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古的傳說中,“大禹治水”是人類改變自然界的宏大事業——禹的兒子啟則在隨后建立了華夏第一王朝——夏。兩代人的故事堪比創世史詩,壯麗輝煌。
按照古書記載,在堯和舜的時代曾經發生大洪水,堯帝派禹的父親鯀治水,但沒有成效,鯀被處死;舜帝則繼續任命禹治水,結果禹不僅治理了水患,還開辟了黃河和長江流域的陸路與水路交通網,劃出了九州行政區。
遠古歷史總是和神話雜糅。現代學術產生后,有學者開始質疑大禹傳說的真實性,比如開創“古史辨”學派的顧頡剛就認為大禹的事跡是戰國時的人虛構的。傳說是大禹鑿通了長江、黃河、淮河和漢江,但從工程的可能性看,這都不現實。即便是現代國家,也不太可能實施這種完全改變大江大河的工程,更何況在4000年前還沒有出現地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大型國家,其人口規模和技術水平根本不足以改造大江大河。
難道,大禹治水只是西周或者春秋時候的人創造的神話?考古發現能提供解答,雖然它有時會離人們最初想象的“答案”很遙遠。
依賴水稻的古洛陽二里頭(在今洛陽市以東20公里)發現了疑似“夏都”的偃師二里頭遺址,占地面積、宮殿規格及手工業的發達程度都超過了以往和同期任何遺址。二里頭考古的成果有很多,大多數學者普遍默認,按照華北地區的傳統,二里頭人的主食應當以旱作的粟(小米)為主,但事實恰好相反,是水稻(大米)。二里頭人之所以能夠建立華夏第一王朝,水稻是重要原因。這在文獻中也能找到旁證,戰國的孟子這樣描述大禹的治水:“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從孟子的描述看,禹的治水工作就是排干和改造濕地。
這其實是新石器晚期以來幾乎全人類共同的事業。比如,古羅馬城是在公元前6世紀王政時期的排干沼澤工程中初步建成的,巴黎的凡爾賽宮、俄國的整座圣彼得堡市,也都是排干沼澤后營建出來的。
當然,改造濕地、擴大稻田的工作并非新砦-二里頭人的首創,南方稻作的良渚和石家河古國都曾經有過這種工程,但都還沒形成持續的效果就先后解體了。但在華北,降雨較少,更容易排澇,改造初期的濕地適合種植水稻,二里頭出土過犀牛和鱷魚的骨頭,可見當時華北的氣候比現代更濕熱。但隨著氣候暖濕程度的減弱,糧食作物逐漸回歸旱作。這可能也是為什么繼夏朝之后,商朝和周朝都建立在華北的平原地帶,并奠定了此后直至秦漢的“華北優勢”。
涂祥//摘自《翦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一頁folio出品,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