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喜歡現代文學史的大二學生楊葉偶然刷到了一個互動視頻文字游戲《破曉以后》。出于好奇心點開以后,她忍不住花了幾個晚上去嘗試所有可能的結果?!爸鹘歉S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向達,前往敦煌考察的結局,讓人熱淚盈眶?!睏钊~說,“主角在大城市的經歷也非常豐富,我讀過的小說、傳記、歷史一篇篇在眼前浮現?!?/p>
這個長達4小時的互動游戲,由37名北京大學學生組成的團隊創作,有“愛國、進步、民主、科學”4條主線,在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引領下,展開不同的劇情分支。玩家可以體驗到百年前的北大校園生活、研究所學術日常、大都市打工經歷、鄉野探險創作等劇情,內容橫跨從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的歷史。游戲上線半個月,總播放量就已超過121萬。
《破曉以后》最初的靈感,來源于總負責人、2022級本科生林予諾在2024年年底和主創朋友們的一次交談——以互動視頻游戲的形式,做一個關聯北大的“人生模擬器”。在視頻下有一則高贊評論:無論是校園生活還是離開校園后的種種抉擇,我作為現代的年輕人居然都能共情當時的快樂和糾結,讓我思緒萬千。
林予諾說:“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北大孕育了一輩輩的大師學者。他們如何探索救國道路,如何在困苦中堅持樂觀生活,我們希望可以講出他們的故事,讓教科書上簡略的歷史‘活’起來。”
確定歷史人物后,同學們分頭去查資料,這個過程,讓他們對這些大師更加熟悉和親切,像從坐在臺下聽課,變成了“登門拜訪”。
游戲編劇、2022級本科生王毅博,對創作劉半農劇情線的經歷非常難忘。他查閱了劉半農的年譜和去世前最后半年的日記,以及他和好友如錢玄同、傅斯年的往來書信,看到他們之間鮮活的情感,如不同的稱呼、開的玩笑,在這些有趣動人的細節中,故事一點點豐滿?!皶旧夏切┤ソ褚堰h的名字,變成言笑猶在眼前的形象?!?/p>
游戲編劇、2024級本科生林霖參與沈從文的編劇工作。林霖很忐忑,自己對沈從文的了解并不深入,印象僅來源于文學史課本上的只言片語和《邊城》。“起初,我只想著完成編劇工作,抱著找素材、找靈感的想法,瘋狂補看《沈從文研究資料》《沈從文全集》。但漸漸地,我理解、共情沈從文,甚至忘記了功利性的查找目的,沉浸于文本?!?/p>
“五四運動、現代文學、近現代史……在課程上學到、在書本上讀到時,總感覺它們與我們相隔甚遠。但翻到當年的舊報刊、舊書籍,就仿佛和游戲里的教授學者們同在一片天空下,那種感受是非比尋常的。”林予諾說。
查閱了充分的資料后,如何將大師們的經歷和精神更好地注入游戲?
2023級直博生章旻辰參與了編劇統籌工作。他認為,從玩家的視角與心理出發,做適度發揮改編,平衡好敘事與史實,對大家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很高興看到,大家的創作,不只是歷史的“復原”與“重建”,還將當下年輕人內心的困惑與思考,與這些歷史人物的生命軌跡銜接。
大師精神是氣質,劇情是骨架,還需要血肉、神經、毛發,使這部作品充實鮮活地站起來行走——還有許多學生參與了美術、音樂和剪輯的工作,這些任務工作量都很大。最初只有七八個人的學生團隊,后來發展成現在37人的規模。
大家發揮才能,同時苦中作樂。配樂同學給每個主線人物制作了專屬的背景音樂,2020級本科生田雪昀和陳子儒熬夜用軟件編寫曲子,田雪昀戲稱選擇用什么樂器效果就像在挑食材,自己像“深夜的廚師”。在一段隨青年遠征軍上戰場前的劇情里,配音同學們一遍遍練習《西南聯大校歌》,“游戲里響起‘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歷史的聲音仿佛從20世紀的西南聯大跨越千山萬水,與如今身處燕園的我們共振。”
游戲剪輯、2021級本科生章彩菱沒有參加前期劇本籌備,她第一次看到第一版全劇本,就被前輩們在時代中的精神與個人魅力所捕獲。參加編劇和后期工作的2022級本科生劉文彬說:“游戲外,我們一群伙伴一起奮戰60天,讓游戲落地了,還火了,非常感動。”
《破曉以后》雖然從北大中文系出發,但沒有局限于校園或學術,而是延伸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也讓更多玩家被內容打動,聯系自己的生活并產生思考。
當玩家不僅分享自己解鎖的結局,還認真撰寫長評、交流游戲帶來的思考與感受,并圍繞游戲展開深入討論時,游戲編劇、2023級本科生榮靈睿說:“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被觀眾看到了、抓住了?!?/p>
游戲編劇、2023級本科生孫顥城對一名高中生的評論印象深刻,他說在玩沈從文線的時候,感到五四精神和文藝復興一樣,都有人本主義的內核,都要求人熱愛生活,相信人性美。孫顥城想,是啊,那些振臂高呼、為國奔走的青年,如果不是因為足夠熱愛生活,又怎么會為了改變社會而熱血沸騰呢?
張欣怡也關注到一名玩家的評論。玩家說,歷史的發展離不開風云人物,也離不開蕓蕓眾生,他就是那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并沒有考上出色的大學,但在即將畢業的今天,他也在思考自我價值等諸多問題。他寫道:“玩完這個小游戲,我希望在未來的人生里也像當年報國的先烈一樣,燃盡自己?!?/p>
“這個視頻是互動游戲的形式,需要玩家不斷做出選擇。而我們的一生,也是在一個又一個選擇中,不斷去尋找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追尋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可以多一些目光向下、腳步向前的力量,掙脫更多功利性的枷鎖,有勇氣做出發自內心的選擇?!睆埿棱f。
棟梁//摘自2025年6月1日《中國青年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