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舌如簧”通常指善于狡辯,是個貶義詞。殊不知,在論辯時, “巧舌如簧”竟能發揮力挽狂瀾的作用,甚至挽救一個國家于危亡的境地。《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就是這樣一個例證。
一、故事的背景
《燭之武退秦師》是春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文本的內容并不復雜,主要是鄭國老臣燭之武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虎狼之秦退兵的故事。那么,秦國為什么要攻打鄭國呢?文章的開篇說“晉侯(晉文公)、秦伯(秦穆公)圍鄭”,也就是說,攻打鄭國的不單單只有秦國,還有晉國。那么,兩國為什么要合圍鄭國呢?文章談及了兩個方面的“理由”:
其一,鄭國曾經“無禮于晉”。晉國彼時的國君是晉文公重耳,他繼位后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改革軍政,使晉國成為中原的霸主。當初,重耳的兄弟夷吾做了晉國的國君(即晉惠公),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處逃難。重耳畢竟是晉國的一名公子,其社會地位還是很高的。但當重耳流亡經過鄭國的時候,鄭國不以禮相待,這讓晉文公始終耿耿于懷。
其二,鄭國“貳于楚”。所謂“貳于楚”說的是鄭國依附于楚國,而楚國與秦、晉為敵,鄭國這樣做加劇了晉國對它的“憎惡”。
秦穆公曾經幫助晉文公成為晉國的國君,還嫁女兒給他,秦、晉兩國是盟國。因此,基于上述兩個理由,晉、秦兩國都想滅鄭國而后快,所以聯合發兵攻鄭。其實,細品起來,以上兩個與其說是理由,倒不如說是“強詞奪理”。一方面,學習歷史的同學都知道“春秋無義戰”,當時諸侯國發動戰爭都是沒有所謂道義的,只是為了侵占土地、擴張勢力,成為“霸主”,因此這兩個所謂的理由不過是“莫須有”的罪名罷了。另一方面,鄭國的地理位置特殊,它是中原的樞紐,此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勢力強大的諸侯國要想稱霸中原,必先征服鄭國。因此,鄭國也成了中原逐鹿的“必打之國”。所以,在歷次晉、楚爭霸的過程中,鄭國因勢力太弱,只能一直在晉、楚之間搖擺不定,這并不能說鄭國就是“墻頭草”,而是國家實力擺在那里,總要選邊站,不然生存都成問題!
那么,燭之武在這樣的形勢下,面對“強詞奪理”的敵人就不能用正常的談話語氣了,他需要來一場暢快淋漓的“巧舌如簧”來說服秦國退兵!但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說服秦伯,而不是晉侯呢?畢竟晉侯才是發起戰爭的“罪魁”——首要當事人,其實,“不是晉侯聊不起,而是跟秦伯聊更有性價比”。欲知此事何解,且讓筆者娓娓道來。
二、燭之武的論辯藝術
在某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我們的外交家燭之武先生掩人耳目、排除萬難(“夜縋而出”),終于見到了秦伯。其實,秦伯也是一名雄才大略的國君,秦國也一直是強國,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的說情、矯情、乞討、奉承、低聲、下氣……都是無用之舉。換言之,燭之武需要有自己獨特的說辭!
(一)弱化自己以減弱秦伯銳氣
燭之武知道秦晉這次聯合軍事行動早已經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準備多日,滅掉鄭國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那么,面對志在必得的秦伯,燭之武首先得“示弱”,他鼓動“巧舌”——“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也就是說,我已經明白,你們贏了,我們輸了,我們輸得徹徹底底了。估計這話一出,秦伯馬上由盛氣凌人變為迷惑不解:你都知道要亡國了,那還來這里干什么?來討好我!沒門兒!當然,迷惑中也還有氣勢存在,但也一下子就被弱化了。這“巧舌”用得很妙,妙在引起了秦伯的思考:你既然知道了鄭國必亡還來找我,肯定還是有一番話,或者有一番讓步,如果說得有道理,或者讓步的條件很大,停止戰爭也未嘗不可,畢竟戰爭太耗費人力物力了。因此,秦伯雖沒有說什么,但肯定有所期待。這種期待心理為燭之武下一階段的說辭埋下了伏筆。
(二)曉以利害以撩動秦伯動心
在打開了“話匣子”后,燭之武繼續鼓動“巧舌”進入下一個環節。
其一,分析地理環境,明確戰爭收益。只要翻開當時的地圖,就能發現,鄭國與秦國并不接壤,跟鄭國接壤的是晉國。如果戰爭勝利,最終獲利的也不過是晉國,所以燭之武說“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這是“鄰之厚,君之薄”,晉國獲得了土地,增強了人力,更增強了國力(畢竟在生產力落后的時代,人口、土地就是最大的資本),而秦伯不過為晉侯做嫁衣—“虧本生意”。當然,燭之武還拍了一下“馬屁”—對秦伯說“君知其難也”,意思是說,這個道理秦伯是早已知道的事情,不管秦伯有沒有想到過,燭之武都把秦伯給抬高了,“肯定”了秦伯的戰略思考。至于,為什么不停止戰爭,秦伯不過是基于聯盟和翁婿關系罷了。燭之武這里的“巧舌”妙在又一次激發了秦伯的思考,甚至短時間內的“恍然大悟”。不慌不忙,燭之武還有進一步的“招數”。
其二,分析利害關系,明確留鄭利秦。站在秦伯的視角來講,確實燭之武的話帶給他一定的思考,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怎么處理呢?燭之武已經猜透了秦伯的心理,畢竟秦伯沒有直接明確表示反對,想必他也想聽下去。于是,燭之武繼續鼓動“巧舌”—“以鄭為東道主”,意思是說某一天,如果秦國的使臣經過鄭國也好,甚至軍隊經過也罷,鄭國必當熱情款待,至少也在物資上有所補充,這對于秦國來講都是百利而無一害啊!但是如果消滅了鄭國,這樣的有利條件將會徹底消失。可謂是沒有任何“紅利”可圖!這一點可謂說到了秦伯的心坎上:對啊!發動戰爭,目的是獲利啊,現如今不但利益沒有獲得,反而賠進去不少的利益,看來滅鄭要不得!
(三)分化聯盟以刺激秦伯倒戈
燭之武上面的幾招其實已經擊中了要害,但也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燭之武并不知道秦晉兩國合圍鄭國的利害分割。萬一兩國約定滅了鄭國,分贓將會以交換與分割土地的方式進行,或者“分人”“分錢”“分物資”等,即便燭之武以上的說辭都說得過去,但秦伯毅然決然要滅掉鄭國以實現“分贓”的目的,撈點戰爭的收益也未嘗不可,畢竟鄭國還是有一定的“家產”。但燭之武顯然未等秦伯反駁,馬上鼓動“巧舌”補刀:
其一,“晉,何信之有?”秦伯三番五次幫助晉國,甚至對晉國兩代國君—晉惠公和晉文公都有扶立之功,兩國的關系應該很好,甚至很親密。但兩國之間卻常有矛盾發生。燭之武舊事重提,晉曾“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晉惠公感謝秦伯扶立自己,曾許諾給秦國兩座城池,但話音未落,就馬上反悔,下令筑城防御。有此前車之鑒,你說晉國還有信用嗎?一個沒有信用的國家,即使你跟它有“分贓協定”,它可能履行承諾嗎?
其二,“晉,何厭之有?”燭之武說晉國十分貪婪——“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管東封還是西封,其目的都是為了爭霸,損害的只會是秦國的利益。最后,燭之武還說“唯君圖之”,意思很直白——“你看著辦吧!如果這樣賠本的生意都做,那就妥妥的愚蠢了!”很有意思的“巧舌”補刀!
前有“晉無信”,后有“晉無厭”,雙管齊下,使得秦伯終于頓悟,馬上倒戈撤兵,從而結束了這場戰爭,鄭國也得以保存。這一場語言的戰爭,終于完美落下了帷幕。
三、讓語言成為守護的力量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有這樣的一句歌詞,“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血腥暴力的戰爭雖然早已遠逝,但是隨著新世紀的來臨,戰爭的硝煙并未完全消散,比起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的危險更大,因此,更需要通過語言的論辯——外交藝術來減少熱戰的概率。當然,面對戰爭威脅,不但需要“巧舌如簧”的論辯,更需要正氣凜然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