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鐵警務工作中,曾經遇到一位事主,很年輕的小伙子,一只眼睛有些歪斜,戴著口罩看上去尤為明顯。因為溝通的時間比較長,我們就多聊了會兒,得知他工作非常不錯,收入很高,我稍感訝異之余也很佩服,他則笑吟吟地看著我。
相互沉默了一會兒,他給我講述起了他那只眼睛的事兒。
他其實打小就很聰明,成績一直數一數二。但因為眼睛的緣故,沒少受到同學的嘲笑和排擠,被起了各種外號,班里排座位時,都沒有人愿意和他同桌。有一陣子他很痛苦,每天把自己關在屋里,對著鏡子矯正自己瞳孔的位置,意念不行,就用手撥,直到眼球紅腫發炎,卻還是改變不了這天生而來的缺陷。
直到初中時,有一回他考了年級第一,有好事者起哄說他眼睛是斜的,方便考試作弊。他去找老師哭訴,“真是抄的話,怎么可能抄成第一呢?這不科學呀。”老師說:“既然不科學,那你為什么還要這么當回事呢?”他說:“我就是很當回事,怎么辦?”
老師勸了他很多,大意是:“你知道學生時代和今后走入社會的真正區別嗎?就是現在的成績,只是一個指標,所以你總是很在乎、很忐忑。而你工作后的成績,是能變成真金白銀揣在兜里的,能改變你的生活,那才是你安全感的來源?!?/p>
打那以后他就明白了,自己能做的只有保持好成績,直到離開學校,直到工作賺錢,直到能解決那些看扁自己的人解決不了的問題。
后來他也漸漸地做到了。
成年人的世界中,錢與掙錢的能力,有時確實是一種“證明”,也是一份穩定且旺盛的驅動力。沒什么不好的。
“我覺得這話真的很靈,上高中時,我們年級前五十名作為優秀生坐在一起開表彰會,我覺得自己那個樣子很襯不上別人,就很自卑;但現在在公司,我和別人一起站在臺上,卻絲毫沒有了以前那種感覺,還覺得自己怪不錯的?!彼πφf。
他的故事,讓我想到了一個中學同學。他很小的時候遇到過車禍,一只胳膊被截肢了,但他生性樂觀,不僅學習不錯,運動神經也很發達,可以單臂打籃球、單手敲電腦,基本上我們同齡人的活動,他都能積極參與。
即便如此,因為青春期的叛逆與躁動,那時也不免有人在背后議論他,也像對待上述那位事主一樣給他起過揶揄的外號,比如“楊過”“獨臂俠”等等。我也不知道當年的他是否察覺到這些,現在回想起來,腦中仍舊是身形異常單薄的他,拍著籃球穿行跳躍在人群里的畫面。
畢業之后,我和他失去了聯系。多年以后,我和一位報案的小姐姐偶然閑聊,才得知他和她在同一家公司就職,他在一家大型企業的關鍵崗位。我倆聊起他時,不約而同地有了一種很急于表達,但一時又不知從何說起的興奮,于是有幾秒鐘我們都沒說話,少頃,那位小姐姐特別認真地看著我,說了句:“他真的很厲害?!?/p>
“嗯。”
之妙//摘自2025年6月11日《北京青年報》,稻荷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