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悟作品內涵,形成正確價值觀
經典作品往往蘊含著特定時代以及文化背景之下的獨特思考。借由對同學們歷史知識儲備和文化理解方面的培育,能夠助力突破不同時代的隔閡,更為透徹地領會作品的內在含義。同學們把經典作品里人物的命運同社會背景相結合,不但可以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而且還能針對歷史與文化展開深層次的思索。在課外閱讀活動中,同學們應從多個維度以及不同的角度去闡釋作品,特別是那些跨越了時空的經典之作,從而可以真切地感知到歷史跳動的脈搏,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思想以及價值觀。
就拿《紅樓夢》來講,同學們除了要了解賈寶玉、林黛玉等人的悲歡離合,還要把這些放到清代封建社會的歷史大背景當中去加以剖析。在清代,封建禮教對個體有諸多壓抑,尤其是對女性的束縛頗為嚴重,因而造就了許許多多有著悲劇命運的人物。林黛玉所留下的那些名句,既展現出了她對人生無常的深切感悟,同時也暗暗透露出她面對封建禮教時的那種無奈以及對美好情感的向往。不過,這種向往根本沒辦法沖破封建社會所帶來的重重束縛,最終造成了她悲劇的命運結局。同學們在閱讀《紅樓夢》時要仔細分析這樣的背景,從而意識到,林黛玉的悲劇不單單是個體情感方面的沖突,更是那個時代對個人自由進行壓制的一種體現,由此進一步從更為深厚的歷史以及文化層面上去領會這部經典作品所蘊含的深刻內涵。
對比分析歷史背景以及人物心理,有助于同學們在閱讀經典著作時獲取更為立體的感知體驗。比方說在閱讀《西游記》時,同學們可以通過分析孫悟空和唐僧之間的關系,去領會古代社會里個人主義與集體利益所存在的沖突以及調和。孫悟空所表現出來的反叛特性與唐僧對求取真經所秉持的執著態度,很好地彰顯出了個人自由和集體責任二者之間的張力關系,同時也反映出封建社會對個體的壓制以及對集體利益的著重強調。借助于這樣的對比分析,同學們可以深入思考,雖說孫悟空個性十分鮮明,并且對自由有著執著的追求,可他的諸多行為往往也會受到集體以及集體責任的限制約束。
二、感悟主題思想,培養批判性思維
經典作品的語言往往十分精練,同時還富有很強的表現力。同學們在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時,應細致入微地分析作品的語言細節,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水平。借助對經典作品進行精讀以及語言分析,同學們不但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達,而且還可以深切體會到作者運用相關語言藝術傳遞出的社會價值。
拿《駱駝祥子》來講,老舍用簡潔又極為生動的語言,細致描繪了祥子從懷揣希望一直到陷入失望的整個心路歷程,充分展現了社會底層人物那種艱難的處境。在這部作品里有這么一句話:“雨下給富人,也下給窮人;下給義人,也下給不義的人。其實,雨并不公道,因為下落在一個沒有公道的世界上。”這一句話以細膩的語言,把祥子內心存在的矛盾呈現出來:一方面,祥子依舊在心底里懷著對美好幸福生活的那份渴望;另一方面,現實給予的重重壓迫又讓他深深感到無力,整個人都變得麻木起來。同學們在閱讀這部作品的時候,如果能夠從語言這個層面去切入,對這些細微之處加以關注并且認真分析,那么就能夠更為透徹地理解作者在祥子那悲慘命運背后所傳達出來的對社會的批判之意。在這里,語言可不單單是用來表達情感的一種工具,它同時也是人物命運的一種象征。經過這樣一番細致入微的分析,同學們便能夠深切體會到文學作品中對于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進而使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精讀這些經典作品的時候,同學們能夠在語言層面得到更多美的體驗。比方說在對《魯濱遜漂流記》展開分析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留意書里一些帶有哲理性的語言。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一無所有,但我還活著。”通過魯濱遜針對自身所處生存困境所做的那種冷靜的描述,將他對于生存的那份熾熱渴望以及和自然界無情環境所形成的對抗揭示了出來。當同學們去細細研讀這句話的時候,一方面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魯濱遜身處孤島之際所產生的絕望感,另一方面也能領會到人類與自然力量展開抗爭所蘊含的深層次含義。
三、感悟語言細節,提升文學素養
經典作品的主題思想常常蘊含著深邃的哲理以及廣泛的社會意義,能夠促使讀者對人性、社會、政治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展開深入的思考。在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之際,同學們需要關注作品的核心主題,著力培養自身的批判性思維,勇于去挑戰既有的認知框架,對作品背后隱含的社會問題以及哲學層面的思考進行深入思索。經由對經典作品主題加以分析,同學們便不會僅僅局限于表面的故事情節,而是能夠進一步去深入探討作品所展現出來的深刻思想,并且把這些思想同現實生活當中的各類現象相互對照,進而達到拓寬思維視野、培育獨立思考能力的目的。
如喬治·奧威爾所著的《1984》,這部作品著重描繪了極權主義社會的種種情形,由此對自由和壓迫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展開探討。在小說里,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在和大洋國的集權制度相對抗的時候,曾經講過一句飽含深刻哲理的話語,即“自由就是能夠自由地講出2+2=4”。這樣一句簡單又明了的話,把集權社會對個體思想進行壓制的狀況,還有思想控制走向極端化的情形都給揭示了出來。憑借著這極為簡潔的表述方式,奧威爾一方面描繪了一個已然失去自由的社會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傳遞出了自由和真理是不可剝奪的這種基本思想理念。當同學們去閱讀這部分文字內容時,既能從中感受到對于集權制度應保持警醒之意,又能對自由和壓迫之間相互對立的關系加以深刻反思,進而達到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目的。
四、感悟學科融合,增強閱讀深度與廣度
經典作品通常并非僅僅囿于文學范疇,而是常常同哲學、歷史等諸多學科有著緊密的關聯。在課外閱讀經典著作之際,同學們可以融合跨學科的相關知識,從多個維度以及更為深刻的層面去領會作品的內在含義,進而拓展閱讀的深度以及廣度。
例如,加西亞·馬爾克斯所著的《百年孤獨》借助布恩迪亞家族的一系列故事,對拉丁美洲的歷史變遷、社會沖突以及與個人命運相互交織的情況展開探討。在原著里,馬爾克斯這樣寫道:“家族中的每一個人都在重復著祖先的命運。”此句表達出人類在歷史不斷演進的過程中,那種無力去改變自身命運的無奈之感。
同學們可以把這句話同拉丁美洲的歷史大背景相互聯系起來,去思索殖民主義的那段歷史是怎樣對拉丁美洲社會的發展進程以及個體的命運產生影響的。經過這樣一種跨學科的分析方式,可以更為透徹地去理解小說里面人物的命運走向,特別是布恩迪亞家族好幾代人所歷經的那種命運循環,進而針對小說所圍繞的主題——命運的無法逃避以及歷史的重復現象——能夠形成更為完整且清晰的認知。
五、結語
總之,經典作品實實在在給同學們帶來了豐富的思想寶藏以及文化滋養。課外閱讀對提升文學素養是有幫助的,能夠激發同學們的批判性思維,培養歷史意識,增進對文化的理解。同學們要把作品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對文學的興趣以及探索精神,從而推動自身成長為具備深度思考能力以及跨文化視野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