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師表》是諸葛亮忠誠的體現(xiàn)
(一)“受命以來,夙夜憂嘆”表明對先主遺志的恪守
《出師表》中提及“先帝”劉備一共13次,在這13次的追憶當中,都體現(xiàn)了諸葛亮對劉備過早去世的嘆惜與痛心。劉備作為一位始終有著不屈之志、“信義著于四海”的創(chuàng)業(yè)之主,身上實在有太多的閃光的品質(zhì)。而劉備自從三顧茅廬以來,長期對諸葛亮委以重任,且經(jīng)常與諸葛亮談論國事、追憶過往(“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他們私交甚好,又有著共同的理想和抱負—復興漢室,結(jié)束內(nèi)亂,連劉備自己都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可見,他們親密無間,尤其是在劉備臨終之時,殷殷托孤于諸葛亮,慨然囑咐道:“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種無限信任,不僅展現(xiàn)了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深厚情誼,更突顯了他們在動亂年代和歷史洪流中可貴的擔當精神。因而,諸葛亮在劉備死后鞠躬盡瘁,全身心致力于蜀漢治理,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劉備、對劉禪、對蜀漢的絕對忠誠。
(二)舉薦“貞良死節(jié)之臣”以實現(xiàn)政治穩(wěn)定接替
在北伐前夕,諸葛亮可謂費盡心機,一方面,作為三軍統(tǒng)帥,軍營中各種事務都要知曉,以保證北伐能夠順利;另一方面,自己親率大軍在外,最擔心的還是蜀漢內(nèi)部的穩(wěn)定。尤其是,戰(zhàn)爭形勢是難以預料的,萬一自己出現(xiàn)了不測,蜀漢還需要接班人。于是,在這份表中,諸葛亮像劉禪舉薦了郭攸之、費祎、董允、向?qū)櫟任墓傥鋵ⅲ档米⒁獾氖牵T葛亮推薦的沒有本家族的任何人,表明他的推薦完全沒有私心,即使北伐大軍出發(fā)在即,心里面想的還是蜀漢政事,私心全無,忠心盡顯。
(三)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勸誡君主奉行正道
劉禪雖然是蜀漢政權的第二代掌權人,但畢竟沒有經(jīng)歷過父輩那般的浴血奮戰(zhàn)、披荊斬棘,他的身上自然少了銳氣與進取的精神。此外,諸葛亮最擔憂劉禪會“親小人,遠賢臣”,重蹈“后漢所以傾頹”的覆轍。于是,作為蜀漢丞相、后主的相父(白帝城托孤時劉備要求劉禪“事之如父”),諸葛亮建議劉禪要賞罰分明,不要寵信小人,與此同時,還諄諄告知—“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對劉禪的勸導可謂是無微不至,生怕劉禪步東漢后期桓靈二帝的后塵。可見,諸葛亮始終忠于劉禪,心系社稷。
二、《出師表》是諸葛亮智慧的反映
(一)巧妙借力打力,促使君臣一心
劉備死后,蜀漢的最高統(tǒng)治者劉禪雖在襁褓中經(jīng)歷戰(zhàn)亂,但后期劉備勢力穩(wěn)定且逐漸壯大,他的生活其實也過得有滋有味,并沒有任何生命的威脅。劉禪繼位后,肯定想將所有的國家大權攬在手中,這是每一個新皇都會考慮的。但他沒有能力,更沒有經(jīng)驗,因此,更多時候還是依仗諸葛亮。久而久之,諸葛亮也就大權統(tǒng)攬了。這樣的情形,諸葛亮也騎虎難下,但如果一味地堅持自己的北伐理想,想必劉禪也會有所不滿。擺在諸葛亮面前的就有這樣的難題了:自己貴為丞相,一定要讓國家穩(wěn)定,但劉禪暫時又不具備治國的本領;自己有劉備托孤的使命,更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這些都不能一一明言而貿(mào)然提出北伐,怎么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的一切行動都是遵照先帝劉備的吩咐,在封建社會以“孝”為重要道德準則的前提下,上下君臣也不好反對,這是諸葛亮的最佳妙招。
(二)針對現(xiàn)實困境,及時提出戰(zhàn)略
他在表中的開篇即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說的是蜀漢情況不容樂觀—“疲弊”,這里的“疲弊”一方面是指國力困弊;另一方面指的是劉備去世之后,蜀漢出現(xiàn)了信念的崩塌,少了積極進取的精神。這是諸葛亮首先看到的重大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蜀漢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可能不用等到外部力量的介入,自己就已經(jīng)內(nèi)亂不堪而至瓦解。于是,諸葛亮巧妙地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投入軍事行動當中,緩解內(nèi)部的矛盾,可謂是“一箭多雕”,這樣的智謀恐怕蜀漢高層都為之嘆服,所以上至劉禪,下至普通的官僚都鮮有反對的聲音。于是,趁著“南方已定”,及時制定“北定中原,攘除奸兇”的北伐決策,這樣的前瞻性確實是高明。
(三)通過責任劃分,體現(xiàn)行政智慧
諸葛亮確實具備卓越的治國才能,他針對宮中府中賞罰不分的情況,建議“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而不必作為皇帝的劉禪親自去處理,這樣才能彰顯賞罰分明,強化君王的權威,就算有司賞罰錯了,劉禪還可以對其作出處分,這樣劉禪就不會處于第一線,對劉禪來講確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另外,諸葛亮推薦的人才各有側(cè)重,既有文臣,又有武官,一旦有外敵入侵,這些人都能擔負起國家重任,確保中央能夠正常運作,足見諸葛亮高超的政治智慧。
總的來講,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將個人忠貞與治國方略深度融合的表達,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明中“明相”的典型形象。
三、關于《出師表》的真實性和北伐不當?shù)尼屢?/p>
有人認為諸葛亮的《出師表》是一個自我吹噓的“表”,甚至是由費祎代筆,筆者認為這簡直是對諸葛亮的污蔑。首先,“表”是古代臣子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作為臣子怎敢有虛構的成分呢?諸葛亮非趙高,何必言不由衷、指鹿為馬呢?如果說是費祎代筆更不可信,先不說里面的內(nèi)容,就說最后的一句—“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非真情流露者不能寫也!況且諸葛亮在世時,費祎在朝廷當中本來就不負責具體的軍事,《出師表》中提及的軍事行動根本就不是費祎能夠言明的。其次,諸葛亮在文章中提到與先主劉備的諸多交流細節(jié),真情溢于言表,不是其本人,根本不可能寫得如此情真意切。
另外,有的人也認為諸葛亮北伐是不合理的。其理由是:蜀漢是三國實力最弱的,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雖然取得了一些戰(zhàn)果,但也損失了不少人馬和物資,損耗了蜀漢本來就已經(jīng)匱乏的資源。諸葛亮更應該以逸待勞,憑借自己高超的治國本領,讓蜀漢不斷走向強大,而不是窮兵黷武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其實,他們算的是經(jīng)濟賬,而不是政治賬。都說“軍事是政治的延續(xù)”,如果蜀漢不進行北伐戰(zhàn)爭,那就意味著蜀漢放棄了漢朝正統(tǒng),這是蜀漢上下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北伐滅曹”不僅僅是政治口號,更是蜀漢政權的立國之本、執(zhí)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是其在益州地區(qū)統(tǒng)治合法性的基礎,是蜀漢君臣畢其一生都要追求的政治抱負。這也是諸葛亮調(diào)和內(nèi)部矛盾的智慧之舉。另外,“隆中對”以來,諸葛亮就以興復漢室作為自己一生的使命和理想,在古代人均壽命較短的情況下,滅曹興漢,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實在刻不容緩。這一點又與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緊密結(jié)合。
綜上所述,《出師表》確實是一篇事關忠誠考驗和智慧檢驗的自我剖析,更是一篇感人肺腑又事事在理的優(yōu)秀佳作。陸游曾在《書憤》中這樣贊美諸葛亮的《出師表》:“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此評價可謂精準。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已知天下三分,在出山后跟隨劉備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后期在劉備去世后更是對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的忠誠天地日月可鑒;更為難得是,他并非一介莽夫,而是極富智慧和謀略的賢相、明相,他的很多治國理念都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