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澳大利亞航天公司Gilmour Space的火箭發射塔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只葵花鳳頭鸚鵡。
該公司在社交媒體分享的照片顯示,這只闖進火箭發射場的鸚鵡似乎正在啃咬發射臺上的電纜。這家公司原計劃在5月15日發射火箭,但由于電路故障,發射計劃不得不推遲。這只鸚鵡成了破壞電路的“第一嫌疑人”——不過,隨后的技術排查發現,真正的故障原因與它無關。
但這張照片還是在網絡上引起了熱烈反響——畢竟,這種鳥和澳大利亞人民一直有恩怨情仇。葵花鳳頭鸚鵡是澳洲最具代表性的本土鳥類之一,它們個頭相當大,叫聲響亮,是可愛的吉祥物,也是麻煩的搗蛋鬼。
這些鸚鵡原本居住在森林里,但它們現在也很好地適應了城市與郊區的人工環境。葵花鳳頭鸚鵡生性好奇,勇于嘗試新鮮事物,而且它們真的非常聰明。為了在人類的地盤上混吃混喝,它們學會了許多新技能,創新程度讓鳥類學家都感到驚訝。
這些鸚鵡的拿手絕技之一是開垃圾桶,它們能用嘴撬開翻蓋式垃圾桶的蓋子,偷走人類的廚余垃圾果腹。它們還會扯開書包拉鏈,偷走學生們帶到學校的午餐。葵花鳳頭鸚鵡甚至學會了使用人類的公共飲水器。它們用一只腳抓住噴嘴固定身體,再用另一只腳擰松水龍頭旋鈕,然后就享用起了噴涌而出的直飲水。這些鸚鵡還擁有很強的社會學習能力。只要有一只鸚鵡發現了可行的方法,其他同伴就會在觀察中迅速學習,讓全新的技能迅速傳播開。
它們有時會吃掉農作物,或是把人類剛剛種下的植物連根拔起。在澳大利亞的農場里,甚至連長著尖刺和硬殼的榴梿都會被鸚鵡撬開吃掉。即使是不能吃的東西,也同樣躲不過鸚鵡的攻擊。葵花鳳頭鸚鵡經常需要啃咬一些東西來打磨它們的喙,好讓鳥喙維持在最佳的長度。建筑物、木質家具和各種戶外設施就成了它們的“磨牙”對象。2017年,澳大利亞國家寬帶網絡的工程師就發現,他們預留在通信塔上的備用光纖與電纜因為鸚鵡的啃咬而嚴重磨損。為了更換這些纜線,他們花費了大約8萬澳元。
為了過上不被野生鸚鵡打擾的生活,澳大利亞人民使出了渾身解數。他們用激光和噪聲驅趕這些鳥,在屋頂和窗沿粘貼防鳥尖刺。單是為了阻止鸚鵡翻垃圾桶,人們就已經想出了不下50種方法:用舊鞋卡住垃圾桶蓋,用橡膠玩具蛇嚇鳥,在蓋子上綁上裝滿水的飲料瓶……但這些手段很快就會失效。鸚鵡能破解相當一部分驅鳥之法——比如,它們已經可以熟練地把壓住垃圾桶蓋的磚頭推開,破解更復雜的防鳥鎖扣也只是時間問題。
野生鸚鵡或許帶來了很多麻煩,但這并不是它們的錯。說到底,野生動物進入城市謀生是因為它們的自然棲息地被破壞,食物來源減少,這一點人類要負主要責任。
清芬//摘自果殼自然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