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歷史上,曾爆發過許多荒誕離奇的戰爭,比如一頭豬引發的“豬戰爭”、圍繞龍蝦捕撈展開的“龍蝦戰爭”,以及澳大利亞軍隊對抗鴯鹋的戰爭……
1866年,為了爭奪土地,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爆發了“普奧戰爭”。作為奧地利的盟友,列支敦士登派出80人的軍隊前往阿爾卑斯山的布倫納山口,負責防御意大利(普魯士的盟友)軍隊。
駐扎期間,列支敦士登士兵發現意大利軍隊絲毫沒有進攻意圖。后來,對陣雙方逐漸達成默契:白天各自象征性地完成巡邏任務,而到晚上,雙方士兵便會一起聚餐,甚至圍坐在篝火前舉行唱歌比賽。
戰爭結束后,列支敦士登士兵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在清點人數時,指揮官驚訝地發現,隊伍人數不僅沒減少,反而多了一人。原來,在一次巡邏時,列支敦士登士兵們發現了一名迷路的奧地利通信兵,誤以為他是奧地利派來的援兵,便把他帶回了營地。直到回國后,這名士兵的身份才被察覺。
1868年,列支敦士登公爵下令永久解散軍隊,成為中立國。如今,列支敦士登是全球少數沒有軍隊的國家之一。
1969年6月,第九屆世界杯預選賽中,薩爾瓦多隊和洪都拉斯隊為晉級資格展開了激烈爭奪。這兩個國家的足球迷都比較狂熱,加上兩國長期存在領土爭端和移民矛盾,使這場比賽成為兩國關注的焦點。
首回合比賽在洪都拉斯進行。賽前的晚上,洪都拉斯球迷圍在薩爾瓦多球員入住的酒店外高聲喧鬧、投擲石塊。比賽時,由于沒有休息好,薩爾瓦多隊以0∶1輸給了洪都拉斯隊。
第二回合的比賽在薩爾瓦多舉行。賽前,薩爾瓦多球迷以牙還牙,砸碎了洪都拉斯球員入住酒店的玻璃,朝里面扔臭雞蛋和死老鼠。比賽當天,雙方球迷大打出手,導致兩名洪都拉斯球迷死亡。最終,薩爾瓦多隊3∶0戰勝了洪都拉斯隊,將總比分扳平。
兩隊需要在墨西哥進行附加賽,比賽結果將決定哪方晉級。附加賽中,盡管墨西哥政府安排了5000名安保人員,仍無法阻止雙方發生沖突。最終,薩爾瓦多以3∶2的比分取勝,晉級世界杯正賽。
然而,這場比賽成了戰爭的導火索——7月14日,薩爾瓦多軍隊突然對洪都拉斯發動進攻。此后的4天里,雙方的地面和空中軍隊激烈交火,造成數千人傷亡。最終,美洲國家組織介入調停,雙方才同意停火,結束了這場“足球戰爭”。
在歐洲中世紀,意大利并不像今天一樣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由許多獨立的城邦組成,如威尼斯、佛羅倫薩、米蘭、熱那亞等,各城邦之間經常因土地爭端等問題發生摩擦。
1325年,意大利城邦博洛尼亞和摩德納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斗。摩德納以約7000人的兵力擊敗了博洛尼亞的3萬大軍。戰后,摩德納士兵從博洛尼亞軍營中帶走了一個用來喂馬喝水的木桶作為戰利品。
當時,木桶不僅是生活必需品,還被視為城邦的公共財產,象征著城邦的尊嚴。因此,博洛尼亞在談判時,一直要求摩德納歸還木桶,而摩德納卻表示,寧愿歸還土地也不歸還木桶。
由于談判破裂,這場“木桶戰爭”又持續了十幾年。最終,摩德納獲得了戰爭的勝利,那個木桶至今仍被保存在摩德納的鐘樓中。這個鐘樓如今是摩德納的著名景點之一。
1777年,巴伐利亞選侯國(屬于神圣羅馬帝國的一個獨立諸侯國)的統治者馬克西米利安三世·約瑟夫去世。
由于沒有子嗣,根據繼承順序,約瑟夫的領地將由親緣關系較近的其他諸侯繼承。奧地利隨即宣稱自己擁有繼承權,而普魯士和薩克森則擔心奧地利的擴張會威脅自身利益,于是聯合起來阻止奧地利繼承巴伐利亞選侯國的領地,“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由此爆發。
1778年7月,聯軍和奧地利軍隊在波西米亞(位于今天的捷克)展開對峙。雙方的總兵力超過20萬,但基本沒有發生大規模會戰,主要策略都是切斷對方補給。由于后勤補給不足,雙方士兵很快就陷入缺糧困境,開始搜刮農田里的土豆、谷物,甚至有士兵潛入農民家中偷竊牲畜。
這場戰爭打了15個月,戰斗傷亡很少,但饑餓和疾病導致數萬人死亡,因此被稱為“土豆戰爭”。
1859年6月15日, 北美圣胡安群島的萊曼·卡特勒發現一頭豬正在啃食自家農場里的土豆,憤怒之下用獵槍打死了這頭豬。這頭豬的主人——英國哈德遜灣公司員工查爾斯·格里芬,要求卡特勒賠償100美元(相當于今天的3000美元),卡特勒拒絕了這一要求。
格里芬隨即向英國殖民局舉報,希望殖民局派人逮捕卡特勒。卡特勒則向當地的美國士兵尋求幫助,導致事件迅速升級。圣胡安群島位于美國西北邊界,當時是美國和英屬北美(今屬于加拿大)的爭議地帶,兩國都認為圣胡安群島屬于本國領土。于是,雙方派出軍艦,架起火炮互相瞄準,火藥味十足。但兩國指揮官都很冷靜,沒有開火,形成了僵持局面。1872年,在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的調解下雙方達成和解,認定圣胡安群島屬于美國,英國軍隊隨即撤離。這場沖突中,只有一頭豬死去了。如今,圣胡安群島還設有“豬戰爭紀念館”,紀念這頭被載入史冊的豬。
18世紀初,西班牙在美洲建立了許多殖民地,禁止其他國家的商船與這些殖民地進行貿易。然而,英國商船經常突破封鎖,將貨物運送至西班牙殖民地銷售。
1731年,英國商船“麗貝卡”號在加勒比海航行時,被西班牙海岸警衛隊攔截。西班牙指揮官指控英國船長羅伯特·詹金斯從事走私和劫掠活動,試圖將其逮捕。爭執中,西班牙指揮官拔劍割下詹金斯的左耳,并警告說:“告訴你的國王,如果他來了,也會是同樣的下場!”詹金斯將左耳裝進酒精瓶中帶回了英國,但并未引起太大關注。直到1738年,英國下議院決定調查這起案件,傳喚詹金斯作證。詹金斯當眾展示了自己被割下的左耳并發表演講,引起了英國媒體和民眾的關注。1739年,迫于輿論壓力,英國以“保護英國公民”為理由向西班牙宣戰,“詹金斯的耳朵戰爭”由此爆發。
然而,詹金斯展示的耳朵是否屬于他自己仍存在爭議,一些人認為這起事件可能是詹金斯虛構的故事。
1961年,幾艘法國漁船出現在距離巴西東北海岸約185千米的海域。它們使用巨型拖網,將海底的龍蝦連同珊瑚礁一起卷走,影響了當地漁民的生計。得知這一情況后,巴西迅速派遣海軍驅逐法國漁船,并扣押拒絕撤離的船只。作為回應,法國出動多艘軍艦為漁船護航,雙方在海上針鋒相對,劍拔弩張。
有趣的是,這場沖突的核心爭議竟然是“龍蝦究竟是爬的還是游的”。巴西政府認為,龍蝦在巴西沿海的大陸架上爬行,因此是巴西的自然資源;而法國政府則認為,龍蝦是“自由游動的生物”,不應受領海限制,任何國家都有權捕撈。
這場被稱為“龍蝦戰爭”的糾紛持續了3年。最終,在1964年,兩國達成協議:巴西的領海擴大至200海里(約370千米),以加強對近海資源的管轄權,而法國漁船需獲得巴西許可才能在指定海域捕撈龍蝦。
1932年11月,澳大利亞西部的農田遭遇了一場特殊的“入侵”——在繁殖季結束后,兩萬只鴯鹋在向海岸遷徙的過程中,闖入農田覓食。它們不僅啄食莊稼,還破壞了圍欄,給當地農民造成重大損失。面對成群的鴯鹋,農民們束手無策,只能向政府求助,要求政府出動軍隊驅逐鴯鹋。
澳大利亞國防部長喬治·皮爾斯批準了這項行動,命令一名退伍軍官率領兩名機槍手,攜帶兩挺機槍前去消滅鴯鹋。一開始,機槍手在鴯鹋群聚集的地區架起機槍,試圖通過正面掃射,消滅大部分鴯鹋。然而,警覺的鴯鹋在槍聲響起的瞬間便四散奔逃,很快就跑出了射程。它們仿佛是天生的游擊戰專家,總能靈活地避開子彈,讓士兵們無從下手。
意識到正面射擊難以奏效,士兵改用卡車追擊。然而,澳大利亞西部崎嶇的地形讓卡車顛簸不已,士兵難以瞄準,而鴯鹋更是展現出驚人的機動性——它們會以“之”字形路線高速奔跑,令機槍手束手無策。
這場“戰爭”持續了一個月。最終,隨著小麥收割完成,農田里的食物減少,鴯鹋自動撤離了農田。澳大利亞軍隊聲稱,他們在這次行動中消耗了近1萬發子彈,總共消滅了986只鴯鹋,平均10發子彈才能擊斃一只鴯鹋。
迪迦//摘自《好奇少年·文明探索》2025年第5期,與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