽眾(包括反動派)的反思。
有些同學可能存在不會運用反問句的問題,其實在句式轉換的“技術”層面,這并不難解決。只需將表達觀點的陳述句稍作語氣變換,就能達到強化表達的目的。
例如,在以“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為話題的全國新課標 I 卷一篇作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互聯網固然強大,但不能替代我們的思考,引領時代的杰出人物也是憑借勤思開啟了未來的大門。” 這句話語氣平淡、表述直白,難以引發讀者思考。若將其改為反問句:“互聯網固然強大,難道就能替代我們的思考嗎?那些引領時代的杰出人物不也是憑借勤思開啟了未來的大門嗎?” 通過句式轉換,觀點的表達更具說服力。
五、妙用反語,強化對比
在議論文中,比喻、排比、對偶、引用、反問是常用的修辭手法。若能巧妙運用反語,更能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激發讀者思考,使觀點更具說服力。反語具有諷刺效果,比正面表述更有力量,能夠更好地表達深刻的思想和強烈的情感。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中的這段話想必大家都還記得:“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同學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其中,“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 以及 “偉績”“武功” 等表述極具諷刺意味,是對那些標榜 “文明” 的劊子手的強烈批判,使文章比直白論述更具趣味性和思想深度。再如,在 2024 年全國甲卷的作文訓練中,有同學通過古今對比和中西對比進行論證:“憶往昔,19 世紀歐美人的坦誠交流讓印第安人幾乎滅絕;20 世紀初期,歐美人的坦誠交流讓一戰、二戰炮火連天;現在,他們又在說坦誠交流,于是扣留了孟女士,搞起了貿易制裁……然而,他們的‘坦率’其實是可恥地歪曲了坦誠的本義。”
在這段論述中,該同學運用反語,語言辛辣犀利,與中華民族倡導的真正意義上的坦誠交流形成鮮明對比,有力地論證了 “坦誠交流,是人類興旺發展之道” 這一分論點,極具啟發性。
許多同學認為,議論文既沒有記敘文 “以事感人” 的情節邏輯,也沒有說明文 “以知授人” 的知識體系,因此顯得過于理性嚴肅,缺乏活潑生動之感。實際上,在確保論點正確、語言嚴謹的前提下,議論文的語言同樣可以文采斐然,而修辭則是提升議論文文采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修辭能夠為語言增色添彩,將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把枯燥的表達變得生動,讓議論文的語言煥發獨特的魅力,真正實現 “化腐朽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