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時空經緯中,藝術如星火,因聚合而燎原;人才如江河,因交匯而奔涌。今日,國家藝術基金粵港澳大灣區青年雕塑人才培訓班的結課畢業展以“聚合”為名,既是對這段創作旅程的凝練總結,更是對大灣區文化共生、藝術共榮的深刻詮釋。
聚合,是人才的匯聚,亦是思想的碰撞。培訓班匯聚了來自粵港澳三地及全國的雕塑創作者,他們帶著不同的文化基因、藝術語言和創作理念相聚于此。在這里,嶺南文化的務實與香港的先鋒、澳門的多元相互激蕩;傳統雕塑的匠心與當代藝術的實驗彼此浸潤。學員們以刀為筆、以石為媒、以金屬為骨,在切磋琢磨中打破地域與學科的邊界,將個體的思考凝聚成集體的創作能量。這種碰撞與融合,恰如大灣區的城市群落一一因差異而豐富,因包容而強大。
聚合,是技藝的傳承,亦是創新的突破。展覽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對“聚合”主題的立體詮釋。有的作品以嶺南建筑構件為原型,通過解構與重組展現傳統木雕、磚雕的當代轉譯;有的作品運用3D打印技術,將數字美學與雕塑語言結合,探索材料與空間的無限可能;更有作品以灣區城市天際線為靈感,用抽象形態勾勒出 \"9+2\" ’城市群的共生關系。這些創作既是對雕塑本體語言的深耕,也是對跨媒介、跨領域表達的勇敢嘗試,彰顯了“聚合”帶來的創新活力。
聚合,是地域的聯動,亦是時代的回應。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承載地,其文化發展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此次展覽以“聚合”為名,不僅指向藝術創作的內部邏輯,更呼應著大灣區建設“人文灣區”的宏觀愿景。學員們通過作品探討城市與自然、歷史與未來、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以雕塑藝術記錄灣區發展的脈動,刻畫屬于這個時代的集體記憶。這種藝術實踐,正是對“文化自信”的生動詮釋,也是對“灣區共融”的深情獻禮。
聚合,是此刻的綻放,亦是未來的序章。結課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這些承載著思考與溫度的作品,將如種子般散落于大灣區的公共空間、美術館廊與市民生活之中,持續生長、發酵,成為灣區文化版圖中的精神地標。而學員們也將帶著“聚合”的智慧與勇氣,走向更廣闊的創作天地,以雕塑為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遞灣區聲音。
今日,我們以“聚合”為名,見證藝術與時代的雙向奔赴。愿這場展覽成為一次思想的集結、一次美學的共振,更愿它如一束光,照亮大灣區藝術人才攜手前行的道路,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交融中,共筑“美美與共”的文化灣區!
雕塑 楊品龍

無題雕塑陸興龍


蘇武魂樹脂張超

赤·玄龜·青丘狐 雕塑 伍家宏
石語·城市工業太湖 綜合材料 林庚

女性美·東方韻味綜合材料梁倩婷

龍騰海韻陶瓷鐘婉堯

天青達摩 汝瓷 張義萌

林間鵲語 木雕 陶都罕

孕育·新生 木雕 孫婷婷

夢鄉 玉雕 黃日富

虛構效果圖禹飛

破銅雕徐曉青

女人體 泥塑黃彥博

城市象牙塔雕塑劉吳鋼 國雕塑凌桐
