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2002-),女,安徽阜陽人,在讀碩士;(通訊作者)(1978-),男,湖南耒陽人,應用技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四位一體職教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 :D/2020/03/03 )
[中圖分類號]G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5)16-0086-08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持續加速。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31031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 22.0% ;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達22023萬人,占比 15.6%[1] ,深度老齡化特征日益顯著。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明確部署將老齡產業與老年教育列為重點發展領域,旨在構建多元參與、普惠共享的銀發經濟生態。在政策倡導與現實需求的雙重推動下,我國老年教育體系不斷拓展功能邊界,由傳統的生活休閑型逐步邁向融合職業發展與社會參與的復合型結構。盡管整體發展勢頭良好,但在課程內容、服務設計與資源供給機制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尚難有效回應老年人在職業技能提升與就業能力重塑方面的多元化訴求。作為老年教育的重要分支,老年職業教育聚焦于具有再就業意愿或能力提升需求的老年群體,通過系統化培訓與適老化課程供給,增強其職業適應與社會融入能力,成為推動人力資源再開發與積極老齡化的重要路徑[2]
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為破解老年教育發展難題帶來新契機?!吨腔劢】叼B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等政策文件相繼出臺,持續強化“智能 + 老年教育”的戰略導向。其中,由政府主導、多方協同建設的各級各類老年教育數字平臺(以下簡稱“智慧教育平臺”),依托智能技術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壁壘,集資源整合、精準推送與個性化服務于一體,成為賦能老年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然而,現有研究多圍繞人工智能賦能老年教育的價值邏輯[3]、風險表征[4]及策略路徑[5展開,對智慧教育平臺在老年職業教育場景中的精準應用關注不夠。尤其在功能適配、資源精準推送、服務模式創新等關鍵環節,尚未形成系統性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立足“ AI+ 教育”背景,系統分析智慧教育平臺賦能老年職業教育的現實困境與發展基礎,構建契合老年人學習特征的智慧教育服務路徑,旨在為老年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二、問題聚焦:數字化時代我國老年職業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
隨著我國老年群體逐步從“靜態養老”走向“動態參與”,再就業、技能提升與社會融入成為其教育需求的新焦點。在這一趨勢下,數字化技術被寄予厚望,成為老年職業教育轉型的重要外部支撐力量。與傳統線下教育模式相比,智慧教育平臺在時間安排、參與方式、學習路徑等方面更具靈活性與適應性,為部分老年群體的持續學習提供新的可能[。從個體層面看,數字技術不僅拓寬了老年人接觸教育資源的渠道,也為激發其學習興趣和重建社會聯系提供了有利條件;從系統層面看,數字平臺的普及進一步拓展了再培訓的渠道邊界,為教育服務的普惠化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由此,智慧教育平臺承載著推動老年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的多重價值期待[。然而,盡管潛力巨大,走向實效的過程卻并非一蹴而就。目前老年職業教育陷入“技術賦能潛力\"“現實落地梗阻\"的深層困境,表現為資源供給的技術性偏差、學習動力的結構性抑制、教學交互的功能性缺失與平臺協同的系統性割裂。這一四維問題體系不僅揭示了教育資源、教學方式與學習者能力之間的供需錯位,也凸顯出智慧教育平臺功能結構與老年群體實際需求之間的深層張力。
(一)學習資源匱乏,內容針對性與適老化缺失
智慧教育平臺首要且根本的問題在于學習資源難以匹配老年群體的實際需求,表現為內容同質、結構單一、適配度低,存在明顯的技術性偏差。從內容本身來看,平臺所提供的課程資源多源于面向中青年群體的通用型知識體系,聚焦興趣培養、健康養生與文化娛樂等領域,而針對老年人再就業、技能再造與經驗轉化的專業課程明顯匱乏8,難以回應“銀發經濟\"背景下老年人參與社會生產的現實需求。在課程結構方面,普遍缺乏分層設計,既不利于初學者人門,也難以支撐有經驗者的深入學習,削弱了平臺黏性。在內容呈現方式上,平臺常沿用標準化、模板化的開發路徑,缺乏響應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設計,存在字體字號偏小、操作復雜、導航混亂等問題,嚴重影響學習效率,容易導致認知挫敗與情感疏離。此外,平臺在資源推薦方面也存在短板,尚未建立起基于老年用戶特征的精準推送機制,推薦仍停留在初級階段,資源雖多但與實際需求錯位,難以實現有效賦能。
(二)學習動力不足,認知障礙與數字鴻溝并存
學習動力不足是老年職業教育普遍存在的難題,具體表現為參與熱情不高、學習中斷率高。究其根源,更多源于認知障礙、心理隔閡與數字鴻溝等多重因素,形成了典型的“結構性抑制”。首先,隨著年齡增長,許多老年人面臨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分散、信息處理能力下降等問題,影響其學習主動性與適應力[9。尤其在使用智能電子設備時,常出現“想用而不會用”的情況。研究顯示,我國老年人整體數字素養水平偏低,其中內容創作與問題解決能力尤為薄弱,呈現出明顯的\"能力結構失衡”10]。進一步看,“數字鴻溝\"包括“技術鴻溝\"\"使用鴻溝\"兩個方面:前者表現為技能差異,如雖有設備卻不知如何操作;后者則體現在使用頻率、應用類型及主動性等方面[11]。這種雙重分化進一步放大了老年群體在數字環境中的挫敗感與無力感。其次,一些老年人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學習是年輕人的事”,缺乏學習動力。當前平臺缺少成果反饋與激勵機制,未能幫助老年人有效營造獲得感,進一步削弱了學習持續性。此外,盡管智能設備的普及率提高,但大量老年人仍處于“半連接”甚至“零連接”狀態,即使具備基礎操作能力,面對平臺注冊、課程選擇、互動反饋等環節仍感到力不從心。使用能力與平臺復雜性之間的落差,進一步放大了數字鴻溝的阻滯效應。
(三)教學模式落后,互動性與參與感不足
教學交互的功能性缺失是制約老年學習體驗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前平臺課程多采用“灌輸式”“單點推送”的傳統網絡教學模式,主要依賴錄播視頻與圖文資料,互動性差、反饋機制弱,造成學習過程單向停留在淺層次,學習者易陷人“看完即忘”的狀態。同時,老年學習者在使用平臺過程中常遇到理解障礙、操作困難、概念混淆等問題,而平臺未能設置即時咨詢窗口、學習導航功能或智能答疑模塊。學習小組、同伴互助等社群功能的缺失,與老年人偏好的集體學習方式形成反差,也影響了老年人學習的歸屬感與動力激發[12]。此外,教師角色定位模糊也是一大短板。一些平臺課程由非職業教育背景的內容創作者制作,難以根據老年人的認知特點進行有效引導與鼓勵。這意味著平臺缺乏“情感聯結”\"過程陪伴”兩個核心教學支撐點,也使教學關系陷人“功能代替”而非“互動提升”的誤區。更進一步來說,老年學習者在缺少互動反饋與社群支持的情境下,難以形成穩定的學習節奏與自我驅動機制,導致平臺最終淪為“資源瀏覽器”而非“學習發生場”。從長遠看,這種“低交互一低成效一低參與”的惡性循環,將不斷削弱智慧教育平臺的服務能力與公共價值。
(四)教育資源割裂,平臺協同與資源整合缺位
目前老年教育領域數字平臺建設呈現出“多頭并進、單點運營”的局面,資源系統割裂與平臺協同缺位嚴重。有研究指出,我國智慧教育平臺主要由政府部門、教育機構、社區組織和市場主體分散建設,平臺功能定位、資源標準、服務重心不盡相同[13]。例如,國家級平臺側重政策傳播與課程推送,地方平臺聚焦本地服務與短期培訓,企業平臺則多圍繞產品推廣與品牌運營進行內容開發。盡管這種多元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資源供給渠道,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接口規范、數據協議與共享機制,導致“內容多而不通、平臺多而不聯、資源全但不整”,用戶在多平臺間頻繁切換、重復注冊,學習記錄無法統一歸檔,極大影響了學習連貫性與使用體驗。此外,實用性強、系統化程度高的職業類課程開發嚴重滯后,許多高成本、高門檻的技能類資源難以面向更廣泛的老年用戶開放,進一步加劇了課程結構的失衡。同時,線上平臺與線下教育資源之間的銜接薄弱,平臺之間缺少戰略協同與內容共創機制,企業、社區、家庭等多元主體未被系統納入資源供給鏈。以上問題交織疊加,形成“平臺不協同一資源不整合一服務不系統”的多重困境,嚴重制約了老年職業教育生態體系的有效構建。要實現平臺的良性運行,亟須以資源整合、技術協同與服務聯動作為基礎支撐[14]。
三、應然指向:智慧教育平臺賦能老年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問題的持續顯現與技術變革的雙重作用下,老年職業教育的數字資源建設正迎來轉型關鍵期。技術集群不僅重塑了教育資源的形態和服務機制,也為實現教育公平與社會參與開辟了新的制度路徑。展望未來,數字教育資源將加速向多模態呈現、精準響應、靈活接人與生態協同的方向演進,推動資源形態從“以存儲為中心\"的數字化資源(DERs向“以需求響應為核心\"的智慧化資源(Smart-DERs)躍遷[15]。這一變革既關乎教育技術的演進,更深刻關聯著老年人終身學習權的實現與教育系統公共性基礎的重構。
(一)從“單一課程”到“多元模塊”
在老年職業教育的發展初期,課程體系多以單一課程形式呈現,內容結構相對固化,難以適應老年群體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與職業轉型目標。面對“供需錯配\"的矛盾,智慧教育平臺正推動課程設計向“多元模塊化\"轉型,即通過內容的拆分與重構,將課程劃分為若干功能明確、相對獨立的模塊單元,支持靈活組合與路徑定制。在模塊劃分過程中,已有研究嘗試借助馬斯洛理論,將課程內容分為基礎保障性模塊(如康養保健、生活技能)社會拓展性模塊(如信息素養、社會參與)和人力開發性模塊(如再就業培訓、創業指導),以覆蓋老年人從基本生活支持到價值實現的多層次學習需求[16]。不同模塊之間既可相對獨立地進行學習,也可根據個體目標有序組合,形成“逐步遞進”或“跨級選學”的個性化學習路徑,增強學習的接入性與發展彈性。多元模塊的推進,不僅體現了課程組織邏輯的技術革新,也呈現出從現實需求、教育理念到制度支撐的三重價值指向。首先,在現實層面,有助于緩解老年學習過程中“認知差異一課程固化”之間的結構性張力,提升課程適配度與參與率。其次,從教育理念看,有力回應了老年人“終身學習權”“多元發展權”的實現訴求,在差異化供給中實現教育公平的縱深推進。最后,政策與制度的有力支撐則為該轉型提供了可持續基礎。當前,國家出臺的多個文件均提出“多樣化供給”“分類教學\"等要求,多地也在積極探索“老年課程標準”“適老化課程設計指南”等制度工具,推動內容標準化與路徑精準化建設的落地。通過構建功能清晰、邏輯遞進、動態組合的模塊體系,智慧教育平臺不僅契合了技術層面的適配性要求,也在教育的公平性、公共性與個體發展之間實現了新的平衡,進一步強化了其作為公共教育服務的重要制度支柱與社會價值承載體的作用。
(二)從“標準教學”到“精準畫像”
課程模塊的重構只是第一步,實現精準服務還需從教學供給機制入手并加以優化。當前老年群體認知能力的顯著分層與數字素養普遍不足,傳統標準教學模式仍基于統一的課程大綱、固定的教學內容和標準化的評價體系進行知識傳遞,忽視了教育服務的個體化響應,導致“資源雖在,服務難及”。隨著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的深入應用,智慧教育平臺正推動“精準畫像”成為未來老年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7]。所謂\"精準畫像”,既是技術路徑的創新,也是教育理解范式的轉化。通過對學習者的行為軌跡、興趣偏好、認知能力的綜合建模,平臺能夠實現學習內容的差異化推送、學習路徑的適應性調整以及學習反饋的個性化定制,真正構建\"因人而異、因需而設\"的教育服務機制[18]。精準畫像所服務的,并不僅是教學效率的提升,還是老年人在生命后期對教育權利的實現與社會參與權的再確認。精準畫像通過著見個體、尊重差異,使長期被邊緣化的群體在教育系統中重新獲得“被承認”的機會,在制度層面實現真正的尊嚴參與和平等接人。當然,這一理念的有效落地,還取決于教育體制能否建立起與之匹配的支持結構。具體而言,應當構建起能夠識別并分層回應老年人數字素養與學習能力差異的機制,并在制度邏輯中引入“漸進式”支持結構,緩解認知障礙與技術門檻所帶來的接入壁壘。教育平臺也不能作為孤立運行的單一主體,而應與社區服務、志愿輔導、家庭支持形成柔性協同,共同構建“認知補償一技術協助一人力引導”的綜合服務體系。唯有如此,精準畫像方可從技術邏輯拓展為制度邏輯,在破解“認知障礙”“技術鴻溝\"這一本質性難題中提供結構性解法,進而推動老年教育在公平性、可及性與主體性之間實現更深層次的均衡與融合。
(三)從“被動接受\"到“沉浸參與”
在內容和供給機制逐步優化的基礎上,老年人的學習方式也迎來深層變革。以往老年教育以視頻觀看、教材閱讀等靜態方式為主,學習過程以知識傳遞為核心,學習者多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缺乏情境參與及實踐互動。這種單向性、靜態化的教學模式雖可覆蓋基礎知識,卻難以有效激發學習興趣與持續學習動力,限制了技能掌握的深度與遷移的廣度。隨著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及多模態交互技術的迅速發展,“沉浸互動”日益成為老年職業教育的新趨勢。相比傳統的單向輸人模式,“沉浸互動”更強調個體的情境參與及實踐體驗,借助3D建模、圖像渲染等技術手段,通過聲音、觸覺及其他多感官刺激,構建高度仿真的虛擬學習環境[20]。學習者可在此類環境中進行角色扮演、任務操作和問題解決,大幅提升參與感和實踐性。然而,沉浸互動作為技術演進的產物,其融入教育體系還需要從制度層面提供保障。可以通過建設“情境化教學資源庫”“能力導向評估體系”等機制,將沉浸教學與老年人日常生活相融合;同時,借助場地支持、導師陪伴與社區聯動,降低老年人面對復雜技術時的焦慮感與排斥感,推動資源從“可用”邁向“可及”,避免淪為展示工具或短期熱潮。沉浸互動的價值不止于體驗升級,更在于實現老年人在教育中的“再主張”“再參與”。在高度擬真的體驗中,老年人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學習一行動一表達\"的主動建構者,從而在制度框架中被重新定位于“積極老齡化”戰略的核心主體。
(四)從“碎片平臺”到“共享生態”
課程體系、服務機制與學習方式的深度轉型,最終需要落實到平臺生態的系統重構上。當前老年職業教育的智慧教育平臺多處于“碎片化\"狀態,不同平臺各自為政、獨立建設,導致教育資源割裂、數據孤立嚴重。相較之下,“共享生態”作為智慧教育平臺演進的新趨勢,強調資源互聯互通與協同共建,通過資源整合、優化與共享,構建一個相互關聯、協同發展的教育生態系統。在這一生態體系中,不同來源、不同類型的職業教育資源被有機整合,各平臺間的信息壁壘逐步消解,實現資源的開放共享與動態互補,形成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發展格局[21]。從教育本體價值看,“共享生態”不僅提升了系統效率,更拓展了老年教育的公共性邊界。各平臺在統一接口與標準協議的支撐下,構建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推動職業教育資源的高效整合與廣泛流通。在此基礎上,老年學習者得以跨平臺、跨區域、跨領域實現無縫學習支持,最大程度地獲取優質資源與技能提升的機會,真正進入“無邊界”的學習空間。這不僅回應了技術系統整合的現實需要,也體現了國家對老年人平等參與數字社會、持續實現學習權利的制度承諾。要實現這一轉型,需在制度層面形成協同支撐。這既包括在國家或區域層面推進平臺接口標準和數據共享規范的建設,明確資源整合的技術路徑與制度邊界;也涉及跨部門治理機制的建立,強化平臺之間的統籌協作,避免“另起爐灶”式的重復建設和管理失序。
歸結而言,共享生態的構建,更指向教育服務理念的革新與老年人學習尊嚴的實現。當教育平臺由碎片走向整合,學習資源從靜態走向流動,老年學習者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選擇,擁有了更大的空間去規劃自我成長路徑、實現自我價值表達。平臺之變,歸根結底是教育本體之變—是將老年人真正納入終身學習體系核心位置的一次深層重構。
四、實踐路徑:智慧教育平臺賦能老年職業教育發展的行動策略
(一)優化頂層設計機制,推進資源多元供給
優化頂層設計機制,是推動智慧教育平臺賦能老年職業教育的根本保障。國家應從戰略高度出發,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目標任務與技術路徑,構建系統化、前瞻性的政策框架[22]。在此基礎上,應加快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供需錯配”“內容冗余\"并存的問題,提升資源配置的精準性與實效性。在技術層面,平臺應依托大數據與云計算基礎設施,動態識別老年學習者的能力結構與興趣偏好,實現資源智能匹配與個性化推送。財政機制上,應將老年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體系,設立專項經費通道,增強供給的持續性與穩定性。組織機制方面,宜構建“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協同格局,推動高校、企業與社區等多元主體通過課程共建、經費投入與師資共享共同參與平臺建設[23]。在內容層面,應重點推進多模態資源體系建設,擴展教學邊界與感知維度。平臺可整合文本、音視頻、動畫、3D建模等多種媒介,開發具有高表現力與強交互性的數字資源,增強學習內容的可視化、操作性與沉浸感。特別是在家政、護理、傳統工藝等實用領域,應構建“知識講解一流程演示一交互練習\"三位一體的課程結構,有效提升學習效率與職業適應能力。
(二)構建適老服務體系,增強學習內在動力
在制度引領下,構建適老服務體系,是激發老年群體學習動能的關鍵路徑。隨著教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智慧教育平臺日益具備構建學習畫像、規劃路徑與實施反饋的能力[24]。平臺可建立靜態、動態與立體融合的用戶畫像體系:靜態畫像識別基本背景與興趣偏好;動態畫像記錄學習行為與成長軌跡;立體畫像整合視頻學習、操作練習等多模態數據,精準勾勒能力結構,支持個性化學習路徑生成。在此基礎上,應強化適老化設計理念,降低技術門檻、提升交互體驗。界面設計應采用大字號、清晰圖標與簡潔布局,增強可讀性與操作性[25];功能方面應配備語音提示、一鍵導航等輔助模塊,提高使用便捷度與安全感[26]。在學習畫像與適老化交互系統的支持下,平臺可對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習者實施分層分類引導:基礎弱的以漸進節奏人門,有經驗的則推送高階內容。系統也可動態監測學習表現,根據用戶在學習過程中的掌握情況與重復失誤點,自動推薦分步式教學與多樣化練習內容,有效緩解由認知衰退與數字焦慮帶來的學習倦怠。最終,通過“畫像識別一路徑匹配一反饋調整”的閉環機制,為老年群體構建出精準響應與持續適應并重的智慧學習環境。
(三)重構多元教學機制,提升交互沉浸體驗
適老化服務的推進為教學機制的多元轉型提供了應用基礎。平臺可引入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虛擬實訓環境,如護理實訓室、商貿模擬場景等,實現現實操作的精確還原,支持無風險條件下的反復訓練。進一步融合VR/AR等沉浸式技術,可重塑老年學習的感知方式和參與模式。通過視覺化、情境化呈現,平臺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復雜技能直觀化,并通過“虛擬教師”“虛擬同伴”等元素增強社交參與和任務認同[2]。沉浸式教學相較于傳統資源,更能激發主動學習動機,改善中斷與黏性不足問題。同時,平臺應構建“人機協同\"的教學機制:一方面,嵌入智能交互模塊,提供答疑、導航與情境引導,緩解理解障礙;另一方面,強化社群功能與教師引導,建立以小組學習為單位的互助體系,融合“同伴激勵一教師督導一系統反饋”三重支撐。此外,應根據學習層級設置分階課程路徑,從初階認知到高階應用遞進推進,提升教學適配性與實效性。整體上,通過構建以技術賦能、情境驅動、交互引導為核心的教學新范式,有助于從根本上破解老年教育中交互不足與參與低迷的結構性難題。
(四)搭建共享協同平臺,構筑可信融合生態
教學機制的優化進一步推動智慧教育資源生態的系統整合與協同聯動。平臺可依托云計算與邊緣計算,建設覆蓋廣泛、響應高效的虛擬實訓基地,支持學習者遠程接入異地培訓,實現資源的跨區域共享與即時互動[28]。同時,應聯合企業、社區與高校,開展“虛擬共建”,共同開發養老護理、電商直播、非遺技藝等方向的線上職業技能模塊,打通培訓與應用的對接路徑。為強化資源通聯與數據互認,需統一平臺接口與標準,構建API接口體系,實現資源同步與成果共享,推動老年教育平臺標準化、規?;l展[29。在此基礎上,區塊鏈技術可作為可信共享的基礎架構,提供數據安全與交互保障。其分布式賬本與加密機制,可保障技能認證與學習記錄的完整性與可驗證性。例如,平臺可通過時間戳機制記錄認證成果,形成可追溯學習檔案[30]。智能合約的嵌人則支持權限管理與自動執行,提升數據使用的透明性與安全性。研究表明,結合Shamir密鑰切割、SM2-SHA256-AES加密算法及分層訪問控制的合約模型,顯著提升了教育數據的隱私保護與訪問效率[31]。此外,還需健全相關法律制度,明確數據收集與使用邊界,構建合法合規的資源流通環境,為老年教育平臺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32]。
[參考文獻]
[1]王萍萍.人口總量降幅收窄人口素質持續提升[EB/ OL].(2025-01-17)[2025-05-28].https:/ews.qq.com/rain/a/ 20250117A06I8U00.
[2]江穎.老齡化社會下老年職業教育發展路徑探究兼論學習成果資歷框架融通的作用[J.教育與職業,2023(6) :65-72.
[3]郭中華.跨越數字鴻溝:智能時代老年教育的價值向度[J].成人教育, 2022(7):45-51
[4]孫立新,李圓,夏敏.“人工智能 + 老年教育”:發展理據、風險表征及實踐路向[J].職教論壇,2023(7):91-101.
[5]曾光,佟景泉,黎新華.人工智能賦能老年教育模式變革的表征、動因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4(13):70-76.
[6]梁瑞明.OPO老年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廣東老年大學為例[J].成人教育,2024(3):43-49
[7劉逸楠.人口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老年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三重邏輯[J].成人教育,2025(2):35-43.
[8]張枝實.我國老年教育資源整合的探索研究[J].成人教育,2024(10):29-34.
[9]嵇.“數字賦能”下的老年群體數字融入困境及對策研究[J].中國電子商情,2025(9):133-135.
[10]戴建兵,張寧,羅倩楠.基于歐盟多維數字素養框架的老年人數字素養測評與提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4(23):77-85.
[11]張濟洲,黃書光.隱蔽的再生產:教育公平的影響機制—基于城鄉不同階層學生互聯網使用偏好的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11):18-23+132.
[12]劉彩梅,張恩慧,董及美.社會網絡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以老年開放大學學員為例[J].遠程教育雜志,2023(6):104-110.
[13]鄭碧麗,花文蒼.健康老齡化背景下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優化研究[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57-62+83
[14]戚志明.智慧養老社區中老年教育生態系統構建與運行機制[J].教育與職業,2025(3):80-88.
[15]王建明,朱珂.從“數字化\"到“智慧化”:高等教育數字資源發展的應然指向與實踐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4,42(11):155-160.
[16]李祥,楊麗娜.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化審視[J].終身教育研究,2022(6):24-31.
[17]劉玉萍,徐學福.服務大規模個性化教學的制度建構邏輯[J].電化教育研究, .2022(5):40-46+69
[18]吳佳雨,霍玉文.人工智能賦能老年教育的SWOT分析及路徑建構[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4(4):11-17.
[19]龔鑫,許潔,喬愛玲.基于沉浸式學習環境的隱形性評估:機理、框架與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12):64-72.
[20]柳瑞雪,萬昆,王美.面向空間推理技能發展的沉浸式學習環境設計及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1(12):40-47.
[21]楊文正,徐杰,李慧慧.生態學視角下數字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模型構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2):94-102.
[22]強曉華.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老年數字化學習的現實困境與實踐進路[J].黑河學刊,2025(1):122-128.
[23]孫韻杰,起航,韋衛.社會學制度主義視角下適應積極老齡化的老年教育發展困境與突破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4(14):73-81.
[24]但金鳳,王正青.教育大數據如何驅動個性化學習—美國中小學的踐行路徑與運行保障[J].比較教育學報,2022(6):85-96.
[25]王思瑤,馬秀峰.老年人智能技術學習成效的影響因素及關聯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3(11):92-99.
[26]張紅霞,王璐,史永博.人工智能賦能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困境與路徑[J].陜西開放大學學報,2024,26(4):16-21.
[27]劉革平,王星,高楠,等.從虛擬現實到元宇宙:在線教育的新方向[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3(6):12-22.
[28]王思瑤,馬秀峰.老年教育與智能技術的生態融合之道[J].教育與職業,2022(8):69-75.
[29]朱冠華,張義兵.數字技術賦能老年智慧教育服務:邏輯、困境與紓困路徑[J].成人教育,2025,45(1):41-46.
[30]孫樂康,安建強.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教育資源供給模式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4(12):33-37.
[31]喬少杰,蔣宇河,劉晨旭,等.基于智能合約的教育大數據安全管理和隱私保護算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5):128-140.
[32]劉昊,劉昕輝.人工智能與老年智慧教育融合發展策略[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25,27(1):67-71+79.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s Empowering Elderly Vocational Education:Practical Dilemmas,Normative Directions and Practical Pathways
Liu Xiaoya Wu Jihui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growing application of emer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artificial intellgence and big data have created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older adults. This study examines key issues in the current use of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s for elderly learners,including low resource adaptability,insufficient instructional interaction,limited learning motivation,and fragmented platform collaboration.In response,the paper outlines a desirable direc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transitioning from single-course to multi-module structures ,from standardized teaching to personalized profiling,from pasive reception to immersive participation,and from fragmented platforms to shared ecosystems.To support these shifts,four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refining top-level design,developing age-friendly systems,restructuring pedagogical models,and promoting platform collaboration.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building a more effective,inteligent and inclusiv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in the context of smart education.
[Keywords]smart education platform;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older adult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ersonalized learning; educational ecosystem
(欄目編輯:黃晶晶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