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去醫院看病,拿回來大大小小的藥盒,全都是就水吞服的藥片,吃藥時犯了難——那么老大一顆藥丸,光拿在手里都顯得蠻有分量,要吞下去,胸口都得痛一下。這般感受,一天要經歷兩三次。
痛苦之余你時常忿忿:有的藥片就非要做得這么大嗎?
藥丸太大、吞不下去的困擾還真不是小眾事件,愛荷華大學的醫學團隊曾進行調查,54%的人曾經“經歷過藥物吞咽困難”,而這些有困難的人,20%的人覺得是因為藥片太大。這不是個例。根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引用的數據:美國估計有超過1600萬人存在吞咽困難。不止美國,《英國臨床藥理學雜志》發布的文章提到,40%的人經歷了“口服固體藥物時會出現困難”。
那么,為什么藥片會做得那么大呢?
第一個最直白的原因,就是有的藥物“真的需要很大的劑量”才能完成治療。藥片中起到直接治療作用的部分是“藥物成分”,藥物的劑量多少是影響藥片大小、形狀等的基礎。比如,治療糖尿病的二甲雙胍因為不會增加患者的體重而頗受歡迎,但藥片為了達到有效的降糖效果,通常需要以高劑量(500毫克或1000毫克)每天服用2~3次。其片劑的尺寸為9毫米×10.5毫米,差不多有人指甲蓋大小。
此外,很多藥物往往不是單一成分,它們通過將兩種或更多具有不同藥理作用的藥物分子結合在一個劑量單位中,以增強藥物效果、延長作用時間。這樣的藥很可能藥片體積太大,造成吞咽困難——尤其是對于老人和兒童。而且為了避免某些藥物之間發生化學反應,它們需要被分層放置,不能融合,這就讓原本的一層平地又起一層。
決定藥物大小的另一個因素,是藥物的釋放速度。有的藥物(如止痛、退燒常用到的布洛芬)出于一些原因,需要被降低釋放速度。藥片緩釋有一些特定好處,比如,能減少服藥的次數,無需在夜間服藥,避免給細胞帶來壓力,降低藥物毒性水平,減輕胃腸不適。
而藥物中除了具體治病的“藥物成分”還有諸多輔料,包括黏合劑、崩解劑、潤滑劑、稀釋劑等,可以協助控制藥物的釋放速度。此外,為了保護藥物經受住胃內低P H值和大量胃腸道分泌物的考驗,有時會套一層“包衣”,藥片的重量和體積因此會增加10%±2%。
雖然這些原因或多或少增加了藥物的體積和重量,但用處卻不容小覷,我們應該盡量說服自己接受現實。藥學界也做出了各種研究,試圖把握藥物大小的可接受邊界。如果下次再遇到比較大的口服藥劑,可以試試這兩種方法——如果是藥片,可用嘴包住瓶口,仰頭擠壓水瓶,利用吸力和水流帶動藥片順利吞咽;如果是膠囊,則可以低頭前傾,借助重力幫助膠囊更容易通過喉嚨。
孟夫利//摘自答案如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